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先生有几个孩子(闻一多之子闻立鹏)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4月23日讯(驻京记者柯立)91岁的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闻立鹏是闻一多先生第三个儿子,1931年生于湖北浠水。4月22日,在“红烛颂:闻一多、闻立鹏艺术作品展”展览现场,老人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说:“父亲的人格力量一辈子都深深地影响着我,他于我是一种永恒的精神指引,我也一直试图用画笔传承父亲对美、对崇高、对英雄主义的追求。”

青海乡村采风创作《红烛颂》

闻一多先生有几个孩子(闻一多之子闻立鹏)(1)

闻立鹏在自己创作的油画《红烛颂》巨幅喷绘前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记者柯立 摄

展览现场,一幅由闻立鹏1979年绘制的《闻一多像》最为醒目:闻一多和他身旁燃烧的红烛并置,烛光染红了大地,映衬出闻一多坚如磐石的身影。

闻立鹏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从我拿起画笔的第一天起,心里就想着一定要画我父亲。经过十几年的绘画学习,慢慢地能够有点本事的时候,我就开始酝酿构思,其实脑子想了各式各样的父亲,但是怎么画才能把闻一多这个人真正表现出来,挺费脑子。我画了很多草图,这样画、那样画,都觉得好像还不能够跟我对父亲的感情连起来。”

1978年,闻立鹏到青海采风。“那个年代当地比较落后,经常停电。我住在同学家里的时候,晚上停电了,点蜡烛照明,就是农村上供用的那种红色蜡烛,立在巨大的案板上,顿时给了我启发。我把这个意象和父亲在云南石林中的一张照片结合起来,创作了《红烛颂》。”

闻立鹏觉得,父亲正如这红烛燃烧自己、创造光明,他的赤子之心、爱国之情,一直激励着后人薪火相传。

他深情地追忆,父亲毕生都在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一直在文学与美术之间自如游走,并将二者紧密结合,父亲的创作实践同样证明了艺术来源于生活。

闻一多先生有几个孩子(闻一多之子闻立鹏)(2)

闻立鹏2015年创作的油画《古木夕阳》。记者柯立 摄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父亲随清华大学南迁,从长沙徒步到昆明,途中以画笔记录了沿路风物,留下很多速写。”闻立鹏把这次徒步比作父亲的一次“小长征”。

“当时大部分教员或坐车,或从香港转道前往。父亲等十几位教员和学生们一起步行,这一路走来,对他的思想有很大帮助。因为他一直以来是当学生,出国留学归来到清华当教授,清华教授当时是高级知识分子,生活非常优裕,但是这一路徒步,经过了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不但体会到中国的文化,而且体会到基层贫苦老百姓的生活。这一路上,父亲真正接触了中国的最基层,不仅画了很多画,还和师生们一起拍摄了200多张沿途农民、少数民族同胞的照片。我觉得这一路对于他的思想、日后的文学创作都有很大影响。”闻立鹏说。

“闻一多的儿子不能中文不好”

闻一多先生有几个孩子(闻一多之子闻立鹏)(3)

闻立鹏先生的油画作品色彩浓烈,充满艺术感染力。记者柯立 摄

艺术不仅滋养塑造了闻一多先生伟大的精神品格,并且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他对子女的教育中。闻立鹏说,父亲十分重视对子女的人格和审美素养的培养。

虽然年事已高,但对于16岁之前与父亲相处的细节,闻立鹏记忆犹新。“我小时候,父亲并不像现在的父亲那样手把手地教孩子文化课学习,他基本上以身教言教为主,鼓励我们要好好读书,他对于我们兄妹几个成为什么样的人,特别看重。父亲曾说过:闻一多是教中文的,闻一多的儿子不能中文不好!”

“父亲对于事业的专注和投入,让我体会很深。”闻立鹏记得,“在西南联大期间生活很困难,一间屋子里放着他和母亲的双人床、父亲的书桌、我和妹妹的床,都挤在一起,那也是他的会客室。当时来了客人、学生,我就坐在旁边。半夜时我都一觉睡醒了,看到他还在那里写作、刻图章,这些画面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闻一多有三儿两女,均学有所成、多才多艺。大儿子闻立鹤在特务行凶时为了保护父亲,挺身而出,身中5枪,幸得及时抢救才挽回性命,但终身落下残疾,伤愈后他重返清华大学英语专业继续读书,新中国成立后他从事教育工作,因身体不好英年早逝;二儿子闻立雕传承了父亲的文学天赋,是一位作家,离休后一心致力于《闻一多全集》的整理出版工作;三儿子闻立鹏深受父亲影响,从小喜欢绘画,也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油画家的优秀代表。

儿子为父亲创作系列肖像画

闻一多先生有几个孩子(闻一多之子闻立鹏)(4)

闻立鹏先生为父亲创作的油画作品吸引观众驻足。记者柯立 摄

闻立鹏对于清华充满感恩之情。他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我自己从小就生活在清华园,到昆明以后,我们兄妹五人也都在联大附中、附小学习。父亲出事时,自己刚16岁。所幸当时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让学校继续给闻家人支付了父亲一年的薪水,母亲带着一家人逃到了解放区。

“父亲是被国民党反动派特务暗杀的,当时我的悲愤之情,没法儿用语言形容。那一刻,我一心想报仇。我1947年到解放区,进入当时的北方大学的美术学院。经过学习,我加入中国共产党,接受党的十几年教育,我明白自己有责任继承父亲的遗志,弘扬父亲的革命道路,发挥他当年的美术所长,尽我自己最大的努力,多为人民做事情,报答党和人民及我父亲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培养。”

新中国成立后,闻立鹏一直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读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曾担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

闻家父子这次联展中,展出了闻立鹏创作的父亲系列肖像油画,以及最近30多年创作的风景油画精品,其创作蕴含悲壮、崇高的意境与内涵,以浓郁而富有象征性的色彩,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闻立鹏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受父亲影响,我一辈子从事油画创作和艺术理论研究,创作了《大地的女儿》《红烛颂》《疾风》《国际歌》等油画作品,希望通过内容与形式的完美融合,表达对父亲最深切的怀念,传承父亲的艺术主张和人格力量。

【编辑:邓腊秀】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