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存在的问题(道德经中的思想底是不是消极的)

《道德经》: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意思是: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必每次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这一章所叙述的情景,可谓是老子的理想中的模样。

很多人说老子思想是消极的,大多源于此处。特别是这一句:“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不就是封闭、消极的思想吗?

当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思想的时候,一定要弄清楚这个人说话的背景。

老子讲这句话的背景是什么?

老子处在春秋时代,这个时代的特征是,各国连年征战,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正所谓“春秋无义战”,春秋时期没有一场战争是正义的,都是为了掠夺土地、人口及争夺对别国的控制权。

所以,老子就有了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理想。

如何实现这一理想?

老子也给出了方法:小国寡民。

各国征战的最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扩大土地和人口,以此来增强自己的实力,但是,这个过程都是此消彼长的,并不能一国独大。

只有各国的统治者消除自己的虚妄之心,安于现状,生养生息,才能实现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为什么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中国人都有落叶归根的观念,对自己的家乡和故土都是很深的依恋、热爱之情。

有人会说了,那为什么从古至今都有那么多远走他乡的人?

如果不是为了谋求发展,谁又愿意颠沛流离、背井离乡呢?

不就是因为自己的家乡发展欠佳吗?

看看现在,都是三四线城市的人去一线城市打拼,你见过一线城市的人去三四线城市定居的吗?

所以,老子就希望各诸侯国能够好好发展自己,天下国家发展水平都一样,那么,谁还愿意远走他乡去谋生呢?

所以,就算是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因为“我爱我的家乡,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这就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真正含义。

其实,不仅仅是老子,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柏拉图的《理想国》、莫尔的《乌托邦》表达的都是的一种美好的理想。

比如,《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一种“狗吠深巷里,鸡鸣桑树颠”的美好景象。

当你细细品读此章,你就会明白,老子的思想并不是消极的,而是一种美好的理想。

道德经中存在的问题(道德经中的思想底是不是消极的)(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