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秦朝五位大臣霸气出场 东周君投降时为何光着身子

导言:当吕不韦成功灭掉东周之国时,东周君出城投降,采用了袒露上身、手捧短剑、口含玉璧的做法,这样的投降礼真的符合文献中记载的古礼吗?

大秦赋秦朝五位大臣霸气出场 东周君投降时为何光着身子(1)

(一)五礼之凶礼

周朝以“礼乐”治理天下,而周礼之“五礼”则分别被用于不同的场合,其中:

“以吉礼祀邦国之鬼、神、示;以凶礼哀邦国之忧;

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

所以这么看的话,战败、君死、国亡作为社稷忧患之事,显然属于凶礼的范畴。那么,在《大秦赋》中,东周君作为亡国之君,出城向吕不韦做投降礼,自然也属于此列。

从剧中表现的“投降礼”细节来看,至少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东周君袒露上身

其二,东周君口含玉璧

其三,东周君手捧短剑

大秦赋秦朝五位大臣霸气出场 东周君投降时为何光着身子(2)

那么,东周君的这三种投降礼的做法,都有文献记载可与之对应吗?谁又是这些投降礼的原型?目前来看,从《左传》中对于春秋战国之际描述的投降礼仪来看,至少会有两个层次、五个方面的内容,即:

国君“面缚”、国君“衔璧”、国君“肉袒牵羊”;

大夫“衰绖”;

士“舆榇”;

前三者,都是一国之君的君主需要做的,而后两个,则是士大夫们需要做的。从内容上看,实施投降礼仪的国君“面缚”、“衔璧”、“肉袒牵羊”,表示自己将“受死”;而臣子们则是“衰绖”、“舆榇”,将为国君举行丧葬之礼。

所以从这一角度说,投降礼仪其实可以看做是一种“假葬礼”。他们共同祭奠的,是一个王朝即将被终结的命运。

(二)国君投降礼

1、国君肉袒

首先说国君“肉袒”,《大秦赋》中的东周君光着膀子出城见吕不韦,可不是为了耍流氓,正是遵循了“肉袒”这一古礼。

肉袒,唐司马贞《史记索隐》:“袒而露肉也。”和现代人一到夏天热得不行就大打光膀子不同,古人对于肉体的遮蔽可谓慎之又慎。衣服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文明的开端,是人有别于禽兽最重要的特征

《礼记·内则》:“不有敬事,不敢袒裼”。

《礼记·曲礼》:“冠毋免,劳毋袒,暑毋褰裳”。

因此,古人只有在敬事场合,方可袒露,若非敬事,即便是劳动干活出汗了,也不能随意脱掉衣服,袒露身体。那么,这敬事的标准到底是指什么,古人在什么场合才会当众袒露?

一般来说,古代的肉袒,分为“左袒”和“右袒”即脱去左衣袖、脱去右衣袖这两种,也就是说顶多露露手臂,其实并没有如剧中这般袒露上半身的做法。

大秦赋秦朝五位大臣霸气出场 东周君投降时为何光着身子(3)

而“左袒”和“右袒”的区别,因先秦尊左,所以按照《礼记正义》中的记载:“凡以礼事者左袒,若请罪待刑则右袒。”怎么理解呢?我们来看几个典型事例。

关于“左袒”用于表达行礼者内心敬意的,有用于丧礼的。比如,在《礼记·檀弓》中:“延陵子适齐,于其反也,其长子死,葬于赢、博之间……既封,左袒,右还其封”。

大秦赋秦朝五位大臣霸气出场 东周君投降时为何光着身子(4)

也有用于射礼的,比如“司射适堂西,袒决遂”以及“众宾未拾取衣,皆袒决遂”,学者彭林在《仪礼注译》中解释乡射礼中的“袒”时说:“袒,脱去左边衣袖,以免妨碍射箭”。

至于“右袒”是用来表达惩罚之意,拿我们最为熟悉的廉颇“负荆请罪”来说。《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其实这里应该是袒露右边臂膀。

大秦赋秦朝五位大臣霸气出场 东周君投降时为何光着身子(5)

那么,国君的“肉袒”应该属于哪种呢?这还真说不准,因为如果按照之前“左袒”、“右袒”的定义来看,你把投降礼当成是国亡君死的丧礼的话,就应该是“左袒”;如果把投降礼当成是一种败亡戴罪时的惩罚,就应该是“右袒”。

所以,我在很大程度上怀疑,《大秦赋》里之所以让东周君将上半身一股脑脱掉,极有可能也是在这个问题上犯了难,既可以“左袒”,又可以“右袒”,那就所幸不如就左、右全脱了呗!

2、国君衔壁

可以看到,《大秦赋》中的东周君,不但脱光了上衣,嘴里也没空着,还衔了一枚玉璧,这又是何意?

