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淮海锣鼓打法(淮安平桥社鼓)

徐爱民——淮安的平桥不仅有“笑人会”、平桥豆腐,还有平桥社鼓,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淮安淮海锣鼓打法?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淮安淮海锣鼓打法(淮安平桥社鼓)

淮安淮海锣鼓打法

徐爱民

——淮安的平桥不仅有“笑人会”、平桥豆腐,还有平桥社鼓。

“平桥社鼓”是明清时的“淮阴十景”之一,是旧时盛行于淮安区平桥镇及周边农村地区的民俗活动。在地方文献中,它最早出现在明代的天启《淮安府志·舆地志二》“形胜”中:“淮阴十景:双城对峙、两川交流、韩信钓台、王乔丹灶、穆生文馆、枚皋旧居、东郊丛祠、南陂精舍、平桥社鼓、西湖渔榔。”后来的《淮安府志》《山阳县志》沿袭了这种说法,乾隆《山阳县志》写道:“淮阴十景,见旧府志。双城对峙、两川交流、韩信钓台、王乔丹台、穆生文馆、枚皋旧居、东郊丛祠、南陂精舍、平桥社鼓、西湖渔柳。”

平桥古称平河桥,“枕堤跨河,村落市肆两相映带,田畴沃美,帆樯络绎,亦淮甸之门户也”,是淮安地区南乡的重点产粮区。但平桥这一带处于河湖水网地区,地势较低,农田易被淹受灾。因此,平桥农村每年都有在社日祭祀土地神的习俗——“做社”。明代潘埙的《熙台先生诗集》中有四首诗从标题就可看出是关于社祭、社祀的,其一《社祭》:“天高风日冷戚戚,水落江涵雁影低。隔岸鼓钟秋社散,涤场霜露晚禾齐。渊明秫熟田尤薄,庞老山深路不迷。肮脏不知天地老,支离尘土漫东西。”其二《秋社》:“晚稼淹秋社,迟鸡并午餐。南风又送暖,白雨欲冲寒。天道征人事,神功课岁官。四时晴几日,漫作有年看。”

“平桥社鼓”作为“淮阴十景”之一的说法,源自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河南巡抚、诗文家潘埙(1476—1562)。潘埙在河南巡抚任上,剿匪有功,被贬而退出官场。回到淮安后,在今平桥南部九洞地方买田置产,有时即住在平桥乡下,“野老土墙草屋,麦饭豆羹,无他外慕。性恶热,不喜饮酒,遇会心处,二三酌而止。于世味淡如也,惟喜读书,暇则摊书满床,随意披读……兴到则散步于溪上,自歌自咏,或披蓑衣而舞”,过起了自由自在、自得其乐的农家生活。平桥农村、农民、农活、农事方面的内容也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他的诗文,从流传下来的潘埙诗集《熙台先生诗集》中可以见到潘埙创作的大量的“三农”题材的诗歌。

在《熙台先生诗集》第7卷中有一首题为《淮阴十景》的组诗,分别以双城并峙、两川交汇、韩信钓台、王乔丹灶、穆生遗馆、枚皋旧宅、东郊丛祠、西陂精舍、平桥社鼓、西湖渔榔为小标题,写了十首诗,描写了潘埙眼中、心中的淮阴十景,在这首诗前有个小序,“旧传八景,重定为十,同者兼,谬者削,泛而细者省,虽陈迹有已足系鉴戒”。交代了写作这首组诗的情况。其中,《平桥社鼓》诗云:“社鼓冬冬隔岸闻,愿抛垄断学耕耘。几村绿绕三桥水,两熟晴翻万顷云。幽雅登歌时报赛,农书把玩日忧勤。千劳一蜡神明惠,烂醉□柴卧夕曛。”透过这首诗,我们仿佛看到了美丽的乡间社日祭祀图景:欢乐的农民宰羊杀猪,穿上艳丽的服装,敲起大鼓,敲起小鼓,载歌载舞,青年男女时而仰天,时而伏地,神情庄重而兴奋……祈祷社神保佑,年年好收成。这种热闹的场景震撼了潘埙,让他很是喜欢,一时写下诗词,成就了淮安的一个景点,并让后人口口传诵。

按照古代风俗,社日有春、秋之分,春以祈谷,秋以谢神。此外,又有官社、民社之分。官社日期不变,为春仲月上戊日,其祭祀为国家祀典,在社稷坛隆重举行;民社为二月二日,俗称“土地公公生日”。乾隆《淮安府志》第26卷《坛庙》中记载了乾隆三年颁行的“坛庙典礼”,其中有“社稷坛,于每岁春秋仲月上戊日致祭”的祭祀日期的规定。“坛庙典礼”中还对祭祀典礼的着装、祭品、礼仪流程等作出了具体规定,可见古代祭社是多么隆重的仪式。官府如此,上行下效,民间也定非常重视,久而久之,在平桥就形成了“平桥社鼓”这样独特的文化景观。而且古代春、秋社日之际,民间还有饮酒、分肉、食糕、赛会、妇女停针线、妇女归宁等习俗。

随着时代的发展,平桥社鼓渐渐衰落,以致湮没无闻。但社祭中的民俗活动却变化为各行各业的群众娱乐活动。平桥社鼓不是巫师装神弄鬼、妖言惑众的封建迷信活动,是一项流传千古,有利于改善邻里和睦、社会和谐的民族民间活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