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如何发好面(是什么样的朋友)
Q:称呼对方为“足下”,礼貌吗?
足下这个称呼,不仅不是冒犯,反而是敬称。在古代,足下一般用于下称呼上,或者同辈之间的敬称。
《太平广记》引南朝宋刘敬叔《异苑》:介子推逃禄隐迹,抱树烧死。文公拊木哀嗟,伐而制屐,每怀割股之功,俯视其屐曰“悲乎足下”。春秋时期,晋国内乱结束后,晋文公行赏时漏掉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主动求赏,就带着老母亲躲到深山中。晋文公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出来受赏,而介子推抱着树宁肯被烧死也不愿出来。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把他抱着的树砍下来做成一双木屐,穿在脚上,每每想起从前流亡的日子,晋文公就会看着鞋感慨:“难过啊,子推。”
追根溯源,足下最早是对介子推的代称,饱含着晋文公深深的思念之情,后面慢慢演变成一种敬称。
Q: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荏苒是什么?
还有不久就要跨年了,顿时感到时光荏苒。荏苒是什么?为什么它能用来形容时间的流逝?
荏,是一种名叫白苏的草,《尔雅》称它为桂荏,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进一步解释道 “苏乃荏类,而味更辛如桂”,所以《尔雅》叫它桂荏。苒,是草木茂盛的样子。白苏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它的生命只有短短一年的时间。古人看到茂盛的白苏,不由得就会想到它即将走向生命尽头,于是心生感叹。
荏苒一词,最早见于汉代丁廙的妻子写的《寡妇赋》中,“时荏苒而不留,将迁灵以大行”,这样一来,荏苒便与时间联系在一起了。渐渐地,荏苒出现在了文人墨客的文学作品中,它也就变成了时间流逝的代名词。
Q:劳燕分飞,是勤劳或疲劳的燕子满天飞吗?
说到“劳燕分飞”,大家可能会以为是“勤劳的燕子”或“疲劳的燕子”。但实际上,劳、燕是指两种不同的鸟,分别是伯劳和燕子。
《左传》里有这么一段:“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玄鸟就是燕子,因为它春分北来秋分南去,所以它掌管春分、秋分;而伯赵氏就是伯劳,因为它夏至鸣叫冬至停止,所以就以它来掌管夏至、冬至。伯劳和燕子同属于鸟纲雀形目,都会随着季节的变换而离开故地进行迁徙。
《乐府诗集》里有一首《东飞伯劳歌》,里面有一句“东飞伯劳西飞燕”,便是“劳燕分飞”最直接的出处,字面意便是伯劳和燕子一个往东飞,一个往西飞,“分”是指“分开,分别”,这两种鸟是分开飞走的,所以这个词也比喻别离。
Q:《西游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有哪些“门道”?
《西游记》第五十回写道行者与那妖魔缠斗一番后,金箍棒暂时被那妖魔带回洞里,孙大圣翻筋斗逃了性命,正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与魔的此消彼长放在中国古代的哲学框架里,最容易联想到阴与阳。
程颢曾说:“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一恶。阴长则阴消,善增则恶减。”其中的阴常被视为恶,其中的阳则被视为善。至于阴阳善恶的消长,在古人眼里,则是万物演进的自然之理,进一步说,这种自然之理,也就是《周易》里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由此不禁联想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中阴阳相长的道理与《老子》中“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的说法类似。
Q:朋友之间真的不能谈钱吗?
有一句话是“朋友间不谈钱,谈钱伤感情”,关于“朋”字,《说文解字》中并没有“朋”字,倒是有一个象形字,是古文“凤”字。凤飞时,数以万计的鸟成群地跟着飞,就把它假借为朋党的朋字。
“朋”的甲骨文和金文写法描绘的则是两串贝壳。《诗经》“赐我百朋”的郑玄笺里:“古者货贝,五者为朋”,后世认为这是个货币单位。在出土的商朝铜方鼎的铭文中常出现的“朋二百”的记载也是证据。《说文解字》里还有一个字形相近的“賏(yīng)”字,是绳子串贝的象形字。很多学者认为这个字起初指项链,后来用作货币单位,由于古字形相近,渐渐“賏”就写成“朋”字了。于是朋字是货币单位的同时,也指朋友、朋党等,至于读音则与“凤”一致。
Q:“面友”是什么样的朋友?
