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的这些老地名你知道多少(从地名的由来去追溯中山区的历史)
地名是借助语言中的词汇表示一个地理部位,同时地名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真实地反映了城市的地理、历史、语言文化。作为一个区域的名头,每个地名的由来都有一番故事,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下大连市中山区一些地名的由来。
中山区
1945年11月,大连解放,大连市政府第一次区长会议决定,将敌伪时期的123个区改划为12个区。当时的黑咀子区即是中山区的前身。1945年12月,大连市政府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将黑咀子区改为中山区。
Square!(斯怪儿)—广场
这可是咱大连的一大特色啦~
并且呢
大连还是亚洲拥有广场最多的城市之一
大大小小的广场有上百个呢!
那么,它们的名字有怎样的故事呢?
友好广场
友好广场始建于帝俄国租借大连时期,日本租借时期称西广场,50年代为了纪念中苏友好而更名为友好广场。
中山广场
中山广场原名“圣德公园”,1954年,市政府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将其改为“中山广场”。
三八广场
三八广场初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日本租借大连时期,当时的三八广场叫“朝日广场”。1946年,“朝日广场”改名为“朱德广场”,后周恩来到大连视察时,提出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的名字不宜用于命名城市道路,又为了几年“三八”国际妇女节,因而改名为“三八广场”。
其实在有着百年历史的大连
每一座建筑
每一片湖海
每一条街道的名字
也都隐藏着不同的故事
在看似简单的几个汉字背后
有的藏着这座城市的起源
有的暗示当地环境和特点……
五五路
五五路于1909年开始建设,1949年以马克思生日(1818年5月5日)改名为五五路。
五惠路
日本租借时期,五惠路还是一条土路,1950年建成了水泥路,取武汉街、慧中街首字命名武惠路,后演变成五惠路。
寺儿沟
寺儿沟在大连本地人嘴里变成了"刺儿沟"。1880年,清军在旅顺招工人修军港,造就了一批熟练工人,他们就住在旅顺水师营附近的寺沟。后来,沙俄租借大连,修港建市,雇佣了许多中国劳工,其中一批熟练工人就是来自旅顺寺沟的工人。他们住在大连港东边,别人问他们是哪里人,他们就说是寺沟人,人们现在说的"寺儿沟"是"寺沟"的口语化音。
天津街
天津街一名始于1949年,有人说是源于此地住户多是天津人。推测并不是正解,就像上海和青岛都有大连路并不是因为那里住着大连人一样,应该是取“天津卫”上古繁华之意。
青泥洼
昔日这里是一片淤泥海滩,从海上向陆地看,呈青乌色,故称“青泥浦”。唐贞元十七年,宰相贾耽所著《道里记》一书中有记载,“登州东北海行……北渡乌湖海 (今城隍岛至旅顺老铁山)东至都里镇(今旅顺口)二百里,东傍海,过青泥浦。”后来由于山洪冲出的洼地常年蓄水,“青泥洼”的名字被叫开了,成了渔民赖以生存之地。
(来源:大连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