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绥的性格 谁能控制住自己的欲望
文 | 蝶梦依依 · 主播 | 赏新晴
十点读书签约作者
东汉这段历史有些特别,一百九十五年的时间,先后有六位太后执政。
众多太后中,更有一位佼佼者,不仅得到善终,并且被后世称颂与效仿。
她立有“兴灭国,继绝世”的不世之功。
她美貌与智慧并存,事业爱情双丰收。
她就是东汉和帝刘肇的第二任皇后——邓绥。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小邓绥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让家人和世人对她刮目相看的是这样一件事。
这件事说起来不大,却被载入史册。
邓绥长到五岁就已经是个小美人坯子,深得祖母喜爱。
有一次祖母给她剪头发,老人毕竟年事已高,老眼昏花,不小心把她的额头刺破,剪完头发,不知情的老人心满意足地走了。
母亲过来一看,见她额头在流血,就心疼地埋怨她为什么不喊疼?
她说:“非不痛也,祖母爱怜我,为我断发,如果喊疼怕惊到祖母,那样就违背了老人的好心情。”
一个五岁的小女孩怎么会如此善解人意,深明大义?这和家世家教有关。
她的祖父邓禹位居光武帝刘秀“云台二十八将”之首,父亲官至护羌校尉,家族威赫,家境优渥,她从小就接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
邓绥读书痴迷刻苦。六岁能读《史书》,十二岁精通《诗经》、《论语》,“诸生”的绰号也被叫响。
父亲觉得她很有主见,凡事都和她商议。
赏识她的父亲终没陪伴她长大,于永元四年(92年),在她十二岁这年骤然离世。
巧的是这一年汉和帝刘肇昭选秀女,邓绥也入选在列。
她错过了进宫的机会,恪尽孝道去为父守孝,整整三年里,她昼夜哭泣,不吃盐、菜,形容憔悴,说着简单,做到不易。她也因此孝名远播。
能忍肌肤之痛,能克己律己,从小被经史子集浸润,已经养成她通情达理、容忍谦恭的不凡气质。
守孝期满,经家人精心调养,她又恢复了昔日光彩。
接下来,全家人又在忙碌她进宫的事。
她在第二批人选中,顺利入宫。
新的环境和人群,人心叵测,暗流涌动,她宫中的经历,许多史学家直言那是汉版的“甄嬛传”。
当长发垂地、身材高挑、清雅脱俗的她,像一朵冰山雪莲盛开在和帝面前时,风华正茂的和帝欣喜若狂。
《后汉书.皇后纪》中记载“后长七尺二寸,姿颜姝丽,绝异于众,左右皆惊”。
邓绥的出现,让所有的后宫佳丽黯然失色,汉和帝如获至宝。
她很快赢得了汉和帝的宠爱与信任。
永元八年(96年)春,邓绥入宫第二年就被封为贵人。
有皇帝宠着爱着,她没感觉到幸福,而是压力差点压垮她。
爱情是两个人的事,但婚姻不是。
和帝在此之前,早有阴皇后,这位阴皇后也是系出名门,她擅长书法,才貌双全。
以前和帝对她宠爱有加,邓绥的到来,让她的宠爱迅减。
这让自命不凡的阴皇后很不适应,邓绥深受君宠已经让她怒火中烧,更气恼的是邓绥谦和贤淑,对后宫嫔妃礼让有度,对宫女奴仆也宽容恩待,深得后宫众人的赞誉。
在她眼里这些都是邀宠演戏,收买人心。
邓绥知道皇后心有怨恨,就试图用容让忍让来化解矛盾。
每次在大型宴会聚会中,各妃嫔都争奇斗艳,把自己打扮得亮丽照人,唯有邓绥素衣素裙。
皇后穿什么色系,邓绥坚决不重样,更不准自己和皇后撞衫。
只要皇后在的场合,皇后坐着,她都是毕恭毕敬地站着;
如果皇后站着,她就弯曲着自己的身子,总是在皇后跟前显得矮三分;
