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供暖形势图(我国南北供暖线的前世今生)

每到取暖季,尤其是南方地区遇到低温雨雪天气时,供暖区室内的温度和舒适度引发了广大尚未集中供暖区域人们的“羡慕嫉妒”——“我们南方人冬天取暖基本靠抖”“南方人取暖靠一身浩然正气”……

今天,我们来说说“南北供暖线”

先来讲一个故事!

两千多年前,“长不满六尺、貌不出众”,但足智多谋、刚正不阿的齐国大夫名唤晏婴,从鲁国(今山东一带)出使遥远的楚国,到了今天的湖北一带,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道出了南北风土人情的巨大差异。

原本,人们对这条历史悠久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并没有什么意见,但因其恰巧是南北集中供暖的“楚河汉界”,近年来,每到寒冬,便备受争议。

我国供暖形势图(我国南北供暖线的前世今生)(1)

那么,这条分界线由何而来?又如何成为未经官方“严格界定”的南北集中供暖线?

目前已知的关于秦岭淮河一线的最早论述由中国地学会首任会长张相文提出。

我国供暖形势图(我国南北供暖线的前世今生)(2)

1908年,张相文在其《新撰地文学》一书中明确提出:“北带-南界北岭淮水,北抵阴山长城。动物多驯驴良马、山羊;西部多麝鹿犀牛。植物多枳、榆、檀、梨、栗、柿、葡萄。”这里的“南界”,就是南北分界线,北岭,也多认为是秦岭。

1912年,民国时期教科书《新体中国地理学》出版。这本教科书由于参考了张相文的研究成果,也将秦岭淮河作为我国南北的分界:“南北二岭,横绝域中,划为三带。黄河、扬子江、珠江三巨川流贯其间。北岭淮河以北为北带,为黄河流域。”

1935年,竺可桢先生在其《中国气候概论》中明确说到秦岭—淮河线。他说:“凡曾经秦岭山脉者,未有不注意此山脉南北二区域间之差异。推究其因,盖以气候显然不同,遂使华北、华南植物之种类,旅行之方式,以及人民之特性迥然有别。”

我国供暖形势图(我国南北供暖线的前世今生)(3)

图片来源:国家气候中心

此后,秦岭-淮河线逐渐成为我国公认的南北地理分界线。

除了这个“身份”,它还是我国800毫米等降水量线、1月份0℃等温线、温带季风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温带落叶阔叶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分界线、湿润与半湿润区分界线……到上世纪50年代,它又成为南北集体供暖的分界线。

我国供暖形势图(我国南北供暖线的前世今生)(4)

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北方主要参照苏联模式,初步建立了住宅锅炉集中供暖体系。

我国供暖形势图(我国南北供暖线的前世今生)(5)

南北供暖线示意图。图片来源:《南方周末》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共有156个供暖项目在苏联的援建下实施,包括哈尔滨、西安、长春等城市的热电厂建设项目。

当时的热电厂以工业生产用蒸汽为主要负荷,建筑采暖负荷很少,主要用于工厂办公楼、车间、集体宿舍等,很少为城市民用建筑供应生产和生活用热。

1958年,北京市建立了我国第一家煤气热力公司,主要向中南海和长安街沿线的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大型公共建筑实施集中供热。

我国供暖形势图(我国南北供暖线的前世今生)(6)

也是在那个时期,我国开始划定南北集中供暖的界限。由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水平落后,能源紧缺,在节约经济成本的前提下,优先考虑了气候寒冷的北方地区。

更为主流的一个故事是:

周恩来总理亲自主导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定北方为集中供暖区,南方不集中供暖,即为南北供暖线。主要依据是苏联的气候计算方法规定:室外温度5℃以下定义为冬天。因此,只有累年日平均气温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大于或等于90天被界定为集中供暖的地区。这种计算方法的缺陷在于,只考虑大气温度,并没有考虑湿度、风速等可能影响人体感温度的因素。从气象学角度看,湿度对体感温度影响较大,湿度每增加10%,人体感受到的温度则降低1℃。

我国供暖形势图(我国南北供暖线的前世今生)(7)

在另外两个版本的故事里,南北集中供暖的界限分别是黄河一线,以及黄河以北、长江以南,中间区域没有硬性规定。无论如何,划定界限的时候,南北方的普通居民,都还未曾真正享受到集中供暖这项福利。

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的城市民用建筑才开始集中供暖。

那么没有暖气,我们该去哪避寒?

国内的话,我们建议

向南、向海洋

我国供暖形势图(我国南北供暖线的前世今生)(8)

中国避寒纬度带。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我国幅员辽阔

在国内或许可以解决避寒这个事儿

但俄罗斯、加拿大以及一些北欧国家

不得不跨国过冬

那国外理想的避寒环境在哪里呢?

我国供暖形势图(我国南北供暖线的前世今生)(9)

世界避寒纬度带。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南方的一些新小区里,也已经开始尝试分散性集中供暖,而且比北方历史悠久的集中供暖更加节能、低碳、环保。

未来这条南北分界线可能也会发生变化。

(文章来源:中国气象科普)

我国供暖形势图(我国南北供暖线的前世今生)(1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