亲子沟通有妙招绘画(家庭教育教子有方幼儿版)

案例阅读天天2岁半了,每天喜欢拿着画笔涂涂画画星期天的晚上,妈妈给天天讲了《小狐狸要离家》的故事,天天对故事中“火辣辣的太阳”特别感兴趣,听完故事后总是追着妈妈问:“妈妈,妈妈,火辣辣的太阳,火辣辣的太阳”天天一定要妈妈再翻到有火辣辣的太阳这一页,看了又看第二天一早,妈妈正在厨房做饭,天天突然兴奋地拉着妈妈,举着手中的画纸说:“妈妈,妈妈,你看,我画了火辣辣的太阳”妈妈一看,哭笑不得,这哪像火辣辣的太阳呀?就像一只只小眼睛似的妈妈拿起天天手中的画笔说:“太阳是圆圆的、红红的,看就像这样的,才是太阳”妈妈迅速地在画纸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太阳“火辣辣的太阳应该是红红的、圆圆的,记住啦”妈妈重复了一遍后继续回到厨房做早餐,天天在画纸上继续作画不一会儿,天天又叫了起来:“妈妈,快来看,太阳升到天上了”妈妈看到后却不由得怒火中烧,天天居然把太阳画到了墙壁上妈妈非常生气地对天天说:“你怎么这么捣蛋看,墙壁都被你弄脏了……不是告诉过你,画画要画在纸上吗?”,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亲子沟通有妙招绘画?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亲子沟通有妙招绘画(家庭教育教子有方幼儿版)

亲子沟通有妙招绘画

某个时期,孩子似乎对画画非常感兴趣,一天到晚都在涂涂画画,蓝色的太阳、会飞的兔子、三角形的人……这些成人完全看不懂的画面都让孩子津津乐道。面对这些异于成人生活经验的“怪异”作品,家长该怎样解读呢?

案例阅读

天天2岁半了,每天喜欢拿着画笔涂涂画画。星期天的晚上,妈妈给天天讲了《小狐狸要离家》的故事,天天对故事中“火辣辣的太阳”特别感兴趣,听完故事后总是追着妈妈问:“妈妈,妈妈,火辣辣的太阳,火辣辣的太阳!”天天一定要妈妈再翻到有火辣辣的太阳这一页,看了又看。第二天一早,妈妈正在厨房做饭,天天突然兴奋地拉着妈妈,举着手中的画纸说:“妈妈,妈妈,你看,我画了火辣辣的太阳!”妈妈一看,哭笑不得,这哪像火辣辣的太阳呀?就像一只只小眼睛似的。妈妈拿起天天手中的画笔说:“太阳是圆圆的、红红的,看!就像这样的,才是太阳。”妈妈迅速地在画纸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太阳。“火辣辣的太阳应该是红红的、圆圆的,记住啦。”妈妈重复了一遍后继续回到厨房做早餐,天天在画纸上继续作画。不一会儿,天天又叫了起来:“妈妈,快来看,太阳升到天上了。”妈妈看到后却不由得怒火中烧,天天居然把太阳画到了墙壁上。妈妈非常生气地对天天说:“你怎么这么捣蛋!看,墙壁都被你弄脏了……不是告诉过你,画画要画在纸上吗?”

问题分析

毕加索说:“每个儿童都是艺术家。”按一般规律,孩子从一岁半左右开始,到三四岁会经历一个涂鸦敏感期。这个时候的孩子都是天生的“小画家”,对自由、随意、尽情的涂鸦活动情有独钟,这种“乱涂乱画”从某种层面来说是孩子身心发展的需要。正处于绘画敏感期的孩子往往不满足于只是在纸上涂画,而是开始寻找更有趣、更新奇的绘画地点,从而丰富自己的感知。比如在床单上涂画的时候,孩子能够感觉到布面的肌理很有质感;在瓷砖上画画的时候,孩子会感觉到下笔滑溜溜的。这些新鲜又有趣的感觉会不断地激发孩子的涂鸦兴趣,于是,他们不放过任何自己能画的地方。

虽然,这种“乱涂乱画”会让家长大伤脑筋,但仔细想想,这对孩子的成长确实很有帮助。孩子在涂鸦的过程中,既能锻炼手的灵活性,又能锻炼其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模仿能力、对事物的再现和整合能力,还能锻炼其对色彩的欣赏能力、运用能力,提升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乱涂乱画”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多元的载体,让孩子自由自在地触碰心灵,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

在这里,我们建议案例中天天的妈妈冷静下来,不要把孩子的涂鸦看成一种破坏性的行为,不要责备孩子,更不要遏制孩子乱涂乱画的行为,反而应该观察、保护孩子的这一行为。天天妈妈可以尝试给天天提供合适的涂鸦场所,如把儿童房的一面墙换成黑板,在玩具区添加各种可以涂鸦的模型等,都可以帮助天天较好地度过这段艺术启蒙敏感期。

另外,还要提醒家长的是,孩子的涂鸦作品往往是天马行空的,画面不够完整,形象不够逼真,更多的是一些粗略的轮廓形象。大多时候,家长并不能看懂他们的画。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家长会有以下几种反应:

