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垩纪时间轴(地球史白垩纪)
白垩纪是中生代的第三个纪,也是最后一个纪,距今约1.45亿至6500万年,延续约8000万年。白垩纪地层主要为白垩沉积,白垩是石灰岩的一种,主要由海生非脊椎动物身上甲壳的碳酸钙沉积而成。
在白垩纪初期,冈瓦那大陆仍未分裂,后南美洲、南极洲、澳大利亚、非洲相继分离,印度则连在非洲上,南大西洋与印度洋开始出现。非洲北边的特提斯洋在变窄,西部内陆海道将北美洲分为东西两部,这个海道在白垩纪后期开始缩小。板块运动形成了大量的海底山脉,使得全球海平面上升,白垩纪的海平面最高时,地表有1/3的陆地沉浸在海洋之下,中南欧和中东、近东地区都处于海侵中。白垩纪中晚期,古大陆已经完全分裂成现在的各个大陆,只是地理位置和现在不同。北美洲自侏罗纪开始,形成多排平行的造山幕,如内华达造山运动、塞维尔造山运动等。
白垩纪地图
白垩纪时的大气氧气含量是现今的150%,密集的火山爆发制造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含量是工业时代前的6倍。这使得当时气候比较温暖,平均气温高于今天约4摄氏度,大面积的陆地被温暖的浅海覆盖,即便在两极也没有冰盖。当时大部分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湿润。
白垩纪被子植物、双壳类、腹足类、哺乳动、物鸟类等生物有所发展,预示着新的生物演化阶段来临。白垩纪早期,陆地上的裸子植物和蕨类植物仍占统治地位,松柏、苏铁、银杏、真蕨及有节类组成主要植物群。被子植物(开花植物)开始出现于白垩纪早期,中期大量增加,晚期迅速兴盛,在陆生植物中居统治地位。木兰、柳、枫、白杨、桦、山毛榉、榕树、樟、胡桃、悬铃木等都已出现。被子植物为昆虫、鸟类、哺乳类等动物提供了大量的食料,昆虫、鸟类等动物则起到了传播花粉与散布种子的作用。昆虫开始多样化,有了最古老的蚂蚁、白蚁、鳞翅目(如蝴蝶、蛾)、芽虫、草蜢、瘿蜂等。
白垩纪植物
海洋中生存着菊石、以及厚壳蛤,为海洋的繁盛动物,厚壳蛤一度取代珊瑚成为主要的造礁生物。有孔虫门的球截虫科与棘皮动物(如海胆、海星)继续存活。白垩纪海洋中出现了最早的硅藻,黄昏鸟目是无法飞行的原始鸟类,可以在水中游泳。白垩纪末,恐龙、菊石和其他生物类群大量绝灭。淡水无脊椎动物,如甲壳类的介形虫、软体动物中的螺和蚌广泛分布。
白垩纪生物群
白垩纪早期,恐龙类达到极盛,最著名的恐龙是暴龙(霸王龙),是陆地上出现过的最大食肉动物,其他还有古魔翼龙、青岛龙等。海洋中巨大的爬行动物,如混龙类的上龙和海生蜥蜴类的沧龙身长可超过15米,凶猛程度不亚于霸王龙,海生爬行动物还包括鱼龙类、蛇颈龙类等。翼龙目虽然繁盛,但正面对鸟类竞争,在白垩纪末仅存两个科。
哺乳动物此时还只是陆地动物的一小部分。海洋里,鳐鱼,鲨鱼等硬骨鱼比较常见,硬鳞鱼被真骨鱼所代替。白垩纪早期鸟类开始分化,飞行能力及树栖能力比始祖鸟大大提高,"孔子鸟"就是白垩纪早期鸟类的代表。
孔子鸟
白垩纪末,地球上的生物经历了又一次重大灭绝,现在普遍认为是陨石撞击导致的,宇宙中一颗巨大的流星撞击地球,产生了类似核冬天效应的结果。依据是地层中铱异常,并且今天墨西哥犹加敦半岛附留有一个大坑,不过这种解释并不能肯定。撞击使得爬行动物大量消失,恐龙完全灭绝,一半以上的植物和其他陆生动物也同时消失。残存的生物主要以死亡生物的有机碎屑为食,现代鳄鱼可以食腐为生,并可长达数月不进食,幼年鳄鱼多以死亡的生物为食,这些特性可能是鳄鱼在白垩纪末能够存活的关键。
陨石撞击假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