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怎么看待人不堪的过去(李叔同是个人生欲)

李叔同怎么看待人不堪的过去(李叔同是个人生欲)(1)

悲欣交集,是弘一法师的临终遗书。寥寥四字,无穷玄机。

弘一法师,原名李叔同(1880 - 1942)。出身豪门的他,风度翩翩才华横溢,在诗赋文章、金石书画、戏剧音乐等众多领域里,均有建树。然而在他 39 岁那年,却抛弃世俗功名,出家为僧。

李叔同怎么看待人不堪的过去(李叔同是个人生欲)(2)

关于李叔同遁入空门的原因,众说纷纭,其中当推丰子恺的“人生三层楼”之说,与其人格本性最为吻合:“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李叔同是个“人生欲”非常强烈的人,在满足了“物质欲”和“精神欲”之后,还“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于是爬上三层楼去,做和尚,修净土,研戒律,这是当然的事,毫不足怪的。”

李叔同怎么看待人不堪的过去(李叔同是个人生欲)(3)

有生就有爱,有爱就有悲欢。人生在世,悲欣交集,而且悲苦总是多于欢乐。“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生命里消逝得最快的,永远是快乐的时光。

自幼与母亲相依为命的李叔同,慈母病逝之后就如游丝飞絮飘荡无根。他把无限哀思写进歌词《梦》里,并在母亲的葬礼上弹奏钢琴长歌当哭:

李叔同怎么看待人不堪的过去(李叔同是个人生欲)(4)

惟长夜漫漫而独寐兮,时恍惚以魂驰。

梦挥泪出门辞父母兮,叹生别离。

父语我眠食宜珍重兮,母语我以早归。

月落乌啼,梦影依稀,往事知不知?

汩半生哀乐之长逝兮,感亲之恩其永垂。

在流淌着绵绵感伤的乐曲声中,回首那些如梦似幻的幸福时光,谁能忍得住滚滚热泪?

李叔同怎么看待人不堪的过去(李叔同是个人生欲)(5)

作为生活在清末乱世的风流才子,年轻的李叔同,曾经浪迹于声色情场,出入于艺妓闺阁之中。对于李叔同寄身声色的这段生活,许多敬仰者,经常采取回避或否认态度。

其实,这正是凡胎肉身之人的真情常态。而对于悟性极高的李叔同来说,恰恰是因为经历过这些浮华喧嚣,才会有“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悟,才能看透这个残缺的世界,从而埋下超脱世俗的心灵种子。

李叔同怎么看待人不堪的过去(李叔同是个人生欲)(6)

在歌曲《送别》里,已经流露出他将要远离人世的心声: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回肠荡气的袅袅歌声,穿过雾霭缭绕的层峦叠翠,悠悠漾出那隐约可闻的梵钟之音。

李叔同怎么看待人不堪的过去(李叔同是个人生欲)(7)

李叔同是一个心灵非常丰富的人。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理论,也是一个高度“心理自由”的人。就是这种心理超常健康之人,往往具有极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该我行我素”的时候,就会“我行我素”。

开悟了的李叔同,视世俗生活为虚幻的镜花水月,他宁愿选择一种简朴宁静的生活,以聚集全部的心智升华灵魂。他知道需求越少,得到的自由就会越多。

李叔同怎么看待人不堪的过去(李叔同是个人生欲)(8)

丰子恺说,当对人生感到疑惑与虚空的时候,你就要请教哲学,和他的老兄宗教。这时候你才相信,真正的佛教高于一切。

所以李先生的放弃教育与艺术,而修佛法,好比出于幽谷,迁于乔木,不是可惜的,正是可庆的。”李叔同出家为僧,并非一时兴起,这正是他追求的人生终极目标。

李叔同怎么看待人不堪的过去(李叔同是个人生欲)(9)

加缪说过,生活的最高哲学,就是如何面对死亡。换句话说,人类必须学会一种“由死观生”的死亡智慧。因为只有在意识上“先行到死”,才能发现生命中真正最宝贵的东西。假如在离死神一步之遥时,才去思考生命,已是为时过晚。

李叔同领悟这种在意识上“先行到死”的智慧,为此深感时光的紧迫。他在回答夏丏尊,为何抛下妻儿的提问时说:“人世无常,如抱病而死,想不抛,也做不到。”人生是获得,也是放弃。为了求证生命,他抛弃名利离别妻儿,淡出世俗归隐佛门。

