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儿童教育(B站最新短片状元)
教育家孙云晓曾说:“离开了做人的教育,一味给孩子灌输功利的成才观,会扭曲孩子人格乃至人生。”
如果家长坚持用过去的方式教育现在的孩子,就等于剥夺孩子的未来。
B站前段时间上线的短片《状元》,讲述了一个脑洞大开的故事。
倪虹洁饰演的是一个高三孩子的妈妈阿香,她意外得到了“高考分数透视眼”的超能力。
兴奋至极的她,辞去工作,专心陪学,一心将儿子小满培养成高考状元。
于是,在高考前一百天里,母子二人开始拼命尝试各种提分措施。
在超能力的“指引”下,小满放弃了暗恋的女生,疏远了要好的朋友,砸掉了热爱的吉他。
他头顶的分数大幅上涨,却没有想象中开心。
看着学习进步飞速,但变得魔怔、偏执的小满,阿香终于放下了培养状元儿子的执念,鼓励小满去交朋友、玩音乐,希望找回他的善良和热忱。
30分钟短片,聚焦高考生与家长之间的酸甜苦辣,以魔幻形式展现了高考前的焦虑和迷茫。
所谓的超能力,像极了中国家长视若真理的成才观:重智力、重分数、重共性。
视频的最后,小满再次跟朋友们聚在一起,台上的年轻人青春飞扬,热情洋溢,似乎在提醒家长: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
正如心理专家陈默在一次演讲中说的:“现在的孩子变了,只是老师和家长落后了。”
家长也要与时俱进,抛弃以下3种过时的成才观,用新时代的眼光审视当今的孩子。
一、重智育轻德育
电影中,阿香最热衷的提分技巧是以食补脑。
孩子智商提高了,自然能够考出高分。
果然,小满进步飞快,创造了诸多奇迹,成为了老师眼中最聪明的学生。
但事情接下来的走向,逐渐脱离了阿香的计划,变聪明的小满越来越冷漠、势力。
他对摔断腿的暗恋女生漠不关心,说什么“那没事,不影响考试”。
他不愿意再跟玩音乐的人在一块,认为他们很堕落,说他们“死猪不怕开水烫”。
他删除了好朋友的联系方式,因为“超能力”告诉他,跟分数低的人讲话会拉低自己的分数。
终于,小满在智商一路飙升的同时,丢掉了人性中最本真、最宝贵的东西。
教育家罗素曾说:
“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培养理想的品质。”
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只要责任在家庭。
《小欢喜》中黄磊饰演的爸爸方圆,是典型的“猫爸”。
儿子方一凡考试成绩再差,平时再淘气,方圆始终站在儿子这一侧,从未发过火。
有一次,方一凡将同学开豪车的视频做成动图,并发了出去。
方一凡就想开个玩笑,可同学的父亲是一个国家干部,一张动图可能会让他丢了工作。
方圆知道后暴怒,他对儿子再也没有往日的温言细语,而是大声地质问方一凡:
“你知道错了没有?你是成年人了,你要有责任感,你要有责任心,你要先做人!”
在方圆看来,孩子可以学习不好,但不能品行不佳。学习不好,尚可靠努力弥补,但养出道德败坏的孩子,会是父母终身的遗憾。
教育社会学家谢维和指出:
“德育和智育的分离,是当今教育最大的不幸。”
一个智商高,但内心阴暗、自私冷漠、暴力成性的孩子,他的知识越多,能力越强,也就越危险。
而一个富有同情心、做事用心、待人真诚的孩子,即使智力普通,未来也会收获幸福。
智能化的未来,更需要道德品质高尚的人。这种成才观已然成为国际共识。
作家周国平在演讲《教育生态中的变与不变》中谈到:
“凡是不可数字化的因素,所有人类的精神能力,都是人工智能无法触达的,包括想象力、真情实感、道德良知等等。”
哈佛心理发展学家加德纳也提出:
“道德智能,是新世纪需要具备的五种思维能力之一。”
也就是说,道德品质是未来重要的生存能力之一。
家长要清楚教育孩子的真正目的,既要重视孩子的智育,也不要忽视精神品质的培养。
如果孩子拥有坚如磐石的意志、崇高的道德境界,他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各种变化,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迎接新的挑战。
二、重分数轻能力
智商不凑,努力来凑。为了提高分数,阿香和小满都做了哪些努力?
剪掉头发,杜绝一切可能会影响学习的因素;每天早起背书,起得越早,分数越高;熬夜刷题,哪套卷子能提分就刷哪套。
同时,小满戒掉了一切会降分的行为:不跟喜欢的女生说话,摔掉了视如生命的吉他……
现实生活中的孩子也是如此,砍掉个人的喜好和情感需求,杜绝一切“无用”的事情。
杭州一所中学的“突击考试”,三成初中新生不会系鞋带。
也许有家长会说,这种小事不会做就不会做,有什么大的关系呀?
