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梗的思考(如何看待梗文化现象)
人类的本质是什么?
放到十几年前,有人会说是动物,有人会说是DNA和善与恶的纠缠。而放到现在,年轻人会告诉你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
复读机就是一个梗,是对人们盲目跟风的调侃,然而讽刺的是梗的流行本身也是一种跟风现象。
我认为梗最初诞生于一个小圈子,本质上是一种情绪的认同,或者叫归属感。
举个简单的例子,小时候我和青梅竹马在上政治课,然后两个人一直在吐槽政治老师的口癖。如果有别人说了和政治老师一样的话,那我和同桌都会想到那个老师然后不自觉地笑起来。这是属于我们两个人之间的梗,是两个人的有趣回忆。自媒体流行起来后,小圈子的梗逐渐开始破圈。每过一段时间,时不时就会冒出一个不知道哪里来的听都没听过的梗就开始流行起来。
就比如yyds、老六等来自电竞圈的梗广泛地被用于大多数年轻人的话语体系中。每一个人都在刷,如果你不懂这个梗,你就很容易被定义成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此时梗已经成为了年轻人的一种“社交货币”,也就是谈资。
有些时候这些梗治好了年轻人的“失语症”,难受的时候如果说自己心烦太矫情,那就说我emo了,显得幽默又委婉。像这样的很多事情,如果脱离了梗就不知道如何去表达了。
有人说,梗文化的流行是一件坏事。知乎上有一个很火的问题:“过度玩梗可以导致心智不全的人价值观扭曲这是真的么?”观点就是,现在出圈的梗往往丧失了归属感这一属性,淡化了梗本身的含义。又因为其搞笑猎奇属性,很多的梗往往就是在嘲讽正常的价值观,玩的人多了心智不成熟的人会被梗所表达的价值观带偏。而且你还不能去批判他,毕竟这只是一个梗,这是幽默。
就比如老实人就是要被欺负的,欺负老实人是没有错的。渐渐的老实人就变成了一个贬义词,参与梗的每一个人都以老实人为耻,以不老实为荣,这三观不是渐渐歪了?还有更严重的就是很恶毒的“三年起步,死刑不亏。”这种梗明显的就是在教唆犯罪,在人为的淡化犯罪的成本,但总会有人把这种恶毒当作信条,形成一种畸形的跟风现象。
但是从商业的角度上来讲,这种跟风情绪是最容易利用的营销价值。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么一个现象,所有知名的网红,无一例外每一个人身上都能找到一个梗。就比如最近很火的网红丽丽的那一句“到达世界最高城XX”以及头部主播李佳琪的“偶买噶”等等。
梗一直串联在网红火到过气的各个阶段。在这个时代网红流量的本质就是梗与梗的竞争,有趣的梗一直传播,无趣的梗快速被淘汰,没有梗的时候也意味着这个网红也将被淘汰了。
相比之下,商业品牌营销用梗就容易多了。因为很多时候网红需要制造梗来创造流量,而品牌只需要用流量来宣传。我们只需要把品牌的IP调性带入到梗当中去就能吸引流量。
我们就拿游戏产业来举例子。一般情况下,一款正常上市的游戏都是起步阶段流量火爆,中期人数逐渐下降,后期流量平稳,剩下的都是稳定的老玩家。
但是近几年来,新兴的很多游戏从起步到中期流量一直都是在递增的,原因就在于他打造了属于自己IP的梗文化圈,具体到运营策略上就是不计代价地鼓励二次创作。
只要是网络上出现了什么新梗,就肯定会有玩家跟风创作相关伪原创作品,这样不仅能让现存的玩家形成一种文化归属感,梗本身的传播属性也会吸引更多圈外的人来对游戏产生好奇。
米哈游、鹰角、莉莉丝等这些被网友戏称为国产游戏公司之光的公司的运营策略也大致如此。每年特定时间都会举办相关IP的文化节,直播大量二创作品以实现维稳引流的目的。
还有其他实体产业,例如蜜雪冰城、鲜丰水果等等,都是玩梗的一把好手,不仅能起到引流作用,甚至能在年轻人心中留下印象,为未来的路做好了铺垫。
梗文化的产生有着其历史必然性,也势必会对社会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搭着时代的快车,把梗文化当做自己的工具,发挥出它本身的积极作用。
聚焦营销知识,助力企业推广。这里是珍岛集团出品的一站式智能营销工具和管理平台 @Marketingforce,欢迎点赞、关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