李叔同怎么看待人不堪的过去(李叔同是个人生欲)(10)

李叔同挚爱妻子,但对生命的反省,使他割舍小爱,以成就大爱。在西子湖上的最后离别时刻,他对雪子说:爱就是慈悲。“无忍则无济,有爱即有忧”,大的悲悯,往往交织着大爱和隐忍。

他不惜从荣华富贵中抽身而去,决然挣脱名利情感的桎梏,甘愿埋首青灯黄卷之中。在那电光火石般的转念之间,尘世的一切嘈杂欲念,渐渐灰飞烟灭,剩下的是那无色无欲的永恒时空。

李叔同怎么看待人不堪的过去(李叔同是个人生欲)(11)

从此,古刹的晨钟暮鼓经声佛号,成了他心中最美妙的音色旋律。从繁华的声色情场,到清苦的古寺青灯,在许多人眼里,这不啻是有天壤之别的两道风景。人们惊愕李叔同这种,超越世俗价值观的悲壮之举,他对此却是安之若素。

从情欲艺术家到空灵宗教家,从文人李叔同到高僧弘一法师。他是混沌蒙昧尘世之中的智者,是孤独的清醒者和痛苦的思考者。

李叔同怎么看待人不堪的过去(李叔同是个人生欲)(12)

无独有偶,奥地利的维特根斯,也放弃了维也纳钢铁巨头父亲,留给他的巨额遗产,和剑桥名教授的显赫名望,宁愿到奥地利的穷乡僻壤,当一名小学教师,后来又在一家修道院当园丁。他把整个生命投入心爱的哲学研究,写出了著名的《逻辑哲学论》。

对生命的感悟,因人而异。卓尔不群的李叔同和维特根斯,都是真正的哲人,他们矢志不移地追求着自己的信仰,在简朴中领略丰富,在清苦里感受快乐。

李叔同怎么看待人不堪的过去(李叔同是个人生欲)(13)

世上惟有这些不注重物质缺憾的人,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灵魂。这个世界不缺乏生命,但精彩的生命却是寥若晨星。生是死的开始,死是生的源头。

李叔同悲欣交集的一生,与其所处时代息息相关。他阅尽繁华盛宴聚散如梦,饱览悲欢往事转眼成空。短暂的欢乐,常常让人来不及享受就匆匆消失,恍惚犹如过眼烟云。

李叔同怎么看待人不堪的过去(李叔同是个人生欲)(14)

于是,他将目光转向宗教,转向佛祖拈花时伽叶的微笑。他明白了,原来这一笑,便是整个世界。

十九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天才的本质,在于智慧的异常剩余。……他们能看到一般人所看不到的一面,这是因为天才的头脑比常人客观、纯粹和明晰的缘故。所以天才不但能洞察眼前的世界,进而能发现另一面世界。”

李叔同怎么看待人不堪的过去(李叔同是个人生欲)(15)

李叔同看到了“另一面世界”,他从生看到死,从繁华看到凋谢。他痛苦于稍纵即逝的美丽,痛苦于世人在泥淖里的挣扎。对于这些灵魂深层的痛苦,普通人是难以理解的。

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占有什么,而是从生命中体验到什么。对人生的不同态度,就会选择不同的人生道路,选择了不同人生道路,人生收获也就大相径庭。

李叔同怎么看待人不堪的过去(李叔同是个人生欲)(16)

处于浑浑噩噩之中的芸芸众生,大多没有真正体验世界,做着各自以为该做的事。然而弘一法师独具慧根,在短暂的生命里,领悟了人生的真谛。他圆寂后留下 1,800 粒色泽斑斓的舍利子,闪烁着永恒的生命之光。

我揣测弘一法师的 “悲欣交集”,除了庆幸自身的解脱,和悲悯苍生的苦难之外,应该有其更深层的涵义。只是人海茫茫之中,又有谁能对大师的遗偈,发出“伽叶式”的微笑呢?

本文插图为牧溪《水墨写生图》

来源:美在高处

注:图文来自网络,仅为交流分享,侵删。

美术史知识大全艺术内容推广计划 :

如果你是艺术家?

欢迎通过图文让美术史君的粉丝们认识你!

如果你是艺术爱好者?

欢迎分享你的艺术趣闻与观点、见解!

如果你是艺术机构?

欢迎分享你们的展讯和推荐的艺术家!

李叔同怎么看待人不堪的过去(李叔同是个人生欲)(1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