当然有关系!孩子的很多思维和能力,往往就是在一些“无用”的事情中习得的。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儿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
孩子自己事情自己做,一方面锻炼手指,孩子的精细动作得到发展,进而促进智力开发。
另一方面,独立精神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有教育专家指出:
“一个能够独立穿衣吃饭的孩子,自然能够独立完成作业。而一个任何小事都依靠父母的孩子,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写作业是自己的事情。 ”
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自己事情自己做等等,表面看是一件小事,实际激发出的独立性、内驱力,是所有伟大成功的内核。
还记得“三进三出”清北的超级学霸张非吗?
他从小智慧过人,老师评价他是个天才,专门为他制定复习计划和模拟试题。
在家他更是享受着熊猫般的待遇,父母为他安排好一切,任何大事小情都不需要张非动手。
第一次高考,张非没能如愿进入清北,他拒绝了复旦而重新备考。
后来,张非先后于2003年、2005年考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后都因成绩太差被劝退。最后一次高考,他再次考入清华大学。
四次高考,一次复旦,一次北大,两次清华,张非的智商和应试能力确实异于常人。
但是,两次退学都因为他自理能力差、自控能力低——在脱离父母的照顾和管束之后,他每天在电脑前虚度时间,缺席了大量的课程,最终被学校放弃。
后来,张非母亲祝明灿在采访中表示,不盼着儿子有多大的成就,只要自食其力就行了。
如果时间倒退,张非的父母在生活中适当放手,那张非的未来也许会改写。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深入,跟以前不同的是,现在的成绩,不再拼谁刷的卷子多,谁学习的时间长,谁熬的夜更晚……
拼的是自发学习的内驱力,是拒绝诱惑的意志力,是制定远大理想的目标感等等。
许多孩子小学一二年级成绩优秀,越到高年级,学习动力越不足,学习成绩越差,就是家长忽视能力培养的结果。
所以说,成绩只能让孩子走得更高,能力才能让孩子走得更远。家长一定要重视孩子各项能力的培养,早培养早受益!
三、重共性轻个性
小满虽然学习成绩垫底,但他是一个能写会唱,积极乐观,人缘极好的孩子。
可惜的是,在提分的过程中,音乐、朋友都被他看作是迈向成功路上的绊脚石。
一个有个性、有理想、有激情的孩子,就这样被改造成了只对学习感兴趣的“优秀”学生。
好的教育是“因材施教”,这是孔子留给世人的大智慧。
从优势教育的角度看,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独一无二的个性和能力。
家长要做的,不是强求自家孩子必须跟别人家孩子一样,而是无条件地接纳他,根据他的兴趣和天赋,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看看那些真正成功的教育案例,不是追求卓越成绩的孩子,而是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孩子。
周浩小的时候,跟许多小男孩一样,喜欢拆东西,动手能力非常强。
进入北大后他发现,学术氛围浓郁的北大并不适合自己,学到的知识太理论了,而缺少动手的机会。
经过调研他还发现,同个专业的毕业生,大多数都会继续深造。也就意味着,北大毕业后的很多年,他都将闷在实验室里。
周浩清楚地知道,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于是在2011年,进入北大仅仅一年之后,周浩毅然选择退学,转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一所技工学校。
在技校学习机械技工的的周浩,仿佛鱼儿回到水中游,他不再迷茫,表现优秀,成了许多高薪企业争抢的专业人才。
周浩的经历告诉我们,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个人心中对罗马的想象不同,可能是“天上的月亮”,也可能是“满地的六便士”。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成人成才,但成才的标准不是统一的。
哲学家陈嘉映如此解释“有用之才”:
“我梦想的国土不是一条跑道,所有人都向一个目标狂奔,差别只在名次有先有后。我梦想的国土是一片原野,容得下跳的、跑的、采花的、在溪边濯足的,容得下什么都不干就躺在草地上晒太阳的。”
每个人各司其职,做自己喜欢且擅长的事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才是一个人最大的成功和幸福。
如果一个孩子都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还谈什么“感恩父母”、“心系天下”、“报效国家”等宏大的人生理想?
只有成才的标准丰富了,家长的心态才能放平,而不是逼着所有孩子扎进同一个赛道,在人挤人的缝隙中求生。
四、
短片的最后,小满红着眼睛问妈妈:假如我还想和他们折腾一下,我得付出多少分?
阿香无视“超能力”的降分警告,哭着鼓励儿子。
看着在舞台上发光发热,终于露出笑容的小满,阿香才明白:
相比优秀的成绩,她更希望孩子拥有真挚的感情,持久的爱好和打不散的朋友;
相比世俗的成功,她更希望孩子抓住自己想要的幸福,找到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更多意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