皇后个子偏矮,她用这样的姿势,减少双方身高的差距。
和帝单独召见她俩时,皇后不说话,她绝对不先说;
和帝特许她家人来宫中探望,她怕招来非议,也婉言谢绝;
再后来,和帝招呼邓绥侍寝,邓绥想尽各种办法推脱。
和帝了解到邓绥的良苦用心,对邓绥更多出几分怜惜。
邓绥虽然谨小慎微一再退让,阴皇后的怀恨却丝毫没减,随着邓绥的名望越来越盛,阴皇后不知所措,更恨她。
终于在和帝生了一场大病后,她俩的命运改写。
和帝病重,阴皇后没表现出难过忧虑,反而很兴奋,并狠狠地说:“我得意,不令邓氏复有遗类。”
谚语说:“胸中天地宽,常有渡人船。”
邓绥平时乐于助人,危难之时,当然有人肯帮她,给邓绥传话的是阴皇后的宫中侍女。
得到密报的邓绥一听,绝望地大哭,知道如果和帝有不测,阴皇后会对她痛下杀手,她心一横,为了家族,更为了报答君恩,想饮鸩自杀。
宫女赵玉急中生智骗她说,皇上的病好了,邓绥这才放下手里的毒药。说巧也巧,和帝刘肇第二天真的痊愈了。
这件事被和帝知道,心里比较:“一个无情加绝情,一个痴情想殉情。”爱的天平彻底倾斜到邓绥这边。
阴皇后简直是被嫉妒烧坏了大脑,依然我行我素。
《天道》中有句台词说:
品行这个东西今天缺个角,明天裂个缝,也就离坍陷不远了。
果不其然,几天后阴皇后竟然伙同外祖母行巫蛊之术。
一起诅咒皇上和邓绥,被人告发。
和帝派人调查取证,事实确凿,阴氏被废黜皇后,家族被牵连流放,一年后她忧郁而死。
后位空缺,德贯后宫的邓贵人早就是和帝心里的最佳人选。
邓绥再三推辞,深闭宫门,称病不出。在大臣们一致上书和和帝的坚持下,邓绥被立皇后,时年22岁。
这场后宫较量,邓绥胜出,她靠德行和忠诚赢得后位,赢得皇帝的真爱。
稳坐后位,本该荣耀之极,她的所作所为,让和帝给她打出“N”个百分。
已是后宫之首,自己或家族,接受皇帝的封赏是理所当然的,这是任何人都没异议的,但她更加谨慎了,继续在“忍”,忍私欲和情欲。
她眼界高远,心胸大度,后宫气氛祥和融洽。
和帝对她很依恋,她没给皇家开枝散叶,为此她深感内疚,她心平气和地让整个后宫雨露均沾,还主动把年轻的宫女介绍给和帝。
每当和帝想给她的娘家人加官进爵时,她都委婉推辞,她的兄长只是普通的虎贲中郎将。
她熟读史书,深知外戚对朝堂的影响和不利,但后来发生的一件大事,让她破例不得不重用外戚。
延平元年(105)年,年仅27岁的和帝驾崩。
她每天以泪洗面,“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这时候是师父加“挚友”的班昭,帮助她走出哀伤,重振旗鼓。
改朝换代的非常时期,最容易哗变动乱,她强忍悲痛,梳理心情,果断地挑起重担,和东汉王朝共渡难关。
国不可一日无君,她把寄养在民间的两个皇子接回宫中,这是她和和帝还有几个重臣共守的秘密。
几年前,好几个皇子都无疾夭折,和帝存疑,安全起见,只能偷养民间。
新帝太小,尚在襁褓之中,她出面代理朝政,改称邓太后。
这位小皇帝,220天就不幸早夭,谥号“孝殇帝”。史学家也叫他“八月皇帝”。
她力排众议,又立和帝的侄子13岁的刘祜为帝,史称安帝。继续听政。
不到一年的时间,几多变故,她都处理得滴水不漏。
博学多才的文化素养和10年宫中生活的磨砺,使她成长为精明强干、处变不惊,独当一面的成熟女性。
“主幼国危”,她不但能使宦官和外戚融洽相处,也能权衡好家族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
她独揽朝纲,而这也是她事业的开端。
