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散的琴声代表什么(广陵散的琴声到底从何而来)

你或许还记得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这样一幅画面:随着一声典雅高古的琴声,我们看到一幅跨越时空、意境优美的中国画卷,在鸟巢中央缓缓打开。

它讲述着博大厚重、意韵悠远的中国故事,全世界的朋友都会领略优雅的东方情韵,了解悠久的中国文化,感受中国的现代魅力。

高雅的古琴曲叫《广陵散》。《广陵散》就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演出上篇——灿烂文明第一幕画卷的背景音乐。

广陵散的琴声代表什么(广陵散的琴声到底从何而来)(1)

《广陵散》的由来。

《广陵散》。它是中国汉族古代一首大型琴曲,中国音乐史上非常著名的古琴曲,著名十大古琴曲之一。

“广陵”是扬州的古称,“散”是操、引乐曲的意思,《广陵散》的标题说明这是一首流行于古代广陵地区的琴曲。

《广陵散》是我国古代的一首大型器乐作品。它萌芽于秦、汉时期,其名称记载最早见于魏应璩《与刘孔才书》:“听广陵之清散”。到魏、晋时期它已逐渐成形定稿,随后曾一度流失。

《广陵散》在清代曾绝响一时,建国后我国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根据明代宫廷的《神奇秘谱》所载曲调进行了整理、打谱,使这首奇妙绝伦的古琴曲音乐又回到了人间。

《广陵散》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它激昂、慷慨、悲壮,给演奏者留下了充分的表现空间。

《广陵散》也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最具故事情节的,因聂政刺韩相而缘起,因嵇康大刑前绝奏而闻名于世。这两个典故与《广陵散》一起流传于世,不知是因为《广陵散》使聂政和嵇康更加出名,还是聂政和嵇康的故事使《广陵散》广为人知。

广陵散的琴声代表什么(广陵散的琴声到底从何而来)(2)

《广陵散》的第一个典故是“聂政刺韩”。

《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记载:韩国大臣严遂(字仲子)与韩相韩傀(字侠累)产生了矛盾。严仲子找到聂政,花重金收买他刺杀侠累。聂政因要赡养老母,故拒绝了严仲子的厚礼。后来聂政的母亲离世,聂政在安葬母亲之后,对严仲子说自己本来是市井之徒,而严仲子作为“诸侯之卿相”,不远千里,驱车前来以重金邀请。此番礼遇,聂政自然要回报,因此他“将为知己者用”。

司马迁用简略的语言描述了惊心动魄的刺杀场面——“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不止,又连杀数十人。聂政最后把剑指向了自己,割面,剜眼,剖腹。聂政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有人认出自己而连累严仲子。后聂政被暴尸于市,可无人认得他。韩国国君以百金悬赏提供线索的人。

后来聂政的姐姐聂荣听说此事,怀疑是弟弟所为,于是立即动身到韩国探询究竟。聂荣到达聂政的暴尸之处后,认出了自己的弟弟,大哭。聂荣对围观者说:“这是我的弟弟聂政,他受了严仲子重托来刺杀侠累。为了避免株连我,竟然自破面相。我不能连累聂政的声名啊。”然后聂荣哀恸而死。晋﹑楚﹑齐、卫等国的人听说此事后,纷纷赞赏聂政“士为知己者死”的无畏气概,又赞扬聂荣是烈女,一个弱女子,不惜“绝险千里”,从而使聂政得以名扬天下。

广陵散的琴声代表什么(广陵散的琴声到底从何而来)(3)

聂政刺韩王。山东武氏祠汉画像石拓片,选自《金石索》

聂政刺韩之后六百多年,在东汉蔡邕(yōng)(133年—192年)的《琴操》里,这次刺杀变成了一则民间故事。

在这则故事里,聂政杀的不是韩相,而是韩王。聂政也不是为严仲子而行刺,而是为父报仇。原来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由于不能及时交付而被杀。于是聂政成了遗腹子。长大后聂政在山中遇到了仙人,学会了鼓琴的绝艺。聂政还掌握了易容术,变得无人认识自己。

一天聂政在闹市鼓琴,“观者成行,马牛止听”。韩王听说后立即召见了聂政,命聂政当众鼓琴。这时聂政取出琴中藏匿的剑,一举刺杀了韩王,为父亲报了仇。后来伏在聂政尸体上恸哭不止的不是聂荣,而是聂政的母亲。这个故事被蔡邕取名为“聂政刺韩王”。

这个“聂政刺韩王”的故事反而成了《广陵散》的曲情。虽然故事情节与史书的记载有太多出入,但《广陵散》一曲主要表现的内容,如取韩、亡身、含志、烈妇、沉名、投剑等,并未因故事的走样而减色。

广陵散的琴声代表什么(广陵散的琴声到底从何而来)(4)

第二个典故是嵇康临刑演奏《广陵散》。

在蔡邕死后半个世纪之后,三国曹魏时期的名士嵇康(224年—263年,或223年—262年),深恶痛绝那些乌烟瘴气、尔谀我诈的官场仕途。如痴如醉地追求着心中崇高的人生境界:摆脱约束,释放人性,回归自然,享受悠闲。

他提出的“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人生主张,深深刺痛了当权者的要害,在当权者看来嵇康藐视圣人经典、痛恨官场仕途,岂不危害我太平江山,不杀此人无以正民风、清王道。

