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地名来历是什么(----之宝鸡的由来)
中国有个陕西,陕西有个宝鸡,说到宝鸡地名的由来,不得不先说说宝鸡的前世--陈仓。古籍记载“伏羲生成纪,徙治陈仓(或“都于陈”)”,“成纪”即现甘肃省天水地区,“陈仓(或陈)”就是现陕西宝鸡凤翔地区。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伏羲氏族最初生活于天水一带,后逐渐沿渭河河谷向东迁徙到“陈”地,在这里营邑建都。“陈”,从“山”从“东”,即山东边的土地之意。从甘肃天水到陕西宝鸡之间有秦岭山脉,从天水翻过秦岭就是关中平原最西部的宝鸡,古时土地平沃,森林茂密,水草丰美,物产富饶,很适于先民生存。这个“山”也有史学界认为是现宝鸡市陈仓区的“吴山”。“吴山”以东正是现宝鸡市凤翔区那一带(现凤翔陈村一带)。也有史学家认为这个“陈”指的是现河南淮阳。具体如何这些是史学家、民俗学家和地理学家的事这里不做深究。这是“陈仓”最早的起源。
伏羲一代生在甘肃天水,后迁徙到陈仓。二代、三代或四、五代在陈仓生活了多少时间不详,但有史料记载:“昔日典娶有娇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这个“典”指少典,传为伏羲的儿子。少典的妃子中,一曰女登,是炎帝的母亲;一曰附宝,是黄帝的母亲。黄帝生活在姬水流域,所以取“姬”姓,炎帝生活在姜水流域,所以取“姜”姓。现宝鸡有两条姜水,一是市区南的清姜河,一是岐山县县城东边鲁班沟。姬水即岐水,即今岐山县南的横水河,岐与姬音义皆通。何光岳先生在《炎黄源流史》一书中说:"黄帝轩辕氏的居地为姬水,以姬为姓。姬与岐同音,即今陕西岐山县南横水河。则姬水、姜水相邻,正合炎黄双胞族之说"。有史书记载,炎帝部落曾在漆水河流域一带活动过,黄帝姬姓子孙自夏商以来也生活在漆水两岸。由此可以推论:炎帝、黄帝的发祥地均在宝鸡地区境内。
后来,出自炎帝有邰氏部落的姜嫄,与黄帝的曾孙帝喾生了周人先祖“弃”,《史记·周本纪》记载,弃从小就秉承农耕部落的传统,掌握了种植技能,成人便教民稼穑。尧帝推举弃为农师,舜帝把漆水之滨的邰地(今武功县南和杨凌区一带)封给了弃,让以他为首的周人耕作,并让弃掌管天下农耕之事,授“后稷”之号。
夏朝灭亡和商朝建立时,助商灭夏的秦人祖先进入关中,周部落受到威胁,部分族人向西北流离到泾河上游的戎狄之间。后“公刘迁豳”,周人在豳“复修后稷之业”。
商王朝武乙时期(约前 1147-前1113),公刘的第九代孙古公亶父,为躲避鬼方部落骚扰,古公亶父带领族人离开豳地,又迁回他们最初发展的周原,居“岐下”,即岐山脚下。周人来到故土周原时,已有几个部族在此杂居。周人与炎帝后裔的姜戎族联姻结盟,又夺回了周原的统治权,在岐山之阳(今宝鸡市岐山县),修筑城墙,建立都城和宫室,设置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五官,分别管理民事、军事、建筑、官吏、诉讼等事务,建立了周王朝早期的国家组织。周在季历和文王时期,国势发展很快,先后征服了西落鬼戎、始呼、翳徒之戎,邻近的许多部落和方国也归附于周,国力逐步强大。至周武王时灭纣建周,都镐京,宝鸡地区多为周王室的封地。如现市区一带为古散国、古鱼国封地,陈仓区为虢仲封地,周公旦的采邑在岐山县,召公封地在今凤翔区,扶风一带为毛国,眉县一带为微国,陇县、千阳一带为矢国。
周孝王时,因秦人的先祖非子在汧渭交汇一带养马有功,便给非子“分土为封庸”,封地于秦,即今甘肃清水。公元前776年,秦襄公迁都“汧邑”(今宝鸡陇县南),因此秦人在关中西部得到了一处发展故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秦襄公派遣大军护卫,于是周平王临行之时,给秦襄公开了一张空头支票,周天子说:“犬戎凶恶无道,掠夺我们岐、丰的土地,只要秦国能攻打并赶走西戎,就可以占有那些土地。”对没名没分的秦来说,等于获得了周天子的尚方宝剑,从此秦开始正式立国。秦文公三年,率700人东猎,四年(前762)至“汧渭之会”,营邑建都。所建之城就称为“陈仓”,据考证,位置大约在今天的宝鸡市区东边代家湾一带,也是现在宝鸡人说的“古陈仓”一带。
