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提倡早婚为什么(古代人早婚早育哪家强)

提到古代人早婚的事例,就少不了要提名汉昭帝皇后上官氏,在虚龄5岁时就嫁给12岁的刘弗陵,元宁宗懿璘质班7岁就和同样7岁的答里也忒迷失皇后结婚,还有顺治康熙时幼龄进宫待年的悼妃和慧妃等等,但其实,这些事例在他们的时代只是少数的个例,并不属于常态。

历史上最早鼓励早婚早育的是汉朝,早婚早育的代表就是汉文帝刘恒。刘恒在15岁就生育长女刘嫖,16岁时生景帝刘启。

但在景帝姐俩之前,刘恒还有原配所生的四个嫡子,就算有和刘嫖同年的,一年生一个,倒推一下也可以知道,刘恒12岁就当爹11岁就娶妻了。

古代提倡早婚为什么(古代人早婚早育哪家强)(1)

不过,虽然汉朝强制早婚,但强制年龄也在15岁,和后世其他朝代的差别并不大,从汉朝到清朝,男女婚龄多在15岁至20岁,就算有些时代降低婚龄,也还在13岁至16岁。

即便是有些历史人物没有早婚只是早育,比如李泰11或者12岁就生庶长子李欣,顺治帝13岁生庶长子牛纽,康熙帝14岁生庶长子承瑞等等,这些现象也不属于他们时代的常态。

在历史上,婚龄、育龄最低、最普遍的时代,是魏晋南北朝的北朝,这个时代的婚龄之低,实在令猴格大跌眼镜。

以前从来没注意过这个问题,即便知道宋后废帝刘昱7岁就娶了太子妃江简圭,即便知道陈废帝伯宗13岁就结婚14岁就生了长子陈至泽,但一直以为这些只是个例,不能代表那个时代的整体婚龄。

古代提倡早婚为什么(古代人早婚早育哪家强)(2)

但看了北朝帝王们小学鸡、初中僧一样普遍的婚龄和育龄,才明白自己以往的寡闻浅薄,先简单列一下北朝有史可查的早婚早育事例:

魏平文皇后王氏,13岁嫁给平文帝拓拔郁律;

魏景穆太子拓跋晃,13岁生嫡长子拓跋濬,也就是说他爹拓跋焘才33岁就当祖父了;

魏文成帝拓跋濬,15岁生庶长子拓跋弘,他爹拓跋晃28岁当祖父;

魏文成文明皇后冯氏,11岁进宫被13岁的文成帝拓跋濬立为贵人,15岁被册立皇后;

古代提倡早婚为什么(古代人早婚早育哪家强)(3)

魏献文帝拓跋弘,14岁生庶长子元宏,他爹拓跋濬29岁当祖父;

魏献文思皇后李氏,18岁进东宫,成为献文帝拓跋弘的妾室,而拓跋弘在东宫当太子的年龄是在3岁至12岁;

魏献文帝成嫔,15岁进东宫成为拓跋弘的妾室,当时太子拓跋弘才5岁;

魏孝文帝幽后冯氏姐妹,14岁进宫成为孝文帝元宏的妾室;

废太子元恂,13、4岁就聘娶彭城刘长文、荥阳郑懿女为太子左右孺子;

魏宣武顺皇后于氏,14岁进宫被宣武帝元恪封贵人,同年册立为皇后;

魏孝明帝充华卢令媛,9岁进宫,12岁疑似难产去世;

魏文帝悼皇后郁久闾氏,14岁嫁给文帝元宝炬,16岁难产死;

古代提倡早婚为什么(古代人早婚早育哪家强)(4)

齐文襄帝高澄,12岁迎娶冯翊长公主元仲华;

齐武成帝高湛,6岁时和5岁的柔然邻和公主订婚,8岁结婚,14岁就遭遇丧妻之痛,16岁二婚迎娶胡氏为王妃;

齐废帝高殷,15岁迎娶11岁的李难胜为太子妃;

齐废太子乐陵王高百年,5岁迎娶10岁的太子妃斛律光长女;

齐后主高纬,7岁至10岁之间当太子时,就迎娶斛律光次女为太子妃;15岁时就和妃子穆黄花生下庶长子高恒;

齐琅邪王高俨,14岁被杀时,不但有王妃李氏,还有四个遗腹子;

古代提倡早婚为什么(古代人早婚早育哪家强)(5)

周闵帝宇文觉,16岁被杀时,不但有皇后、姬妾,还有庶子;

周武帝阿史那氏皇后,15岁和宇文邕订婚,18岁嫁到周国;

周武帝妾室李氏,19岁被周太祖宇文泰赐给才12岁的宇文邕为妾室,生庶长子宇文赟;

周宣帝宇文赟,14岁就让26岁的朱满月有孕,生下庶长子宇文衍;

周宣帝皇后杨丽华,13岁嫁给15岁的宇文赟当太子妃;

周宣帝皇后元乐尚,15岁入宫被宇文赟册封为后;

周宣帝皇后尉迟炽繁,13、4岁初嫁西阳公宇文温,进宫时被宣帝逼迫,15岁进宫册封为后;

周静帝宇文衍,7岁和司马消难之女结婚;

隋文献皇后独孤伽罗,14岁嫁给杨坚。(以上年龄全都是虚岁!!!)

