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塔诗解密(密码一般的四季诗)

不知不觉就到了立秋时节,今年过得真是跌宕起伏可能对很多人来说,从年初开始就一出接一出地想不到吧别的不说,仅仅是退回到去年,哪怕是去年的年底,估计都没人想到今年的形势是如此地出人意料,本来友好共舞的世界变得越来越陌生和不可信任,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宝塔诗解密?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宝塔诗解密(密码一般的四季诗)

宝塔诗解密

不知不觉就到了立秋时节,今年过得真是跌宕起伏。可能对很多人来说,从年初开始就一出接一出地想不到吧。别的不说,仅仅是退回到去年,哪怕是去年的年底,估计都没人想到今年的形势是如此地出人意料,本来友好共舞的世界变得越来越陌生和不可信任。

其实历史和人生应该都差不多的,有高有低有起有落才是正常。所以古人会说,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习惯未雨绸缪的悲观主义者往往倒是能安然度过秋风秋雨。


闲时重看经典老剧《红楼梦》,忽然想起宝玉在搬入大观园之后作的四季即事诗。当时应该正是他和一众姐妹们最愉快、最无忧无虑的时候,如书中所说,每天“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以至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无所不至”,总之就是日子过得赛神仙,难怪宝玉会“心满意足,再无别项可生贪求之心”。

这种情况下写的四季组诗,记录的都是眼前的快乐时光,应该充满风花雪月的小清新吧。

但是想想《红楼梦》的调性,简直是不在喜乐宁静中埋下一些后续不足的伏笔都不叫正版的。宝玉这组四季即事诗会不会也在表面的轻松畅快中暗藏着什么前路悲凉的预示和线索?

仔细去读了读这组诗,好像还真有些隐语在里头。


春夜即事

霞绡云幄任铺陈,隔巷蟆更听未真。

枕上轻寒窗外雨,眼前春色梦中人。

盈盈烛泪因谁泣,点点花愁为我嗔。

自是小鬟娇懒惯,拥衾不耐笑言频。

先看第一首《春夜即事》。除了最后一句俏皮一点,全诗的基调好像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欢乐啊。尤其是第三句“盈盈烛泪因谁泣,点点花愁为我嗔”,怎么看都像是林黛玉的风格。伤春悲秋的黛玉意识这么快就传染给宝玉了吗?或者,这个时候两颗心开始不期然地靠近,不知不觉连在了一起吧。

这首诗里面还有好些字眼,仔细琢磨总有似曾相识之感。霞、绡、云……不就是书中一些女孩子的名字吗?彩霞、紫绡、彩云,都是诗中的“小鬟”。如果要把湘云算进来,那也未尝不可。

总之,诗里嵌了好些女孩儿的名字,理解成关怀她们的命运大致也是可以的。贾宝玉一向关心花儿一般的女孩,诗里提到她们并不奇怪,况且毕竟整本《红楼梦》的大主旨就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接下去的几首诗会描述这种趋向吗?


夏夜即事

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

窗明麝月开宫镜,室霭檀云品御香。

琥珀杯倾荷露滑,玻璃槛纳柳风凉。

水亭处处齐纨动,帘卷朱楼罢晚妆。

这首诗的人名就又多又明显了。鹦鹉、琥珀、玻璃,都是贾母的丫环。麝月、檀云,是宝玉的丫环。从对称的角度来讲,佳人应该也是,毕竟书中出现过的叫这一系列名字的丫环有袭人、媚人、可人,也许佳人也跟袭人一样,是贾母派给宝玉的丫环,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写关于她的事情。

还有末句那个“纨”字,想让人不联想到李纨都难。所以这首诗算是四首诗里“谜面”最明显的了,那么多嵌在景物当中的人名,反映的是宝玉眼中一派夏日风凉的繁盛景象吧?

长夏之后起秋露,理论上,这首夏夜诗写的应该是书中人物和故事最风光的阶段。诸多人名是否暗示着鲜活明媚的生命,美好绽放之后将迎来萧瑟秋光?


