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第十人(谁是三季人)
先看一下“三季人”的出处吧,出自《子贡问时》。
子贡问时
朝,子贡事洒扫,客至,问曰:“夫子乎?”
曰:“何劳先生?”
曰:“问时也。”
子贡见之曰:“知也。”
客曰:“年之季其几也?”
笑答:“四季也。”
客曰:“三季。”
遂讨论不止,过午未休。
子闻声而出,子贡问之,夫子初不答,察然后言:“三季也。”
客乐而乐也,笑辞夫子。
子贡问时,子曰:“四季也。”
子贡异色。
子曰:“此时非彼时,客碧服苍颜,田间蚱尔,生于春而亡于秋,何见冬也?子与之论时,三日不绝也。”
子贡以为然。
此文记述是否为真,暂且先不论,单就论其所表达含义,姑且当做寓言故事听罢。
这是“三季人”的出处,现在用“三季人”代指对某一问题受自己认知所限,而坚信某一种观点,不接受其他人观点的一类人。
因为人具有社交属性,大多数人的生活其实都离不开社交,也就离不开和人交流。
而人各自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和知识水平,受知识水平所限,就容易成为上文所说的“三季人”。
从《子贡问时》这篇文章来看,分为三个视角。
1. “三季人”视角“此时非彼时,客碧服苍颜,田间蚱尔,生于春而亡于秋,何见冬也?”
就是受自己生活的环境所限,导致自己的认知水平有限,从而造成了和别人不一致的认知。
但是这样的不一致,对于他本身其实没有太多的影响,因为他的生命存在只能是“春、夏、秋”这三季,就算他最后明白了有“冬”,但是对于他本身而言,是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为在其整个生命之中都无法经历和见证。
2. 子贡视角“遂讨论不止,过午未休。”
当自己的认知和别人的认知产生不一致时,因为都有自己所坚持认定的依据。比如三季人因为生命只经历三季,所以坚信只有三季,而子贡是经历过一年四季的,所以也坚持是四季。
但是从“三季人”的视角来看,冬季对其没有意义,所以就算子贡最后争论赢了,三季人也无法理解,徒增烦恼。
但是如果来的人不是“三季人”,而是一个有比现代文明更高一个文明层次时代的人说一年是五季,那子贡依然会坚持是四季,因为他没有经历过五季的时代,就算真的是有五季,但对于他来说没有意义,是不是也会被其笑称为“四季人”了呢?
所以,坚持自己所认为正确的事,如果有存在于自己理解之外的事情,可以先保持沉默,因为既然在自己理解之外,那就说明在自己生活之中接触不到,也就是对于自己没有多大的意义,既然没有多大的意义,又何必去争论一个对错,所以,保持沉默就好,也就是现在说的,“我不发表评论”。
就如《论语·述而》中所述的“子不语怪、力、乱、神。”
3. 孔子视角从这篇文章来看,孔子是代表一个全知全能的人,他可以判别哪个观点是真的,哪个观点是不合理的。
但是他并没有完全依靠理性的去判断是与非,而是根据适合那个人的认知,去给了答案。
对于三季人来说,既然冬季对他没有意义,那一年只有三季对于他来说就是对的。对于子贡来说,一年有四季对于他来说也是对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每个人都受限于自己的生活环境和认知水平,从而需要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认知中已存在的理论来解释现象或说法。
此处孔子的答案也体现了一种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总的说来,这篇文章有几点道理总结如下:
1. 如果自己遇到了三季人,不要和他争论,没有意义,还浪费时间;
2. 如果遇到了和自己观念不一致的人,需要思考到底自己是三季人,还是对方是三季人;
3. 如果弄清楚了对方观念的支撑来源,和自己观念的支撑来源,又该怎么去选择。
(如果有笔者没有想到的,欢迎留言补充)
从上述三条总结,可以推出其他几种处世态度,此处,笔者不言对错,只谈现象,欢迎对号入座:
1. 当遇到了观念相左的人,二话不说,批头盖脸的口水仗就起来了;
2. 当遇到了观念相左的人,反思是自己不对,还是别人不对,弄清楚缘由,然后据理力争;
3. 当遇到了观念相左的人,反思弄清了各自的缘由后,依然坚持自己的观念,但是不争论了;
4. 当遇到了观念相左的人,反思争论是否有意义,然后选择论或不论...
目前就这几点啦,很多时候,自己处世的态度,就决定了自己生活的质量。
你对目前的生活质量满意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