于是,在一些仇视嵇康的小人的诽谤和唆使下,公元262年,统治者司马昭借吕安的案子下令将嵇康处以死刑。

在刑场上,有三千太学生向朝廷请愿,请求赦免嵇康,并要拜嵇康为师,这足以向社会昭示嵇康的学术地位和人格魅力。

专制者是傲慢的,他的意志是不会向民意妥协的,行刑官下达了执行的命令。

此刻嵇康所想的,不是他那神采飞扬的生命即将终止,却是一首美妙绝伦的音乐后继无人。

他要过一架琴,在高高的刑台上,面对成千上万前来为他送行的人们,弹奏了最后的《广陵散》,铮铮的琴声,神秘的曲调,铺天盖地,飘进了每个人的心里。

弹毕之后,嵇康轻轻把琴放下,一声叹息,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转身引首就戳,时年三十九岁。

广陵散的琴声代表什么(广陵散的琴声到底从何而来)(5)

嵇康演奏的《广陵散》,深深地嵌入人们的心里。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嵇康这是一场成功的行为艺术的表演,嵇康惊天地泣鬼神的形象永远定格在行刑的那天上午。

从那天开始,只要提起《广陵散》就不能不说到嵇康,只要说到嵇康,就不得不提到《广陵散》。

此后无论谁弹奏《广陵散》,不管他有多高的琴艺都弹不出嵇康惊心动魄的气势。

正因为《广陵散》有这样两个典故,千年之后每当闻听此曲,心情一定不会像听其他古琴曲那样安然和淡定,不能不念及聂政,不能不遥想嵇康。

这样一个琴曲是不适合在宾馆、饭店、酒吧街、歌厅、舞厅、咖啡厅演奏,那里的气场不够,会辱没它波澜壮阔的宏大和静水深流的胸怀。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广陵传人陈雷激先生演奏了古琴《广陵散》,我想张艺谋看中的一定是《广陵散》那种“雷霆风雨”、“戈矛纵横”的磅礴气势。

广陵散的琴声代表什么(广陵散的琴声到底从何而来)(6)

《广陵散》又或许真的成了绝唱。

中国历史上的文学艺术家对扬州这座城市真是情有独钟。李白绣口一开, “烟花三月下扬州”,令扬州名扬四海;姜夔自度一曲《扬州慢》,让扬州永远与宋词共拥万种风情。

作为中国文化艺术象牙塔塔尖之物的古琴,传世琴曲蔚为大观;其中唯一以城市名称为曲名的叫《广陵散》。广陵,即今天的扬州市。

在司马氏把持曹魏政权时,曹魏大臣共有三次大规模的兵变起义。第一次,是老臣王凌起义,被司马懿所平;第二次,是毌丘俭起义,被司马师所平;第三次,是诸葛诞起义,被司马昭所平。

大家是否注意到,这三次起义的地点都是相同的,都是寿春。寿春,在当时属扬州管辖。王凌、毌丘俭、诸葛诞在起义前,身上的职务都是“扬州牧”。

也难怪嵇康临刑前别的曲子都不弹,偏偏就挑《广陵散》来弹。一方面,这首曲子慷慨激昂,符合当时悲壮的心情;另一方面,嵇康死前都在表明自己的态度——即便我死,我依旧桀骜不驯,我依旧独立反叛!

广陵散的琴声代表什么(广陵散的琴声到底从何而来)(7)

《广陵散》因为嵇康得以闻名天下,嵇康也因为《广陵散》平添无数魅力。他们已经融为一体,谈及嵇康,必然谈及《广陵散》;提及《广陵散》,也必然离不开嵇康。

他们都是反抗暴力的载体,他们都是独立自由的象征。嵇康临刑前的潇洒,让司马昭等统治阶层显得如此渺小。

《广陵散》又或许真的成了绝唱。嵇康之死,象征着独立知识分子的精神,从此绝迹。此后一千七百多年中,再也没有嵇康那样慷慨激烈的声音,再也没有嵇康那样潇洒自由的身影。

自《广陵散》绝唱后,知识分子的那颗头,至今,都跪在地上。

今人再闻《广陵散》,遥想聂政、嵇康,唯念独立与反叛之精神,永不会消亡!

广陵散的琴声代表什么(广陵散的琴声到底从何而来)(8)

《广陵散》的曲体结构。

《广陵散》有着规模宏伟的曲体结构,全曲四十五段又分为: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组成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其不同的作用。

全曲贯穿着两个主要曲调:正声主调多在乐段之首,每次出现都有所变化;乱声主调多在乐段之尾,基本上以相同的形式再现。由于有了这两个主调的的配合使用,使规模宏大的乐曲,在波澜壮阔的变化中,保持了前后的统一。

全曲以正声为主体,深入细致地表现了聂政的思想情绪从怨恨到愤慨的发展过程。正声之前各部分为酝酿准备,表现作者对聂政命运的同情和感慨。正声后各部分是正声的延续和发展,表现对聂政英勇事迹的赞美和歌颂。

这三大组成部分大体相当于大曲中:“艳”、“曲”、“乱”三个部分。其中“乱”的渊源更古,先秦时代的乐舞、楚辞以及汉赋等形式中都以“乱”为结束。

于此可见,《广陵散》的音乐形式,为我们了解古代音乐,提供了极可宝贵的实例。

请听《广陵散》的改编版《广陵散之笑傲江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