日常生活中,有相同或相近兴趣爱好的人会互称“某友”,比如车友、球友、饭友等等。古代有一个形容朋友的词,叫“面友”。
面友,简而言之,就是不交心的表面朋友。这里的“面”,不是我们作为食物的面,而是指表面。西汉大学者扬雄有本著名的政论性著作叫《法言》,其中“学行卷”提到:“朋而不心,面朋也;友而不心,面友也。”
司马光对这句话有个解释:“言朋友当以诚心相与切磋琢磨,不可心知其非而不告,但外貌相媚悦,群居游戏,相从饮食而已。”就是说,交朋友要交心,不能明知道朋友有错却不告诉他,只是表面上友善,一起玩耍吃饭。这样的酒肉朋友算不上真正的朋友,只是表面朋友而已。
Q:大理寺的“寺”和少林寺的“寺”是一回事吗
一说到寺,大家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少林寺、白马寺、灵隐寺……但你们还记得大理寺吗?还有鸿胪寺、太常寺等等,为什么它们都叫寺,却是朝廷官署呢?
《说文》提到:寺,廷也。有法度者也。寺,就是官府、朝廷,即拥有执法权的地方。所以寺一开始其实就是朝廷官署。那后来寺院的意思又是怎么来的呢?
早在东汉,就有两名勇士奉旨前往天竺求法,并且之后还有两位天竺高僧用白马驮着佛经和佛像来到了东汉。而当时负责处理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便暂时成了西域高僧的招待所。但讲经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朝廷就为高僧兴建了僧院,叫白马寺。白马是为了纪念白马驮经,寺则沿用了鸿胪寺的“寺”。由此“寺”就成为了寺院的一种泛称。
Q:夸人为行走的某某的说法在古代就有了吗?
夸奖一个人博学多才、知识丰富有很多成语,比如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唐代刘餗的笔记小说《隋唐嘉话》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唐太宗有次要出行,有关部门请示说,咱要出去了,带点书吧,以备不时之需。太宗回答说:“不须。虞世南在,此行秘书也。”这里的秘书,不是我们现代意义的秘书,是指秘书监,也就是古代负责收藏和整理国家藏书的地方。
唐太宗这话的意思是:虞世南博闻强记,是行走的“国家藏书库”,出门不用带书,有事儿问他就行。
到了明清话本小说里,《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里“虞世南的行书橱,也包藏不得许多。”就直呼虞世南为行走的书柜了,也算是非常接地气了。
Q:“八面受敌”说的到底是什么?
“八面受敌”出自《唐摭言·卷十·海叙不遇》:“子华才力浩大,八面受敌,以八韵著称,游刃颇攻骚雅。”这句话是夸奖唐代才子吴融(字子华)很有才华,对于诗文创作得心应手。打个比方来说,即使八面都有敌人,仍然可以应对自如。因此八面受敌也指功力深厚,可以应对各种情况。
苏东坡曾提出八面受敌读书法。他认为书籍浩如烟海,但人生有涯,求学要博览群书,更要反复咀嚼。一本经典要多次阅读,每次读书都要带着不同的立意去读书。以读《汉书》为例,苏东坡每次读都以不同的专题分类,比如治国理政、人物事迹等。研读经典,只有从不同的角度认真精读,才能真正掌握,才能面对八面之敌而应对自如。
Q:“法”里竟然藏着一只神兽?
法在古代又写作“灋”,《说文解字》中对灋字的解释是刑法;从字形上看,左边的三点水是说它平之如水,强调法律要公平、公正;右边上半部分是廌,下半部分是去,即除去法律中的不公正。
廌就是法字里面藏着的神兽——獬豸,中国古代十大神兽之一,长得像牛却只有一只角。其“特异功能”即明辨是非,谁要是坏人,它就会用角顶他,传说古代官员常用其判案。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里记载了“中国司法鼻祖”皋陶用獬豸治狱的传说。
从灋字我们能看出古人造字的良苦用心和丰富想象力。因书写简化的需要,“廌”字省去,只留下了三点水和去,但其象征意义并未因此消失。至今,国内不少法院门口仍都有它的雕塑。
◎本文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