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性和量化区别(点化与感性和理性的界定)

【作者:赵致生(1943-2021),发表于2011-02-23】,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质性和量化区别?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质性和量化区别(点化与感性和理性的界定)

质性和量化区别

【作者:赵致生(1943-2021),发表于2011-02-23】

前面一节我们讲到了黄道中的三个点化概念,其中有一个点是非常特殊的,就是抑扬之折点。

在(感性认识)上,它就是一个点,

在(理性认识)上,这个点的特殊性并不是抑扬任何一个单一属性所能表达的。

我们能通过这个点的“点化认识”把抑扬运动划分为两个部分。

日出点中午点中任何一个点,它的运动属性都是一致的升,

中午点日落点中任何一个点的运动属性也是一致的落。

中午点与黄道上的所有可点化的任何一个点都不一样,它“有升也有落,无升也无落”。虽然可视为升之止落之始,但是无间无隙。

这个点的(感性认识)可以视为中,称为日出日落的中点。

但是,对这一点的属性(理性认识),出现了抑扬属性被无间无隙的(一分为二),又有差有别的(二合而一)了。

(运动抑扬)的两个属性:抑与扬,是人类对太阳升落共同的认识,任何人凭肉眼就可以知道太阳在升还是落。

感性得到的属性准确性可以说是人类共同的。

对中午所产生的抑扬刹那间的变化过程,因为其在连续的运动过程中,我们通过慢剑阿飞的摸管子例子,已经知道了人类对这个连续运动的变化环节是无感无知的。

所以,刹那感悟的属性转折在人类认识的过程中并不存在。

但是,我们把这个关键问题点化认识后,问题就来了。

抑扬被无间无隙的(一分为二)了,但是它的抑扬有差有别是确确实实被这一点所(二合而一)了。

感性的抑扬之差,

理性的无界可分。

是中国(属性科学)遇到的第一个坎,如何来表达这一(客观实在)的现象呢?于是产生了〖太极阴阳〗认识论。

〖太极阴阳〗是(一分为二)而无间无隙,有差有别却(二合而一)的特殊理论体系。

它产生的理论原型,就是中国远古文化中的黄道认识。但是,它不是感性的知识,而是理性的属性知识了。

(感性认识)到的抑扬,被理性阴阳认识之后,才使中国的属性文化走向了日新月异的发展途径。

所以,〖太极阴阳〗之理论法则,就成为了中国属性文化的根本大法。它也是中国属性文体体系的最原始,最基础的理论框架了。

(现代科学)在西方(量值数学)与(物质科学)理论的(感性认识)条件下,不会产生〖太极阴阳〗论的认识,因为它从根本上没有进入属性化的(感性认识)领域。属性的研究,也只是在近百年才在西方文化中被提出的一个分科,而且研究它的方式,还局限在原始的数学统计法过程中,并没有系统的属性理论产生。

物质质点结构论,

数学的数字点结构论,

都是人类(感性属性)认识的致命天敌。

因为质性的独立性,数字的离散性根本没有办法形成(线性运动)的连续抑扬表达。得不到连续(运动抑扬)的表达方式,自然也就没有办法在连续(运动抑扬)的过程中找到抑扬转折点的存在了。

(现代科学)体系中,没有关于这个点的认识,也没有可以表达这个点化后属性的理论。所以,西方主义式二元科学体系中,(一分为二)易,(二合而一)难。

前面文章中我们多次讲过这个问题,但是,它的东方理论出处并没有讲得特别清楚,因为这个问题的认识过程,首先要有一个动静观的不同作为基础,在(运动抑扬)和(更相动薄)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都基本清楚的条件下,再来讲

