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为何说民贵君轻(在强调君权的社会中)
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群雄割据,中原大地一片狼藉,战争成为那个时代的代名词。然而,上至贵族,下至庶民,却无不希望结束这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于是,强调君权、实现统一成为诸子百家著书立说的基点,也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在这样的背景下孟子却以超越时代的思维,创造性地提出民贵君轻的著名观点。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就是说,一个国家中,人民应该排在第一位,政权次之,国君排在最后。在孟子看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五个阶级中,处于被统治阶级地位的庶民才是最要的,人数众多的他们构成了政权的统治基础。孟子十分重视民众对国家的作用,强调人民的价值,这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主义色彩。
既然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是超越时代的产物,那么它必然会被当时的时代所排斥。于是,在极力宣扬皇权至上的封建王朝里,孟子的学说很少被人们所推崇。明朝初年,朱元璋曾经因为“民贵君轻”的论断,差点将孟子从孔庙中除名。虽然孟子的“民贵君轻论”在王权社会里不被官方政府所承认,但是,它对社会的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
细数历朝历代的君王,凡是有所作为的贤能君主,如汉景帝刘启、隋文帝杨坚、唐太宗李世民,他们都牢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至理名言,处处以民为本,以民为先,开创一个又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太平盛世。相反,那些一味倚仗君权的威严,滥用民力,不顾人民死活的暴虐君王,如夏桀、商纣、隋炀帝都付出了惨重代价。在一次又一次农民大起义的冲击下,落得个身死国灭为天下人所耻笑的下场。
在强调君权至上的封建社会,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显得是那么格格不入。在与主流思想的冲突中,孟子也因其“民贵君轻”的论断被冠以“叛逆"的称号。然而,被封建官方政府评为“叛逆”思想的“民贵君轻论”,却被很多帝王所重视。出现如此矛盾的情况,说到底,不过是在“人治”的手段下,封建政府的游戏规则使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