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能知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己之大失(知人之明谋国之忠)

一场轰轰烈烈,席卷大江南北,沉重打击了腐朽清王朝统治的太平天国运动,却间接成就了三位在晚清政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风云人物。他们同是封疆大吏,朝廷重臣,彼此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几人之间的恩怨,甚至左右了朝廷的局势。这三人就是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

吾能知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己之大失(知人之明谋国之忠)(1)

三人之中,曾国藩资历最老,作为组织领导抵抗太平军的汉族武装领袖,为官多年且官运亨通的曾国藩对另外两人都有提携之恩,李鸿章一直尊称曾国藩为老师,他属于曾国藩一手提拔的接班人。而左宗棠与曾国藩的关系就要复杂一点了,他们有一个从关系亲密到逐渐疏离的过程。

曾国藩年长左宗棠一岁,27岁高中进士后,十年七次升迁,仕途坦荡,曾经连升十级,官至工部左侍郎,38岁就成为朝廷二品大员。

吾能知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己之大失(知人之明谋国之忠)(2)

相比之下,天纵英才的左宗棠的仕途就坎坷多了。他天资出众,却在会试上面三考三败,一气之下放弃了科举为官这条路,回家教书。不过左宗棠因才干而声名远扬,并结交到了陶澍和胡林翼这两位在晚清官场举足轻重的大人物,连林则徐都对他大加赞赏,称之为“不凡之才”。

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这两位在以后地位显赫的老乡终于相识。当时太平天国兴起,攻城掠地无往不利,气势正盛。在胡林翼的再三举荐下,曾国藩终于在咸丰四年向朝廷推荐左宗棠为知府,结果被左宗棠拒绝,此事后来不了了之,左宗棠成为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幕僚,六年时间悉心辅佐,显示了卓越的治国理政以及军事才能。

吾能知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己之大失(知人之明谋国之忠)(3)

1860年,太平军在李秀成的带领下第二次攻破清军的江南大营,气势大增,在此形势危急之际,曾国藩终于下定决心重用在一系列的战争中已经证明过自己的左宗棠。曾国藩善于用人,且用人不疑,他在启用左宗棠之后,放手让他独当一面,连自己嫡系湘军的一部分都划拨给了左宗棠,任其施为。

左宗棠不负所望,转战江西、安徽等地,连战连捷,充分发挥了他的军事才能,少有败绩,因战功赫赫在1863年升为闽浙总督,成为一方封疆大吏。左宗棠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居功至伟,这其中也离不开曾国藩的信任,不过就在攻陷天京后不久,两人之间却出现了裂痕。

吾能知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己之大失(知人之明谋国之忠)(4)

其实早在1857年,两人就闹了一次矛盾。那时曾父过世,前线战事吃紧,曾国藩却受到朝廷掣肘,于是一气之下回老家为父亲奔丧,这件事让嫉恶如仇的左宗棠说他是不以大局为重,引起曾国藩的不快。不过这只是两人个性上的差异,彼此之间在大局方面配合默契。真正让他们关系降入冰点的事情是洪秀全儿子洪天福贵的下落之争。

攻破天京后,曾国藩上奏说已经将所有太平军的首脑一网打尽,洪天福贵自焚而死,可谓毕其功于一役。与此同时,左宗棠的奏折说的却是洪天福贵没有死,逃了出去。这样一来,就引起了清廷对曾国藩的不满,曾国藩平生最重名声,如果左宗棠的所说属实,那他无疑就是有欺君之罪了,于是上奏反驳,如此一来,两人一来二去,进行了数次激烈的交锋,由此结怨。

吾能知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己之大失(知人之明谋国之忠)(5)

几年后的1872年,曾国藩去世。丧礼之日,深知两人恩怨的曾家人有些不安,他们担心性烈如火的左宗棠对曾国藩有什么不敬之词。但是作为一个晚年能够带着棺材长途跋涉,只为驱逐侵略者,誓死捍卫领土主权的民族英雄,左宗棠自有他广阔的胸襟和气度,气量怎会如此狭小,那副28字挽联是这样写的:

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这是对曾国藩一生非常中肯的评价,也显示了左宗棠的胸怀广大。曾国藩死后,左宗棠对他的家人也是多有帮助,两位晚清的肱股之臣,一段恩怨终于画上了一个比较完满的句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