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最艰难的日子正到来(地产大佬对楼市的三个判断)
潮水褪去,才能发现谁在裸泳。
3.31大限已过,年报季暂告一段落。
这似乎是史上最艰难的一次年报季,延迟发报变成了开发商的常规操作,核数师在审计报告上签字都能成为大新闻,就连媒体圈也戏称——
无论业绩怎么样,能够按时发年报的就是好房企。
那么,这批已经发报的行业优等生,对于接下来的房地产市场有什么判断?我们又能从里面发现些什么缝隙?
今天来重点关注一下。
肉眼可见的是,2021年,各大开发商不仅销售业绩滑坡,盈利数据也相当不好看,已经来到了历史低位。
头顶“利润王”帽子的中海,毛利率大幅下跌了7个点,击穿了30%的“心理底线”,其他房企的压力可见一斑。
但讲真,在六部委和各地政府竭力为楼市站台、为房企纾困后,地产大佬们对于未来的行业态势还是有所期待的,认为政策面的宽松基调已经逐步形成,行业也将回归新常态——
2022年楼市将“先低后高”,上半年会筑底盘整,下半年将复苏趋稳。
这不,龙湖新上任的CEO陈序平是这么说的——
1月以来,像上海、北京、杭州、南京这些重点城市,已经明显感觉到暖意了。
而“战略大师”旭辉董事长林中也喊话称,房地产市场已经在3月份开始复苏,5月或者6月的“小阳春”可期——
“房地产是支柱产业,是永续行业,是周期行业,冬天已经快结束了,难道春天还会远吗?”
既然判断“春天不会太远”,各大房企的掌舵人接下来打算怎么做呢?
我们梳理了一下,发现被提及最多的,是“聚焦高等级城市”。
在目睹了宇宙中心深圳华润城润玺被千万富翁万人摇号,十八线城市5万就能买套房,却依然滞销的魔幻现实后,无论购房者还是开发商都发现了一个永恒的真理——
确定性最强的地方,还是一线城市的核心地段。
毕竟,经济疲软和疫情的双重暴击之下,连一线城市的楼市都“吃不饱”,出现板块冷热不均,就更别提强一二线城市和人口不断流出的三四线小城之间的鸿沟了。
更为关键的是,对于开发商而言,在手里余粮不多的情况下——
只要拿错一块地,就会把企业推向深渊。
这不,第一个发报的越秀地产就是这么说的:
我们手里不差钱,但“会倾向在产业基础好、有改善需求、安全边际高的城市拿地”。
招商蛇口董事长蒋铁峰也宣称,会退出基本面较差的城市,不为了拿地而拿地。
更令我们惊讶的是,就连大肆宣传重仓三四线城市有多香的碧桂园,也在年报发布会上不小心透露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常务副总裁程光煜表示,在未来将“适度地提高市场能级,布局经济、人口吸附能力更强的城市群和都市圈”。
这意思,不就是在消化掉已有土储的基础上,也必须开始顺应时代潮流了吗?
当大型房企陆续从低线城市撤退,或许,那些扎根本地,不怎么差钱的中小型开发商也会有一波属于自己的春天。
房企的另外一个共识,是“提高自身的权益比”。
就如同我们在《逐一穿透旭辉214个项目后,我们发现……》中所说的那样,在爆雷房企层出不穷的当下,信奉“出门靠朋友”的房企们逐渐有了隐忧。
合作开发就如同连片的战船,在市场好的时候,使开发商的羽翼丰厚,带来翻倍增长。
但如今行情走凉——
万一合作伙伴陷入债务危机,在保交付的当下,合作方免不了要被迫接盘。
因此,就算没有流动性危机的房企,也更愿意在规模和安全的天平中选择安全,提升自己对于项目的控制权。
这不,此前被瑞银抨击合营项目太多的旭辉便坦言,接下来几年会重点提高权益销售额的比重,不像以前,只关心销售额的数字大小。
而有一个“好爸爸”的美的置业,虽然手握丰沛的行业收并购额度,但管理层依然在业绩会上13次提到了聚焦,7次提到了深耕——
未来,他们将会把权益比提高到75%以上,减少合作项目,慎重选择开发对象。
一切只为了一句话——
不被“猪队友”拖累。
或许几年后再回首,我们会发现,房地产行业依然是规模超十万亿的巨大市场,但2021年和2009年一样,将成为房地产新一轮分野的起点——
有的企业会销声匿迹,而有的,会逐渐成为未来的中流砥柱。
就像高负债高杠杆,曾经成全了老王的“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也曾经让老孙在顺驰时代栽了个大跟头。
而风水总是轮流转的。
那些在关键的时候踩对了时代脉搏的房企,才有资格拿到下一个时代的门票,走入全新的光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