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生经历的三个女人(苏轼一生中的7个重要女人之三)

导语:“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每一个快乐和谐的家庭背后,肯定也有一个好女人;苏轼作为北宋时期全能巨星,坐拥千万粉丝,上至皇宫,下至黎民,放至现代也绝对顶流。这么一个受人尊敬喜爱的男人背后哪些伟大的女人来支持帮助他?今天我们了解下苏轼背后第三个重要的女性,王闰之。

王闰之(1048—1093),苏轼的第二任妻子,也是结发夫妻王弗的堂妹。

01.仰慕才子,终续良缘

熙宁元年(1068年)七月,苏轼居丧期满并续弦,闰之比苏轼小十一岁,敬佩仰慕苏轼已久。十年前苏轼因母亲去世返乡奔丧,常到妻子王弗青神家里去,当时只有10岁的闰之多次在家里见到东坡,并一起外出游玩野餐,也看到了苏轼对堂姐的一片深情,仰慕苏公子的文采和人品。后经哥哥张罗,闰之也愿意照顾苏轼及其六岁的孩子。同年腊月,苏轼携眷启程返京都,然后就深深卷入政坛旋涡之中,此后再也没能返里。

苏轼一生经历的三个女人(苏轼一生中的7个重要女人之三)(1)

苏轼第二任妻子--王闰之复原图

02.辗转13地,风雨25年

从眉山到京城,之后陪着苏轼陆续辗转13个地方,杭州一密州一徐州一湖州一黄州一汝州一常州一登州一开封一杭州一开封一颖州一扬州一开封,历经坎坷风雨,依旧初心不改。闰之陪苏轼同甘共苦,从熙宁元年(1068年)到元祐八年(1093年),一起走过25年风雨人生。熙宁三年(1070年)生下儿子苏迨,熙宁五年(1072年)产子苏过。她陪伴苏轼时间最长,也是苏轼生活最为动荡起伏时期的家庭半边天。

03.三子如一,爱出于天

闰之虽然文化才学不及堂姐,艺术才情不及后来的朝云,但她却是苏轼生命中默默无闻却又有大爱的贤妻。苏轼给王闰之所作祭文《祭亡妻同安君》道“三子如一,爱出于天。”闰之对苏轼前妻留下的孩子苏迈和自己的自己两个亲生的孩子一视同仁,不分彼此,营造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给在外拼搏奋斗的苏轼打造一个安谧温暖和睦的大后方,这对对一个继母、一个重建家庭来说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苏轼一生经历的三个女人(苏轼一生中的7个重要女人之三)(2)

温馨的家庭氛围

04.怜夫爱子,温馨生活

熙宁八年(1075年),苏轼调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当时蝗灾四起,庄稼无收。刚一到任苏轼就投身于灭蝗扶困,同百姓一起挖野菜,共克时艰,忙的也确实够呛。一次回到家中,孩子见父亲从外面回来了,想要点好吃的东西。苏轼身心交瘁,又累又饿,于是就对孩子说话声音有点大,发了小脾气。

苏轼在《小儿》诗中写道:“小儿不识愁,起坐牵我衣。我欲嗔小儿,老妻劝儿痴。儿痴君更甚,不乐愁何为?还坐愧此言,洗盏当我前。大胜刘伶妇,区区为酒钱。”老婆就对苏轼说:“你怎么比孩子还任性?回到家就生气,为啥不找点乐子呢?”饱含责怪、怜爱以及对丈夫、孩子的关怀之情。然后闰之又给丈夫洗净茶盏,砌上热茶,用融融暖意迎接丈夫,让丈夫从繁忙的公务之中回到温馨的家庭生活。

苏轼一生经历的三个女人(苏轼一生中的7个重要女人之三)(3)

洗盏砌茶配图

05.性命关天,诗稿俱焚

跟苏轼的才情相比,闰之更爱苏轼的性命。元丰二年八月,苏轼因“乌台诗案”押解回京,闰之害怕再出什么差池,为苏轼性命担忧,把家中苏轼的诗稿全部付之一炬。从长远来看,不得不说特别遗憾,为后人少留了些许千古名篇。但在当时闰之和家人都处于处于非常惊恐的状态中——“老幼几怖死”,情急之下将招致灾祸的诗书“悉取烧之”也合乎情理。对一个家庭主妇,对一个深爱自己老公的女人,对一个养育三个孩子的妈妈来说,没有什么事情比丈夫,比三个孩子的父亲的生命更重要的了。

苏轼一生经历的三个女人(苏轼一生中的7个重要女人之三)(4)

乌台诗案,苏轼被关狱中,生死未卜

06.君游赤壁,我有斗酒

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苏轼创作了流传千古的《后赤壁赋》,当时“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苏轼叹日:“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苏轼就回家与老婆商量。闰之答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苏轼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闰之细心周到,平日里藏一些酒,以备丈夫不时之需,为苏轼夜游赤壁提供饮品,苏轼借酒助兴,挥笔写下千古名篇《后赤壁赋》。这是妻子对丈夫的体贴周到和深深爱意。

苏轼一生经历的三个女人(苏轼一生中的7个重要女人之三)(5)

苏轼与友人游赤壁插图

07.惟有同穴,尚蹈此言

元祐后期,新党人员出于私人恩怨持续打压苏轼等人,更加坚定了苏轼归隐田园的意愿。闰之想回老家眉山青神,这也是苏轼所念之地,于是两人就达成默契,哪一天苏轼退出官场走出政治旋涡,他们就回归眉州故里,那里有他们熟悉的一草一木,熟悉的山水人情。元祐八年(1093年)八月, 闰之在汴京(今河南开封)染病去世, 面对先去的闰之,夫妻生不能同归,“我日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须,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干。旅殡国门,我实少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表达了苏轼内心深处对闰之的依恋。最后苏辙将苏轼与闰之安葬在一起。苏轼与闰之生前虽没同归故里,但实现了“死后同穴”的遗愿。

苏轼一生经历的三个女人(苏轼一生中的7个重要女人之三)(6)

苏轼王闰之之墓

闰之生活淡然,能坦然面对生活的酸甜苦辣。“从我南行,菽水欣然。汤沐两郡,喜不见颜” 。无论是“乌台诗案”贬居黄州,还是后来飞黄腾达重返京都,面对截然不同生活境遇,闰之均处之泰然。粗茶淡饭,赤脚耕田,从无抱怨之心;锦衣玉食,白马当驾,也无惊喜留恋。

也许王弗深知妹妹任劳任怨、性情豁达,才在生命垂危之际安排她来照料自己不善理家的丈夫和孩子。王闰之是王弗苏东坡生活中的替身,同时也是苏东坡二十五年跌宕起伏人生中强力支撑。

当然,也许只有像王闰之这样贤淑有德的女人,才能给予苏轼更多的信赖和包容,容得下苏轼将艺伎王朝云收养在身边,并与朝云和睦相处。

备注: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致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