大秦赋秦朝五位大臣霸气出场 东周君投降时为何光着身子(6)

有一种说法是,这里君主口中含的玉璧,类似于古代葬礼中用的“饭含”,并用刘文淇在《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中的解释:“敛用含璧意,示不生也”,意思就是说,将玉璧含在嘴里,相当于你就是死人了,而作为受降者将其拿出了,则相当于又让给了你一条命,让你苟活了下来。

《礼稽命征》:“天子饭以珠,唅以玉;诸侯饭以珠,唅以珠;卿大夫士饭以珠,唅以贝。”

但是这种说法并不一定正确,因为如果按照丧礼中关于“饭含”的做法,不论是天子、诸侯还是卿大夫、士,他们的嘴里是并不含玉璧的。我们查看最早口衔玉璧投降的人——微子启,就会明白口含玉璧的真正意义。

“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于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

大秦赋秦朝五位大臣霸气出场 东周君投降时为何光着身子(7)

这里虽然没有提到“衔璧”,但提到了微子“持其祭器”。另外,在《左传·僖公六年》中逢伯讲述微子之事时,却提到了“武王亲释其缚,受其璧”,如果微子没有“衔璧”,武王就不可能“受其璧”,可见微子当时投降的时候,应该也是“口衔玉璧”的。

所以,玉璧是用来祭天的神器,将其送给胜利者,就意味着自身国家天命的一种转移。

3、国君面缚

可以看到,在“肉袒”以及“衔璧”这两个国君投降礼内容上,《大秦赋》做的还原比较用心,但在“面缚”上却与古之记载极为相左,因为“面缚”是要求投降者双手捆在身后,那么自然也就不可能出现剧中献剑的一幕。

大秦赋秦朝五位大臣霸气出场 东周君投降时为何光着身子(8)

实际上,关于什么是“面缚”?古人的意见也不是很统一。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说:“缚手于背而面向前也。”,就是说把双手捆缚于后,只能见到投降者的正面。

但也有另一种说法,裴骃《史记集解》引应邵解释为:“系颈以组”:“组者,天子黻也,系颈者,言欲自杀也。”,意思是要用绳索捆着投降者的脖颈。

那么,到底应该是采用哪种形式呢?在文献中无法求证的问题,在一件考古出土的晋侯铜人身上得到了解答:“面缚”应该是将双手反缚于身后的。

大秦赋秦朝五位大臣霸气出场 东周君投降时为何光着身子(9)

这件铜人出土于曲沃北赵晋侯墓地,李学勤先生认为应该是晋厉侯时期的器物,从铭文内容得知,这个铜人应该是被俘虏的淮夷国国君,表现的正是作为战败一方投降时的情景。

所以,在《大秦赋》中,投降的东周君如果按照“面缚”之礼的话,肯定是没法献上宝剑的。那么,剧中自行改造的这个做法有没有什么依据?

大秦赋秦朝五位大臣霸气出场 东周君投降时为何光着身子(10)

有的,如果非要找依据,找不到“献宝剑”的,但是我们可以找到“献鸾刀”的例子。

《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记载:“ 郑伯肉袒, 左执茅旌, 右执鸾刀。”

东汉何休解解释说:“ 鸾刀,宗庙割切之刀,环有和锋有鸾。执宗庙器者,示以宗庙不血食自归首。”所谓鸾刀,其实就是宗庙祭祀时、用于切割牲畜时的专用刀。把宗庙祭祀的专用刀都给献了,自然也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再无祭祀的可能性,即“绝祀”之意,相当于彻彻底底地告别了过去。

(三)臣子投降礼

当然,国家灭亡这口大锅作为国君是一定要背的,所以才会有投降时的“君肉袒”、“君面缚”、“君衔璧”,但是作为失败的臣子,此时也是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的。具体该如何做呢?

一般来说,作为“大夫”阶层,他们此时需要穿上特制的丧服,前面也说过,其实受降仪式无异于一场假丧礼,因此作为臣子的他们自然也需要把戏做足。用杨伯峻的话说就是:“先穿孝服,示其君将受死。

大秦赋秦朝五位大臣霸气出场 东周君投降时为何光着身子(11)

“衰绖”便是古人的丧服,丧期在胸前处缀有长六寸、宽四寸的麻布叫“衰”,结在头上或者系在腰间麻布、麻带或者麻绳之类的叫做“绖”。

那么,比“大夫”第一个层次的“士”呢?他们自然也是需要有所作为的,那就是为国君抬棺。“榇”就是棺材。《说文》:“榇,棺也。”,而“舆”有一种理解为动词,是“抬着”的意思,杨伯峻注:“舆,举而行之。”就是说士抬着为将要就死的国君准备的棺材,准备为其举行葬礼。

大秦赋秦朝五位大臣霸气出场 东周君投降时为何光着身子(12)

由此可见,在古人眼中,出城投降的国君,其实早已和破了的城、亡了的国同呼吸、共命运,在某种程度上算是将死之人。而从受降一方讲,胜利的君主总是以“宽容”的态度对待投降者,采用“释其缚,受其璧,焚其榇”的做法,相当于给了将死君主一次重生的机会,以此显示自身之仁德无量。

所以,在剧中,我们会看到吕不韦先是从东周君口中拿下玉璧,而后又接受了其双手奉上的剑,以此显示作为胜利者“人性”的一面,能败之却不杀之,更多的是出于政治上的考量与策略罢了。

大秦赋说文物系列持续更新中,欢迎关注

大秦赋:秦昭王失一鼎,秦始皇捞上来没?为何汉画中频见泗水捞鼎

大秦赋:复活的地下军团如何砍头升级?军功爵制与秦军战阵分析

大秦赋:秦王绕柱、反杀荆轲之谜,一枚剑璏引发的史上刺杀大逆转

大秦赋:吕不韦中箭后为何不惊反喜?秦国弓弩与箭镞之细节探究

大秦赋:李斯见吕不韦,为何怀抱小羊羔?不为涮羊肉,而是见面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