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贫困能考清华北大吗(1985年穷后生)
说起刻苦读书的典型,古有西汉时期的匡衡“凿壁偷光”、晋代的车胤和孙康“囊萤映雪”、宋代的欧阳修“铺沙识字”、南齐时期的江泌“映月读书”……
刻苦读书不仅可以让人开拓视野、思维丰富,而且通过读书,我们可以驾驭知识、实现理想、改变命运,进而成就精彩的人生。但是读书的路往往是异常崎岖的,古语有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今天,让我们共同来看一看寒门状元王瑞峰的故事。
状元的故乡——偏僻贫穷的晋北河曲县一提起山西最偏僻的县城,肯定首推河曲县。这个河曲县归忻州管辖,交通不发达,建国后很长一段时期,当地人民生活主要依靠农业。因为地处黄河弯道之处,旱涝无定,气候偏干燥寒冷,老百姓的生活曾一度靠天吃饭。又由于河曲县98%的地界都是山,山地坡面多而陡,土壤质地粗,沙化现象严重,有机质含量低,农作物规模化种植受限。
当地人只好因地制宜,在沙土坡地上种植土豆和山药、玉米等容易成活的农作物。尽管这里偏僻落后,但好在传统文化的代代相承使得河曲人民非常尊师重教,注重人才培养。即便是在一些土地贫瘠、穷乡僻壤的农村,家家户户依然教育子女读书上进,不能安于农耕。
“穷后生”立大志——忍饥挨饿的上进少年尽管建国后,河曲县一直没法摆脱贫困的阴影,但耕读传家、尊师重教的氛围却由来已久。1985年,山窝窝里飞出了一只金凤凰——河曲县的王瑞峰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总成绩,不仅是当年的高考状元,而且被清华大学所录取。
王瑞峰出生在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一个破烂不堪的桌子、一口水缸、一个铁锅、几个凳子就是这个家里的全部家当。褐色的土坯房常常是黑黢黢的,每到夜幕降临,天色黑的不能再黑的时候,父亲才小心翼翼地点亮那盏煤油灯。
在家后面的山梁上,勤劳的父母亲一直耕种着家里的几亩薄地,他们仔细地耕种,不仅仅是因为地里出产的物品是全家人整年的口粮,更重要的是那是家里的唯一经济来源,王瑞峰上学的学费就全指望这几亩土地了。
山西人爱把上学的山里娃称为“穷后生”,王瑞峰也不例外,而事实上同能够上学的同学们相比,王瑞峰的家庭是最穷的。王瑞峰就读的河曲县巡镇中学,离家有几十公里,学校实行封闭管理,学生们大都住校,自带饭菜。离家近的学生,每周回一次家,饭菜等餐食能及时补给。而离家远的王瑞峰只在每个月月末,走上几十里山路,回家取下一个月的干粮。
上学期间,其他学生的家长为了给孩子增加营养,不仅轮换菜式,还常常加鱼添肉,生怕耽误孩子长身体长智力。可是王瑞峰的饭菜永远只是干玉米窝头、咸菜和山药丸子,雷打不动。不是父母苛待王瑞峰,实在是因为没有富余的钱来买菜买肉,从牙缝中节省出来的钱,每一分都被父母认真地攒起来,供王瑞峰读书。
尽管如此,懂事的王瑞峰还特别体谅父母的难处,毫无怨言。王瑞峰深知家里的窘境,有时他会故意从母亲为他预备好的干粮袋里掏出几个玉米窝头,悄悄放回灶上的那口大黑锅内,希望在地里做体力活儿的父母能多吃上一些。
尽管全家人将“节约”二字发挥到极致,还是偶尔有口粮不够的时候,王瑞峰为了节省口粮,有时故意少吃一顿两顿,有时不饿就干脆不吃东西。有时在被窝里看书至深夜,实在饿的发昏了,就蹑手蹑脚地披衣起身,在寝室的小火炉上烘烤一个山药丸子或一个玉米窝头,吃下后如果还觉得饥饿,他就会从保温瓶里倒出来一大杯水,喝下去之后,倒头就睡。
整个求学的生涯是清苦的,鱼和肉这些东西,王瑞峰想都不去想。因为只要一想,可能就会更饿了。贫穷的生活、学习的艰苦反而使王瑞峰成熟起来,他一直记得父母的叮嘱:不能安于土里刨食,只有好好学习,才能考上大学,走出这贫瘠的大山才能过上好日子。而且悄悄地,王瑞峰希望能考进最好的大学,将来让父母过上城里人的富裕生活。
“贪学”的“穷后生”终成清华状元
因为家里经济状况非常拮据,王瑞峰的父母连针头线脑、火柴煤油等的日常用品都非常谨慎地使用,每当日落西山之时,王瑞峰家就会借着外面的最后一点光亮烧火做饭。只要王瑞峰晚上需要看书学习,父亲就会利用炉灶里最后一点火苗,点燃积满油灰的煤油灯,然后坐在一旁看儿子学习。每每王瑞峰学习结束,父亲习惯性地第一时间吹灭煤油灯,以节省每一滴煤油。父亲的这个动作王瑞峰从小看到大,在他的心里,深知那是为了以后的夜里看书还能有煤油灯使用。
善良、懂得体恤父母的王瑞峰也会主动帮父母到自家地里干农活,有一年暑假,正赶上当地土豆的第一个收获季,高温的夏季本就令人感觉非常烦躁,到地里挖土豆更是要直面太阳的暴晒和炙烤。从中午开始,王瑞峰接过锄头顶替父母挖土豆,一直在地里不停地劳作,直到太阳西坠。
王瑞锋看着一堆一堆的土豆,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还算满意。可等他放下锄头,转过身子想拿清水来洗手洗脸时,才发觉手心上满是大大小小的水泡。为了不让水泡带来的疼痛影响学习,他硬是用针把水泡挑破,在手上缠上几缕棉布条,又继续学习了。
在学校里,每天的课程安排都十分紧张,王瑞峰常常为了消化课程学习到深夜。每当值班的老师夜间巡查宿舍,总会发现王瑞峰拿着手电偷偷躲在被子里看书。据王瑞峰的高三班主任回忆,王瑞峰是他见过的学生中,最“贪学”的一个。
无论冬夏,王瑞峰每天是第一个早早来到教室学习的,每天的晚自习,王瑞峰是最后一个收起书本的。参加平整校园土地的义务劳动过程中,王瑞峰总是默默地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他负责的那块区域,然后悄悄地夹着一本书,坐到学校围墙边的树荫下,低头苦读,丝毫不被周围喧闹的声音所影响。
1985年,刻苦努力的王瑞峰在高考中取得了佳绩,不仅是当地高考状元,还等来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进入大学以后,他依旧坚持着自己多年以来的刻苦精神,尽管生活贫穷,但他从不因此荒废学业,在校期间,一直都是勤奋好学的学生。
从清华大学毕业后,王瑞峰找到了一份待遇优渥的好工作,在城市里站住了脚、扎下了根,并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心愿,把父母接到了城里生活。如今已经过去35年了,王瑞峰家庭幸福美满,工资丰厚,通过学习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我们学习王瑞峰,正是要学习他将全部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心无旁骛、砥砺前行的执着精神。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没有任何一颗珍珠上的光芒,不是自己披上的。试想,生活的磨难和考验正如同那一个个沙粒,只有用勤奋的努力,一层一层地把粗糙的沙粒包裹起来,才能不为其所伤,最终,全部辛苦的付出就化为一颗颗璀璨圆润的珍珠,那便是人生对奋斗者最好的馈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