(一分为二)的无间无隙性,

(二合而一)的有差有别性。

把这种点化后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分为两类,说明了这个认识并不是产生于玄而又玄的纯粹构思,而是一种(运动抑扬,更相动薄)的(属性实在)。但是,这个(属性实在),并不是通过简单的(感性认识)就可以感悟到的,它需要一个人类理性思维后进行理论化的一个具体过程,把现实中太阳运行的黄道轨道,通过天盘的实在表达,(运动抑扬)的(属性实在)分析,点化认识后,把黄道抽象为三个特征点。然后经过思维在理论上进行再属性认识后,就得到了一个〖太极阴阳〗的属性认识实在。黄道的认识(客观存在),我们可以划分为五个认识阶段。

一个是天盘认识的感性-〖垒石结绳〗描述(运动抑扬)。

一个是属性(感性认识)归纳的(出没升落)属性四象,

三是属性四象在(运动抑扬)过程中所表现的连续性:(出,升,落,没)形成的次序关联关系。

四是升落之间存在一个折节的点化转折(感性认识)。

五是把这个折节通过思维(理性认识)后得到了〖太极阴阳〗的属性规律性知识。

显然,〖太极阴阳理论〗是一种属性的实在,是人类在感性无法对连续性运动条件下属性变迁与转折的一种根本(认识方法)。它所认识的内容在客观上是存在于(运动抑扬)的转折之中的。这种连续运动中的属性转折只能通过属性的具体点化才能被高度抽象出来,被点化后高度抽象出来后的继续(属性思维)认识,就成了人类(感性认识)(运动抑扬)转折的界定方法,所以有,

(太极定,阴阳分);

(阴阳合,太极出)

的中国最原始属性可分割,可界定,可一体化认识,一理化认识的属性基础框架产生。

太极与阴阳理论所展示出来的(属性相对性)与(现代科学)基础理论的(物质绝对性),(量值绝对性)形成了巨大的文化反差。由于中国属性文化在(商周文化断档)之后,黄道原始的基础概念理论都因为天子神权文化的垄断八百年而失传了。所以,产生了东西方文化沟通的理论基础障碍,这才是东西方文化壁垒的真正原因。

消除文化壁垒,

不是把孔子,老子,天子的著作原封不动地传送到国外,在外国办学,

而是应该自己首先搞明白自己文化的根基,展示出中华文化的精华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了,明天我们继续讲点化后的属性后继认识体系。

属性相对/相反与相通/相变

【2011-02-24】

前面的文章中,我们讲了黄道的点化认识,并且通过点化认识后,我们介绍了一个特殊的属性结构点,我们把它归纳为四点:

1、具有两个(属性衔接)的一体性。

2、两个属性(更相动薄)的转换性。

3、两个属性界线的准确划分性。

4、两个属性捭阖的同枢纽性。

为了说明这些属性的结构性,我们今天采用一种(时刻)与(时辰)关联关系的形式,来介绍一下它的属性结构性。

人类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可能从有人类的时候就开始了。

人类为了维持生命,对食物的来源与采集分配则是人类对时间认识的最重要要求了。

因为食物的来源有其自己生长,成熟的周期,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必需适应食物对(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性。所以,采集到的食品应该维持多长时间的食用周期,没有准确的计算,人类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所以,时间观产生的需求促使人类对季节的认识提高到一个紧迫的目标上来了。

众所周知,时间是连续的,没有一个可以划分连续性(运动抑扬)的方法,时间的认识根本没有办法进行属性分离。这样,

我们通过黄道点化认识得到的(太极定,阴阳分);(阴阳合,太极出)。

我们通过黄道上日出,日落的抑扬属性分析,确定了抑扬转折点为中午,

日出点到中午点,我们以其运动属性为,扬为向上,故称为上午。

中午点到日落点,我们以其运动属性为抑,抑为向下,故称为下午。

中国属性文化对时间的认识是从黄道的三个点化认识后形成的。它的原始划分为

白天三个时段,上午,中午,下午。

夜晚三个阶段:前夜,午夜,后夜。

形成“昼夜三焦”。

昼以中午而分黄道之抑向,扬向;各称上,中,下三焦,

夜晚因无黄道抑扬可见别,故以子午为中,分前夜,午夜,后夜。

古代有专门传播时间(时刻)的机构,统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秩序。称为谯楼谯鼓。