古代提倡早婚为什么(古代人早婚早育哪家强)(6)

从上面列出的帝王妃嫔早婚早育年龄可以知道,北朝帝王们很早就拥有妻妾,早婚早育就是那个时代普遍存在的。

比如道武帝拓跋珪在22岁时才生庶长子拓跋嗣,就觉得生孩子太晚了,因此,为儿子的到来是“闻而大悦”,并大赦天下。

《魏书·高允传》有记载说“今诸王十五,便赐妻别居”,从而可知,在魏国,15岁的诸王就必须结婚了。

但是,北魏宗室诸王可并不一定到了15岁才结婚,因为有很多15岁前结婚的实例,这条规定显然是指让诸王在15岁时必须结婚。

在北齐和北周,朝廷也对婚龄有相关规定,北齐女子多数在14岁以下就已经成婚,而北周在男15岁、女13岁以上就要催促嫁娶,可见当时的婚龄在日趋下降。

古代提倡早婚为什么(古代人早婚早育哪家强)(7)

武平七年春二月辛酉,括杂户女年二十已下十四已上未嫁悉集省,隐匿者家长处死刑。(北齐书后主纪)

建德三年春正月癸酉,诏:"自今已后,男年十五,女年十三已上,爰及鳏寡,所在军民,以时嫁娶,务从节俭,勿为财币稽留。"(周书武帝纪上)

由此可知,北朝帝王们的婚龄和育龄,是在其他时代帝王婚龄育龄的平均线之下,在北朝,七八岁结婚、十来岁就当爹就是当时的常态,这年龄实在有点令人惊悚。

现代人都知道早婚早育不好,古代人其实也知道,古人认为男人三十而娶,女人二十而嫁,是最符合阴阳之道的理想结婚年龄,因为男人三十岁时筋骨已经坚强可以为人父,女人二十岁肌肤充盛足以为人母。

古代提倡早婚为什么(古代人早婚早育哪家强)(8)

但是,理想是丰满的、但现实是骨感的,历史上并没有哪个时代能够真正实施男子30、女子20嫁娶的政策,都迫于实际情况去强制早婚,而战乱频繁、天灾瘟疫横行的南北朝时代,早婚年龄更是低下。

为什么明知道早婚早育不好,还去执行呢?这个问题恐怕人人都能扯上几个理由,比如战乱频繁兵源不足了、地广人稀田多人少了、多子多孙早生贵子观念了等等。

这些理由都是早婚早育的原因,只有早婚早育,才能更快地增加人口,补充兵源,补充劳动力,现代的老辈人还经常说“有人就有希望”,更勿论古人了。

只有人口才能应对天灾人祸带来的人口锐减,只有人口才能承担严苛的赋税徭役,所以,为了政权的稳定性以及统治阶层的享乐,朝廷必然会出手干预、强制早婚早育,以保证人口补充的稳定性,为了起到带头作用,皇帝们可不就要以身作则,早早就结婚生娃?

古代提倡早婚为什么(古代人早婚早育哪家强)(9)

但深究一下就会发现,对那些早婚早育的帝王来说,以身作则起带头作用,其实只占小部分原因,更大的原因是他们陷入早婚早育不良影响的恶性循环中。

众所周知,早婚早育最大的负面就是所生育的子女,由于精子质量差而先天发育不足,免疫力、抵抗力低下,很容易沾染疾病夭折,即便成年的,也又陷入早婚早育的恶性循环,继续去纵欲生娃,如此周而复始,自然一代不如一代,夭折率、早亡率都很高。

但是,因为关乎皇位传承问题,帝王们为了江山稳固,还必须得早婚留下后代,早生才能多生,多生总有长大成人的,不然就会人丁不旺、子嗣稀少乃至断绝宗庙祭祀,所以,如此这般下,就只能在恶性循环的漩涡中越陷越深。

古代提倡早婚为什么(古代人早婚早育哪家强)(10)

看看北朝帝王中正常死亡的年龄:

太宗拓跋嗣32岁,恭宗拓跋晃24岁,高宗拓跋濬26岁,高祖元宏33岁,世宗元恪33岁;

显祖高洋31,肃宗高演27,世祖高湛32;

高祖宇文邕36,宣帝宇文赟22。

十位帝王,30岁以上的六个,35岁以上的只有一个,可以说都是早婚早育的牺牲品。因为北朝普遍早婚,婚龄育龄之低也愈演愈烈,统治者也不得不强行禁止民间早婚,西魏文帝时就曾下诏,不满13岁以上的女孩,不许嫁人。

大统十二年夏五月,诏女年不满十三以上,勿得以嫁。(北史文帝纪)

古代提倡早婚为什么(古代人早婚早育哪家强)(11)

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如此普遍早婚早育的北朝,却同时存在着大量平民晚婚、失婚的现象,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天灾人祸动乱频频以及财婚聘礼难以支付的缘故,当然还与统治阶层不知羞耻的垄断、贪得无厌的掠夺有关系。

而在结婚的问题上,其实,任何时代都有旱的旱死、涝的涝死现象,就是这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透过表象,寻找历史真相;以史为论,诉说个人见解,谢绝脱离人文环境的过度解读和阴谋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