第一,用敷衍了事、随意表扬或肯定来打发孩子,但其实连眼光都没停留在画面上,也没有和孩子真诚交流。

第二,站在成人角度进行审视,以“画得像不像”为标准来评价孩子的作品,心急的家长还会像案例中天天的妈妈一样,直接上手示范标准画法,无形中固定了孩子的思维。

第三,适时引导,鼓励孩子大胆想象,并为孩子的作画创造更好的条件。

我们不难发现,第三种家长的处理方式是比较科学的。有时候,孩子画的一个点或是一条线,也许大人看了会感觉到莫名其妙或是可笑,但在孩子的眼中却是妙不可言的作品。所以,这个时候家长千万不要以成人眼光介入,而是要耐心倾听孩子对涂鸦作品的解释,尊重孩子的表述,以此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用“乱涂乱画”表达自己对外部世界的独特理解,而我们只有“读懂”这些线条,才能体会到孩子内心世界的独特与美好,才能在他们的人生起始阶段呵护这颗珍贵的艺术审美初心。

父母锦囊

成长原理

《指南》指出,艺术是孩子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感态度的独特方式。几乎每个孩子都喜欢涂涂画画。6岁前,孩子的艺术创作能力和想象力处于高峰期。

幼儿阶段,孩子因为没有受前期经验的限制,敢于大胆想象,在绘画上有各自独特的方式。同一命题,因孩子的想法和生活经验不一样,表达出来的画面也会大不相同。0~6岁的孩子美术发展规律一般会经历以下3个阶段:3岁前孩子处于乱涂乱画的涂鸦期,这个时期主要是以画线条为主;3~4岁的孩子绘画处于象征期,象征期的作品为不完整的形象,画面比较粗糙,大部分都是描述自己感兴趣事物的某一部分,如比较常见的火柴人,它们都是图形和线的结合;4~6岁开始用图式表达多种概念,孩子可以通过画画的方式表达一定的情节。绘画是孩子自发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也是孩子表达自身情绪情感的一种方式。幼儿期,孩子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孩子独特的笔触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应对孩子独特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成人的思想去评判孩子,扼杀其想象力与创造力。

《指南》指出,学龄前幼儿艺术领域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美和发现美,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表现美和创造美,而非机械的技能培养。

方法指导

一、欣赏孩子的作品

1.尊重

孩子在自主创作过程中,家长不要过多干预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而应在孩子需要时再给予帮助,让孩子愿意大胆地表现。每个孩子的作品都表现有其独特个性,所以每个孩子的作品都有与众不同的特点,而这些作品往往成人看不懂,这正说明孩子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情感的。因此,成人在评价孩子美术作品时要学会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的作品,不要只以“像不像、行不行”作为评价标准。在欣赏作品时还要注意寻找其中的亮点,表现出赞许的态度,形成与孩子的积极互动。

2.评价

倾听后评价。因为孩子的作品我们很多成人都看不懂,所以我们在作出评价前要倾听孩子的声音。可以先这样问问孩子:“小宝,你画的是什么呀?你给妈妈介绍一下好吗?”只要我们认真地倾听,孩子必定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另外,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说出自己喜欢这幅画的哪些地方、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他们等。孩子回答后家长要给予恰当的回应,如“你太有创意了,原来马路可以这样画!”“你的画用了这么多红颜色,感觉就像过年一样喜庆!”“太阳原来代表你的心情呀!”“你说的和我想的一样呢!”当我们愿意倾听孩子的作画意图时,孩子都会很高兴并且非常有成就感的,他们会觉得家长能看懂他们画面的内容,理解他们的愿望以及心情等。

二、支持孩子的创作

1.提供环境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为其提供涂画的空间、材料、物品和工具。首先是空间,就是为孩子提供一个专门让孩子画画和存放各种画画工具的地方。这个地方是比较固定的,让孩子想画画的时候就去那个区域。其次是材料,如孩子涂鸦用的蜡笔、纸、小黑板、彩笔、毡头笔、粉笔、画架、印泥、印章、水粉颜料,等等。材料应放在便于孩子取放的地方,让孩子随时随地都可以去自由涂鸦。

2.给予互动

孩子的艺术表现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家长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经常参与其中,如和孩子一起绘画;进入孩子模拟的情境中,共同分享美术活动的乐趣;扮演其中的各种角色,调动孩子的表达欲望;等等。

3.合理展示

很多孩子平时会积累很多作品,而且这些作品种类较多,有手工的、立体的、平面的,等等。我们可以把孩子的作品放在不同的地方供人欣赏。积极展示孩子的作品,鼓励孩子用自己的作品或艺术品布置环境,会让孩子感到自豪和被重视,更加激发孩子后续的表现和创作能力。

4.巧妙引导

(1)语言指导。当孩子不会用作画的方式来表达时,家长可以适时用语言进行指导。比如孩子想画一只猫,我们就可以引导孩子注意猫的特征,如头、身体、四肢等,并让孩子用基本的图形去描绘和表现。同时,在创作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通过语言的指导让孩子丰富画面的内容,如“小猫在什么地方呀?它想跟什么小动物玩呀?”通过对话激发孩子作画的欲望。

(2)丰富经验。家长要带孩子走出家门,走进大自然。孩子对周围的环境、生活中美好的事物都非常感兴趣。对美术作品感兴趣是美术活动的第一步。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有其独特的形态和特征,以及由形态特征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美和色彩美。对于花草树木等,家长要引导孩子观察它们的颜色、形态等,并在讨论过程中鼓励孩子用绘画等形式和家长进行分享。

德庆县妇联编辑发布

来源:南方传媒、 广东教育出版社、广东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岑静怡 夏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