白天以黄道之上,中,下为时,

晚间以更鼓点数来划分,夜的前,午,后。

这是中国远古人类通过黄道产生的最早的时间系统,它以“黄道属性抑扬的连续性,属相变化的方位性”形成了时间属性,方位属性,(运动抑扬)的变化属性三位一体化的时间表达形式。这种表达形式不仅具有时间与方位,属性的统一性,而且具有(天,地,人一体化)统一认识的整体性。

也就是说这个三焦时间系统:

在天,可分黄道之上扬,中折,下抑而为天时三焦。

在地,可分明暗变化的上午,中午,下午与夜晚的前夜,午夜,后夜。日三焦与夜三焦合而为地之昼夜六时。

在人,也有上焦,中焦,下焦之时以法天时,

三阴三阳经以法地时,任督,阴阳维,阴阳跷,冲带八奇经脉乃为人时之奥秘。故人之生乃三焦,六气,八奇脉,十二经脉,法天,法地,法自然之时空(运动抑扬)也。

人的生命与天地一体,与天地一理。

无天而无三焦,

无地而无六气,

无自然而无八奇脉,

无十二属相则无人的周身之循环轮回。

故,人生于天地之间,实为天地人属性之浑然一体之物。实为天地人构成的属性时空结构框架中的一个(属性集合)体。这个集合体,具有天地人属性的共性,也有天地属性之外的个性。

共性决定于人必需生存在天地之间,

个性决定于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属性集合)来效法天地,认识天地,认知天地。

其本质原因则是人类生命的(属性集合)体,与天地属性,自然属性的共通也。

(商周文化断档),天子神文化的天子王权神授,把人类与天地的属性时空关联关系神权化与神教信仰化了。把中医基础理论篡改成:

以封建官僚职能来替代人类脏腑功能,

以君臣佐使的绝对顺应重新解释了黄帝内经之后的易医理论,

这样,三焦的时空概念与天地人一体性的(属性集合)观念在中医基础理论上的属性时空阐述,就彻底被隔绝在(钟鼎文化)时代了。

所以,现代中医理论中对于三焦的生理理解,就成为一个空白,就成了中医自己也说不明,道不白的一个特殊知识环节了。但是,(钟鼎文化)时代的铜人经上已经明明白白的记载了三焦上,中,下的具体位置,记载了经络与三百六十五穴的精确位置与十四经脉的结构,而且三焦脉又是十二经中的一具重要经脉结构。虽然易经后三焦的原始解释失传了,但是,三千年来,中国的中医们却没有停止对它的研究与探索。

只不过,受儒学,道学,易学三大主流文化的影响,真正能进入(属性科学)发展本源探索的东西就太少了。

(西学东渐)之后,中医就进入了废除还是保留的争论之中了,一百年来始终没有停止过。

虽然新中国成立后,提出了鲜明的文化发展旗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剔除糟粕,取其精华”。

但是,具体的作法则只限于“洋为中用”的唯一发展路线之中。

中国的文化发展权,

中国的文化教育权,

科学技术带头人与学术权威们都被清一色的外国归国博士与深受西方科学教育成材后归国发展的精英垄断着。

古科学中的原理探索,

古科学的原理应用,

在西学精英们垄断的学术界根本不存在崭露头角的可能与机会。只有算命先生,在哪位领导人决策迷茫的时候偶然想到了中国古文化请来了占卜大师,并且一占果灵的时候,给了这位大师进(大学)当教授的机会,然而,仍然无法摆脱无法“剔除糟粕,取其精华”的困惑。

近年又兴起了中国古文化热,但是,只是搬出了易经后的如山故纸,不仅让孩子们读,还把孔子学院办到外国让外国人读。

就是没有真刀真枪的在“剔除糟粕”上下功夫,

就是没有在“取其精华”上下功夫。

十六字文化发展方针,取其“洋为中用”四个字为大旗前进了一个甲子。是不是也应该到了深思熟虑的时候了。

今天,就讲到这里吧,明天我们继续讲属性相对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