她以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度和睿智,开辟出一番新天地。
她重用良臣杨震,在后宫允许班昭议政。
她重视教育和科学,蔡伦造纸,张衡造浑天仪都出现在她执政后期。
她积极修史,命令官员继续续写史书《东观汉记》。
她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把官员俸禄透明化,杜绝贪污腐败。
她轻薄徭役,减轻税收,多次去牢狱,亲自查看卷宗,过问案情,通过观察审问,有好几宗冤案得以昭雪。
她最大的政治贡献是赈灾救民和平定西羌之乱,由于灾情不断,她运用借贷土地的方法,又四处筹措救灾款,让流民和百姓顺利度过大灾之年。
她还另辟蹊径,经过一系列改进农业技术和移民的举措,开发江南,把江南变成她朝的大粮仓。
有句名言说:
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责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这几句话简直是为她量身打造。
已经达到权力的巅峰,但她还在“忍”,忍权欲。
她严以律己,每天只吃一肉一饭,杜绝浪费。
以前宫廷里每年都制作精美玩物,她下令不再制作。所有供人享乐的鹰犬之类都卖掉。
为减少开支,她遣散原来的宫女宦官杂役近千人,分批实行大裁员。
为防止外戚跋扈,她告诫自己家乡的官员,只要邓氏一门谁犯错,要严惩不贷,不许徇私枉法。
由于她的严苛严厉,家族成员都低调行事奉公守法。
清代焦秉贞所画《历朝贤后故事图》中,有一幅就是邓绥的“戒饬宗族图”。
上行下效,她执政时,官场廉洁,朝野清正。
努力就会有回报。
邓绥日夜操劳国事,亲政爱民,挽救危世,她执政16年,政绩卓著,东汉王朝在她的治理下,呈现“小中兴”。
即使是在封建男权社会,人们对她也不吝惜赞美之情。
范晔和司马光都对她高度评价:
自太后临朝,水旱十载,四夷外侵,盗贼内起。
每闻人饥,或达旦不寐,而躬自减彻,以救灾厄,故天下复平,岁还丰穰。
邓绥耗尽心血积劳成疾,于永宁二年(121年)崩逝,享年41岁,谥号“和熹”。这个“熹”字,是当世人对她一生的盖棺定论,有功于社稷才称“熹”。
邓绥是东汉六位执政太后中,执政时间最长,对东汉江山贡献最大的。
在拼才拼貌拼智拼德拼命的后宫,最后能胜出的绝对是人品,她的处世法宝是“忍”,正是这种可贵的品质陪伴了她一生。
她靠一个字“忍”,她忍来了后位,忍定了江山。
程颐说过:“忍所不能忍,容所不能容,惟识量过人者能之。”
物质丰厚的今天,人心浮躁,心高气傲是常态,愿我们能从邓绥的故事得到启迪和教育,更希望我们的人生多一些成功,少一些失败。
读免费人物传记/名人故事/文学经典
背景音乐 | 《remember》
图片来源 | 电视剧《班淑传奇》、《长歌行》剧照
-作者-
蝶梦依依,自由撰稿人,喜欢历史,热爱国学,尊崇文字。用包含热度的手,触摸有温度的历史。本文首发十点读书(ID:duhaoshu),超3000万人订阅的国民读书大号,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赏新晴,十点读书签约主播。夜色阑珊之时,我给你讲一个故事,说一段心声。听晴声(ID:sxqreading)。
欢迎把我们推荐给你的家人和朋友们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