秦文公十九年(前746年)的某个夜晚,陈仓城内的人们被一阵尖利的怪叫声惊醒了。有人看见,夜空中,从东南方向飞来一大火球,直冲陈仓城的北坡。坠地时一声巨响,惊得满山的野鸡乱叫。后来发现原来是天上掉下来的一块石头(陨石)。为了摄聚民心,巩固政权,于是秦文公就以“神鸡鸣瑞”为名,在陨石落地的地方筑“祀鸡台”,台上建了一座庙,名陈宝祠,将石头当做神物供奉起来,这块神石就是被历代所传颂的“陈宝”。历史上将那天晚上神石落地、野鸡惊鸣的异象称做“陈宝鸣鸡”。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宝鸡属内史地,设陈仓、虢、汧、雍、美阳、平阳、杜阳、邰、漆、郿10县。
唐至德二年(757年),陈仓山复闻神鸡啼鸣,声传十余里。当是时也,正是安史之乱紧要关头。唐玄宗避乱四川,太子李亨在灵州提前登基,史称肃宗,挂帅平叛。闻神鸡鸣叫,唐军节节胜利,叛军一蹶不振。肃宗认为神鸡为国之宝,鸡鸣乃是吉祥之兆,随改陈仓为宝鸡,沿用至今。
东汉张衡的《西京赋》曰:“岐、梁、汧、雍,陈宝鸣鸡在焉”。由唐朝宰相李吉甫编撰的《元和郡县志》,是我国现存最早又较完整的地理总志。该书比较准确地叙述了宝鸡地名的由来:“以昔有陈宝鸣鸡之瑞,故名之”。也就是说“宝鸡”二字是陈宝鸣鸡(陈宝落地,野鸡惊鸣)的简称,是宝鸡名称的直接来源。
又记:
陈宝的来历还有另一种说法:秦文公十九年(公元前747年),有个陈仓人猎到一只像羊又像猪的怪兽,准备进献国君。可是却有两个小孩劝他万不可行。因为这个怪兽,名叫“獍”,刚一出生,就张口吃母,及长,吸人脑浆,陈仓人一听赶紧用力打头,欲把它杀死。突然,猬开口说话:“你不要杀我,快放了我,去逮这两个小孩。他们是龙凤胎,都叫陈宝,得男者称霸,得女者称王。”陈仓人闻言,以为灵异,放下猬去逮小孩。可是两个小孩忽然变成两只神鸡,一只飞到了河南南阳,千年之后转生为汉光武帝刘秀,另一只直飞陈仓山顶,化为石鸡,体大如羊,光洁如玉。陈仓人放了猬,猬感其德,衔草掩护石鸡。陈仓山从此林密草茂,幸赖石鸡之福,石鸡默默,以俟盛世。
历史上的“陈宝祠”几毁几建,但据历史文献记载,大致位置就在今宝鸡城区斗鸡一带。在民国时期修建陇海铁路时,为了保护寺庙,特意修了斗鸡台隧道,隧道的牌匾由爱国将领杨虎城和教育家邵力子亲笔题写。上世纪八十年代修陇海铁路复线时,为了提高铁路安全系数,斗鸡台隧道被拆除,陈宝夫人庙也随之被拆除,于是当地的光明村、代家湾村各新建了一座陈宝祠。
爱国将领杨虎城和教育家邵力子亲笔题斗鸡台隧道牌匾
在古代祭祀是一种礼仪,也是一种文化,刚刚崛起的秦人必须尽快建立自己的文化和礼仪,才能在其他诸侯国面前有身份和地位,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秦文公“得陈宝、祠陈宝”的历史事件,可以说“陈宝祠”是秦人文化发展的开端和标志。至于后世为“陈宝”附会了各种神话色彩,有些是政治的需要,有些则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浪漫想象。
古陈仓城现宝鸡代家湾出土的青铜器
“宝鸡”为褒义词、吉祥词。宝鸡的吉祥、祥瑞与秦人祠鸡有关,然其根源应是原始的鸡崇拜、鸟崇拜、凤凰崇拜和太阳崇拜。另有佐证为,春秋时代鲁国大夫田饶对鲁哀公说:“鸡乎,头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同伴,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意为鸡有文、武、勇、仁、信五种美德,也说明古代人对鸡的尊崇是有历史的根据和传承的。
专家研究中还查到一件有趣的史料,因为鸡在唐朝是吉瑞象征,唐玄宗李隆基曾赐给“大功臣”安禄山“立马宝鸡袍”。唐天宝14年(755年),安禄山起兵反叛,玄宗皇帝携贵妃杨玉环仓惶出逃,行止马嵬坡驿士兵哗变,玄宗被迫诛杀杨国忠,缢死杨贵妃,玄宗一行逃到陈仓,关中将士不愿入川,纷纷潜散。这时叛军追尾。玄宗慌不择路,只带几个亲兵钻入山中。爬过一座山峦,四面岩石陡峭无路可行。此时,山外尘土飞扬,叛军战马嘶鸣,玄宗扑到再地,失声痛哭道:“命休此矣。”忽然飞来两只山鸡,盘旋之后,款款南飞。众人跟着爬到陈仓山顶,歇入庙中。叛军追到。突然,冰雹倾泻不停,砸得叛军溃退而去。说也奇怪,山下雷雨交加,山上却晴空万里。众人再找那两只山鸡,已化为石鸡,昂首屹立。临别时,玄宗脱口而出:“陈仓,宝地也;山鸟,神鸡也。”宝鸡便因玄宗御口金言:“宝地神鸡”而得名,此后,陈仓更名为宝鸡,陈仓山始称鸡峰山。 后来平定“安史之乱”后,李隆基之子李亨便更陈仓名为宝鸡,也许是借“鸡”之吉瑞祈福国家从此安定团结的意思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