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术让我梦见未来(我在梦里尴尬地活着)

8月20日,北京人艺小剧场话剧《催眠》在人艺实验剧场登陆。正如剧名《催眠》所呈现的,这部心理学题材的作品,聚焦于现代人的心理健康,让观众伴随三位主人公去体验一把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心理分析过程。

一、《催眠》的创作初衷?

该剧改编自马晓丽的同名小说《催眠》,作为一名军旅作家,马晓丽擅长于军事题材的创作。小说《催眠》的创作初衷来源于汶川地震,作品着眼于灾难之后,人们如何面对心理上的创伤。正如剧中的战士、作家、心理医生,每个人都陷入了自己的困境,而如何走出困境,直面问题,是作品要探讨的话题。将这一作品搬上舞台的北京人艺演员张福元表示,这部作品从内到外都透着纯净,所以要将它搬上舞台——好的戏剧作品应该能洗涤人的心灵。

二、演员如何大飙演技?

剧中的人物性格各异:或纠结不已,或无法释怀,或难以自医。他们之间的心理戏可谓表面不动声色,内心却波澜不断,戏剧张力十足。剧中的三个角色均由北京人艺的青年演员们扮演。

催眠术让我梦见未来(我在梦里尴尬地活着)(1)

(《催眠》剧照)

观众较为熟悉的青年演员邹健,出任剧中医生一角,曾出演《蔡文姬》中的周进、《甲子园》中的北京爷们金鑫,《吴王金戈越王剑》中的越王勾践等,他坦言这一专业性极强的角色对他来说有很大的挑战,在小剧场里要让观众身临其境,需要对人物情感拿捏得十分精准。

催眠术让我梦见未来(我在梦里尴尬地活着)(2)

(《催眠》剧照)

而作为刚进入人艺的年轻演员杨明鑫来说,在去年的人艺大戏《故园》中才开始崭露头角,此番在剧中的表现可圈可点。

三、观众怎么说?

@周晓静:

《催眠》这部剧直击心理,看这场剧,内心最柔软的部位有被碰触的感觉:在私欲和道德面前,是抓住自己期待的所有,还是坚持冲突存在的道德?在阳光和黑暗中,是选择尴尬地活着,还是坚持睡梦般的沉默?绝望在左,希望在右,是在梦境里寻找希望,还是在现实中的绝望里挣扎?

@喜饼:

很喜欢剧中三位演员的表演,特别是杨明鑫,情感充沛,爆发力强,极具感染力,动作表情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坐在第一排观看他的表演真是一种享受。付瑶的角色备受心理煎熬,同时又有才情,细腻而敏感,她将这样复杂的情感表现得入木三分。邹健老师在此剧中更像是一个引导的角色,身为心理医生,是全剧的领军人物,故事由他起,人物的活动在他的引导下展开,互相倾诉,袒露秘密,疑团一一揭开,各人的心理负担也慢慢卸下。这是一场会让人有共鸣并且深思的话剧,会落泪,也学会释然。

@秋滋味:

昨晚在人艺小剧场观看了《催眠》,相比之下人艺的作品层次是比较高的,无论剧本的完整性和思想意义,还是演员的表演,舞台的布置和音响灯光的应用。

@Mandy

有幸观看《催眠》 很是佩服三位演员,台词量真是太大了,全程肉嗓,每个角落都能听到。虽没有华丽的布景,但观众紧紧跟随剧情发展而情绪波动着!被剧情吸引,被感动,被压抑憋得慌,也想知道大兴兵后来咋样,对于我来说,这是个悲剧!

@lfs0305:

医生有句台词“失德的东西即便归了自己,也不是当初的那个价值”,说出了他的心声。随着真相层层剥开,也引发了观众们对该不该舍己为人、做好事要不要留名、本应共享的荣誉该不该独占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也随着剧情发展不断审视自己的内心。当作家、医生、军人在催眠中逐渐获得心灵自由后,发出了“大兴兵他在哪?他在做什么?”的呼唤。大兴兵这个剧中从未出场的无名英雄,是象征着“社会良善”的符号,整个社会都在呼唤Samaritan 。

@婷婷:

《催眠》只有三个演员,却演活了一个群体,感动到了剧场里的一大批观众。它并不完美,但胜在走心,仿佛,我们就是从汶川遇到过大兴兵的那三个人……

@东四炒面:

他们怀着对同一个人的牵挂而偶然相遇,通过剧中人之间的相互倾诉、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形成三重奏般又如罗生门式复杂多义的内涵。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在心里留存一份宁静,在受伤的时候,不妨放慢脚步,暂时蛰伏,让身心得到一次彻底的放松——所谓催眠,便是一种松弛的手段,放下戒备,重拾信心,再行启程,亦不为晚。

催眠术让我梦见未来(我在梦里尴尬地活着)(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