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文化及其内容(丧葬风俗历代以来从未衰减)

灵堂和孝服风俗

中国丧葬风俗十分繁琐,甚至比出生要讲究得多,而且各地风俗不一,显得丰富多彩。

病人死后,要设立灵堂。如果是长辈就停放在正房堂屋正中,灵床前要设立供桌,桌上必须摆放长明灯。这种灯是铜制的,外形像座塔。平民家庭有的是用棉花捻成灯芯,放在灯碗里点燃,也叫“倒头灯”。民间传说阴间像深夜,漆黑一片,点上长明灯是给亡人照路。

丧葬文化及其内容(丧葬风俗历代以来从未衰减)(1)

还要摆上一碗倒头饭上边插上三根秫秸棍,每根棍的顶上插上一个面球,叫做“打狗棒”,饭上放着三张小烙饼,叫做“打狗饼。

设上供品焚上香之后,所有亲属要跪在灵前高声举哀,将纸钱和纸元宝焚化。有钱人家还要请来和尚、道士在灵床前念倒头经,将彩纸糊成的轿子、轿车焚化。汉人门前要挂条纸钱,满族人家要在门前竖起三四丈高的幡。

亡人的亲属要身穿孝服。孝服分为五等,称为“五服”,分别用粗麻布、熟麻布、熟布制成。按照与亡人血缘关系的远近,不同的亲属要穿不同的孝服。封建宗法制度中关于孝服有非常复杂、繁琐的规定,守孝的时间,也有详尽的规定从三个月到三年不等。

丧葬文化及其内容(丧葬风俗历代以来从未衰减)(2)

孝服的式样有男女之分,不同的时期也不完全一样,但差别不很大。孝服的面料有粗麻布的、细麻布的和白布的。子女的孝服不缝底襟、腰间系上一根麻绳,汉人的孝服是男子头戴白孝帽,上边钉着棉花球,长孙钉一个,其余的孙子依次增加。重孙辈钉粉棉球,身上穿粗布孝袍,脚上穿白鞋。

妇女的幸服是麻花包头和搭头布。用孝布拧成麻花箍在头上,换系白头绳。女儿和孙女用白布带子扎上头发。孙子、孙女的孝袍要在肩膀上钉一块红布。重孙子、重孙女钉两块红布,外孙子、外孙女钉一块蓝布。

殃榜和门幡丧贴

依照传统丧葬风俗,病人死后,在大殓之前,丧家要向亲朋好友报丧。平民百姓家一般只以口头报丧,官绅富商家庭则要发出报丧条子。收到报丧的亲朋好友要到灵堂送别,称为奔丧。奔丧者要准备一些丧葬风俗民俗品送到丧者家中。

丧葬文化及其内容(丧葬风俗历代以来从未衰减)(3)

丧家还要请阴阳先生验视亡人,并开具殃榜,类似后来的死亡证明。殃榜上要写明死者出生的年月日、去世的年月日、实际年龄,并确定入殓的具体时间,入殓时忌什么属相,出殡、发引、破土下葬的时间,将这些内容都写在一张白纸上,贴在门口。

民国时期,北京市政当局利用民间对阴阳先生的信任,允许阴阳先生继续以此为业,但是必须到公安局接受考试,合格后经立案,然后可以营业。阴阳先生一般有一些法医知识,他们要具实鉴定死亡原因,如果死者是正常死亡,就给开具殃榜。如果怀疑死者是自杀或他杀,则要通知官府,请法医验尸。

丧葬文化及其内容(丧葬风俗历代以来从未衰减)(4)

北洋政府执政时期,市民凭殃榜到卫生局换取出殡执照。一些非正常死亡者的亲属为了掩盖事实真相,会设法贿赂阴阳先生,个别阴阳先生也会徇私情包庇事主。1928年以后,市政当局规定不再以殃榜换领出殡执照,开殃榜变成纯粹的民俗。

在北方,丧家门前要悬挂纸杆,按死者岁数,每岁白纸一张,每纸剪为三连,其末条下垂,插于门头上,名“门幡”,有的地方谓之“告大纸”。

门幡有男女之别,男置门左,女置门右。门内立一木板,上糊白纸,纸上书死者姓名,生卒年、月日、时,享年多少,下列孝子名次,这叫最立阳榜”,或叫“殃榜”,又叫“告白”。

丧葬文化及其内容(丧葬风俗历代以来从未衰减)(5)

据古代有关志书记载,四川雅安等地丧礼,门外树竿挂纸,大圈表示寿十岁,小圈表示寿岁,圈如死者年龄,称为“出老纸”,又称望山钱”。

据刘家训、王全宝著《鲁东南民俗系列调查》记载:家里死了老人,屋门上、大门上要用火纸贴上门幅,告知有丧。砍一根鲜柳木棍子,贴上一张大白纸,死者享年多少岁,白纸割多少条。竖在大门口,这叫“飞飞”也叫“岁头纸”、“出头纸”。

大门两侧不贴年画,但贴“报丧贴”,或称“门报儿”。报丧贴是白纸条,上面写:“恕报不周”、“恕不遍讣”或“恕不敢报”,贴在大门侧,男左女右。四字直书于纸中,下款处以小字写“×氏之丧“。

丧葬文化及其内容(丧葬风俗历代以来从未衰减)(6)

如果亡者是有老人在世的中青年,在纸上径书“×氏之丧”,不写小字款。

出殡时,棺木出门之际,立即将其撕下烧掉。

清光绪年间《常昭合志稿》上记载常熟、昭文风俗:

初丧,糊纸屏如讣式书之立于门内,谓之“丧屏”,小户则粘于门上,即幼丧亦有之。凡停柩在家者,门必贴白纸,书“口灵”二字,既葬而后除之。

淅江等地丧俗中流行钌门麻,即儿孙为逝者披麻戴孝,家门也“穿”孝:在大门上横钉一粗麻,称为钉门麻,或叫“门孝”。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