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人生简历(我这半辈子创作过程)
由黄盈工作室出品的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1年度资助项目原创话剧《我这半辈子》,作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七十周年原创邀约单元剧目,将于8月6日至15日在北京人艺实验剧场上演这是编剧、导演黄盈职业生涯中的第51部戏剧作品,也是身为深谙“京味戏剧”创作况味的他,第一次执笔并执导与作家老舍有关的故事,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老舍的人生简历?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老舍的人生简历
由黄盈工作室出品的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1年度资助项目原创话剧《我这半辈子》,作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七十周年原创邀约单元剧目,将于8月6日至15日在北京人艺实验剧场上演。这是编剧、导演黄盈职业生涯中的第51部戏剧作品,也是身为深谙“京味戏剧”创作况味的他,第一次执笔并执导与作家老舍有关的故事。
原创话剧《我这半辈子》改编自老舍先生系列自传性质文学作品,本剧讲述了清末民初时期,北京的底层旗人常顺纷乱跌宕又“平凡”“亲切”的前半生故事。在长达六年的创作过程中,该剧几经修改,在结构和内容上都经历了数度推翻和重新铺陈,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即是黄盈对老舍在伦敦工作、生活期间经历的截取和选择。在即将首演之前,新京报记者专访原创话剧《我这半辈子》编剧、导演黄盈,揭秘创作背后的想法与构思。
原创话剧《我这半辈子》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七十周年原创邀约单元剧目。 剧组供图
根据老舍系列自传性文字改编
作为一部创作时限达到六年之久的舞台作品,如今的黄盈早已记不得《我这半辈子》文本经历过多少次的修改。黄盈此前多年来对老舍的认识和感情,与大多数读者和后生并无二致,在他看来,老舍先生文字功底非常扎实,如果选择任何一部他的著作进行改编,压根用不了六年的时间。
六年间在创作其他作品的过程中,黄盈因为很喜欢老舍先生,经常翻看他的小说、散文,随后便萌生出想通过老舍先生系列自传性质文学作品拼凑“写小说人”人生的想法。黄盈表示,准确地说,这个“写小说人”并不能说是老舍先生,因为《我这半辈子》是用包括《正红旗下》《二马》等一系列老舍先生自传性的作品,甚至是一些不同时期、不同写作目的的自我分析与介绍性文字放在一起,看似跟老舍先生的小说与他本人生平相关,但其实是重新虚构的故事。“这部戏对于我个人而言,有点私心。因为当信息拼凑到一起的时候,你会发现里面的人物众多、来源不一,最终在创作风格上如何达到统一,我还在寻找更多新的可能性。但最终这个戏被人评价成什么样,可能都不如我先将它创作出来更为重要。”
在剧场里做一部“散文诗”
《我这半辈子》排练过程也是不断学习的过程。 剧组供图
多年来老舍先生的文字,一直都能给予黄盈很多力量与温暖,因此黄盈特别想重塑创作出这些文字背后的人。黄盈认为,大多数人对于老舍先生的了解,主要集中在功成名就的后半生,老舍先生的前半生在自己的文字里虽有提及,但真正把它们还原出来很不容易。对于黄盈来讲,这次改编的难点在于他其实并不想在故事性上虚构得过多,在他的内心里还是希望回到文本中去寻找根源,即使是虚构,也要找到文字的支撑。“往往当我找到这些文字作为支撑的时候,从某种意义来讲,它们又使得我不能飞得太远。”与其说《我这半辈子》像是一出戏,黄盈倒是觉得它最终的呈现,也许会像是一篇散文或随笔。“这一次我想在剧场里做一部散文诗,因为喜欢老舍先生,所以值得去冒险,如果不是老舍先生的文字,或许我会选择一种更为安全与保守的方式。”
《我这半辈子》以出生在小年夜的常顺为主角,从他出生之日的奇妙跌宕,一直讲述到而立之后的起伏所经,其间交错着他在北平和伦敦之间的往返经历,也把他笔下的原型摘取回现实生活中,最终落幕在其半生的节点之上。老舍的写作生涯,严格来说就是在旅居伦敦期间开始的——长篇小说《二马》是他在伦敦开始文学创作时,最重要最具独特性的杰作。当中可见他对自己亲身经历和身边朋友的观察与描述。“坦白地讲,如果从老舍留下的文字与研究文章中散点地找寻那一时期他经历了什么,其实非常困难,当我重读《二马》的时候,忽然发现这部作品里面很多是他的真情实感与亲身经历,因此剧中常顺在英国留学部分我是用《二马》改编补充而成的。”在数次阅读《二马》的过程里,黄盈寻觅到了老舍文学与人格的重要特质之一:“他写出了伦敦和北平两座城市在精神上的某种共通——非要总结的话,那是一种人性里骄傲的体现。”两座历史上的古城,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城中人独有的自尊与傲骨,对于这样的品格,老舍细密地记录下来,“不批驳,也不包庇。”
创作是向大师学习的过程
《我这半辈子》排练照。 剧组供图
长久以来,在京味文学的脉络里,老舍先生不仅是一面旗帜,从某种意义讲,也是京味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家。黄盈坦言虽然这些年做了一些京味儿的话剧作品,但在老舍先生面前,依然觉得自己很渺小,“看完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文学作品,虽然到后期写得已是很老辣,但他的早期作品也有稚嫩的一面,如果将这些放在一起看,其实才是一个完整的人。这次创作《我这半辈子》,看上去是一次与老舍先生对话的机会,其实也是向大师学习的过程。”
在黄盈看来,通过《我这半辈子》的创作经历,让他得以有机会回顾老舍先生的人生。此次《我这半辈子》之所以偏重于散文化的表达,正是因为在当他真正贴近观看老舍先生的经历与文字时,发现大师的前半生成长经历和起伏状态跟普通人并无二致,他正是靠不停地创作写到了今天的文学地位。《我这半辈子》算是在老舍先生文学作品基础上做的一次剧场创作,黄盈试图用这种方式将自己多年研究老舍先生文学作品的心得,试着放在剧场里面去呈现:“在大戏看北京众多京味儿题材的舞台作品里,《我这半辈子》是秉承老舍先生系列京味儿文学而精心构思的作品。如果大家看完之后能回去重读老舍,我觉得这个意义可能远比在剧场里只看一场戏重要得多,如果能这样,我会更开心。”
新京报记者 刘臻
编辑 田偲妮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