秋夜即事

绛芸轩里绝喧哗,桂魄流光浸茜纱。

苔锁石纹容睡鹤,井飘桐露湿栖鸦。

抱衾婢至舒金凤,倚槛人归落翠花。

静夜不眠因酒渴,沉烟重拨索烹茶。

这首诗在我看来最明显的一个转折,在于开篇就点出地名“绛芸轩”,这是宝玉的住处。虽然四首诗都是宝玉所作,写的是宝玉眼中的花园生活,但是只有这首明确把地点写出来。

可是细究也有问题,“绛芸轩”是大家还没有搬进大观园的时候,宝玉给自己居所起的名字。搬进大观园之后他住的就是怡红院了,这组诗写的也是大观园的四季风貌,为什么要沿用旧居所的名字呢?

“绝喧哗”几个字,更是一下子有种繁华转向冷寂的突变。宝玉那么爱热闹的人,周遭骤然寂寥下来是什么感觉?

这首诗里面也有几个字眼让我联想到具体的人名,不过大部分是不大好的联想。

桂魄流光,桂,是夏金桂吗?自从薛蟠娶了这头河东狮,书里的好日子就一去不返了。

浸茜纱,茜,让人想去宝玉的丫环,“去了的茜雪”。茜雪是怎么去的?书里没交代,疑案一桩。还有,茜雪这个名字是不是有什么寓意?红色的雪,怎么想都不对劲啊。

苔锁石纹,纹,是秋纹吧,名字确实和秋天应景。井飘桐露,桐,我只想起了秋桐,这可不是个善茬。不知道王熙凤借她的手除掉尤二姐之后,两个人暗中会斗成怎样。

说起王熙凤,接下来那句“抱衾婢至舒金凤”里的“金凤”,和她有关系吗?王熙凤的判词有暗示,她应该是下场凄凉的,“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若以季节对应盛衰的路径,秋季诗中的王熙凤,应该开始处境不妙了吧。

还有“倚槛人归落翠花”,倚槛人,让我想起了妙玉。妙玉的判词也是让人心揪的,“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如果这首秋夜诗里有妙玉的影子,那么她的前景也将开始不乐观了。


冬夜即事

梅魂竹梦已三更,锦罽鸘衾睡未成。

松影一庭唯见鹤,梨花满地不闻莺。

女儿翠袖诗怀冷,公子金貂酒力轻。

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

写到冬夜了,假如这组诗真有预示未来的意思,到这时候应该已经是繁华落尽、大厦将倾、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阶段了。当然,表面上还是得写成小公子的日常生活。

但真要循这个思路去找暗语和线索,倒也不是找不到。

第一句就把我吓了一跳,梅魂竹梦已三更,栊翠庵的梅花,潇湘馆的竹子,所以梅不是妙玉么?竹不是黛玉么?前者本来就是后者的“分身”,这是说宝玉心中至爱终于只剩离魂?

松影一庭唯见鹤,大观园里有鹤的地方,我只想到怡红院。这是人去楼空的意思?

梨花满地不闻莺,这句是和薛宝钗有联系吗?薛家一开始就住在梨香院,宝钗最信任的贴身丫环是莺儿。她们消失了?是暗示以某种方式离开了宝玉的世界吗?宝玉心中的世界应该是和黛玉相连的,而现实的世界呢?

女儿翠袖诗怀冷,大概这就是全部的结局了。《红楼梦》是一个女儿国,以林黛玉为代表的女儿是宝玉精神世界中的至高无上。黛玉的特点是什么?诗性。现在好了,“诗怀冷”,物是人非了吧?

所以说到最后,这组诗到底要暗示什么?可能就是“扫将新雪及时烹”。是的,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了,旧日繁华尽葬于新雪之下。煮雪烹茶,看似多么雅致的场景,谁知道背后掩埋了多少无言哭泣?


写到这里,想起有人说《红楼梦》是一部隐写的明亡史,我觉得不无道理。主要是第一回甄士隐解的“好了歌”太苍凉,总让我联想到辛弃疾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气质上一脉相承啊。但辛弃疾这首词写的可是金戈铁马的主题。

还有,第八回那句“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也让人觉得很突兀,如果不是改朝换代的血腥过程,配得上这么重的话吗?

当然,如果要隐写,这血腥过程就得淡化,大概只能写尘埃落定之后鸦雀般的宁静,就像新雪一层层盖住旧痕……从这个角度来看宝玉这组四季诗,似乎也是说得通的呢。

你又怎么看呢?

欢迎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原创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