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乐毅和诸葛亮比较(当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

众所周知,诸葛亮少年时,自比管仲乐毅。

罗贯中显然不满足于此,《三国演义》里还让司马徽吹腾,说诸葛亮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

问题来了:

诸葛亮为什么不自比姜子牙、张子房,甚或其他古来大贤,偏要自比管仲乐毅呢?

我的猜测。

一是,地域。

诸葛亮生在琅琊阳都,是现在所谓山东人

管仲是齐国名相,在齐鲁大地都有不错的名声。他在齐地的传奇声名不消多提,说个鲁地的段子吧。

《史记·刺客列传》,开头提过个鲁国人叫曹沫。齐鲁打仗,鲁国输了,被迫割地会盟。曹沫临场撒泼,拿匕首劫持齐桓公,要求他退回土地,齐桓公被迫答应了,之后自然不爽,想反悔,管仲劝齐桓公:

不可失信,土地给他吧。

搁我是鲁地人,也会觉得:行,管仲够意思啊。

乐毅呢?众所周知,乐毅为燕昭王领军,连同各国联军,打得齐国七零八落;他留在燕地五年,打得齐国就剩两个城了

当然,后来继任的燕王不相信乐毅了,乐毅就跑路了,还写了著名的告别信;齐国的田单则用火牛阵打出大胜,复兴了齐国。

这一次齐国死里逃生,也让他们对其他各国大为不爽;后来秦灭六国时,齐国经常处于看热闹的状态……嗯跑题了。

大概对齐鲁大地的百姓而言,乐毅真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吧:差点都扶助弱小的燕,把强大的齐国给灭了!厉害啊!

诸葛亮是山东人,所以深为钦服管仲乐毅,大概也可以理解?

大概类似于,广东人梁启超很佩服广东同乡袁崇焕;我们熟悉的一位湖南大人物,虽然立场不同,却也夸赞过湖南的曾国藩。

又,诸葛亮喜欢管仲与乐毅,也可见其趣味。

管仲是贤相,但贤相其实也分许多种。像陈寿就说曹操的施政是穷申商之法术,又说诸葛亮是管萧之亚匹。

申就是申不害,商就是商鞅。管是管仲,萧是萧何。都是贤相,风格不一样。

商鞅那风格我们都知道的,秦国后来的做派,许多都是商鞅奠定的。

诸葛亮对应管萧,就是管仲和萧何了。那管仲是啥风格?

孔子说过,管仲器量不算大,但也说过:“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司马迁就分析了,说管仲的确是贤臣,但孔子说他器量小,大概是因为觉得,本来管仲可以让齐桓公行王道,结果让他称了霸,哎,不够大气。

但话说回来,管仲体现出的做派和思想,确也不纯是儒家的。

现在有本书叫《管子》,其实不是管仲写的,一般认为出自稷下学宫之手,却也跟管仲的做派有类似处。

里面有些话很有名,比如我们都知道的:

仓廪实而知礼节。吃饱了饭,物质丰足了,才能搞精神建设。

也很重视法治。比如:

“禁淫止暴莫如刑。”

哪位会说,这玩意难道是法家吗?

可《管子》又不只是法家。因为书里也说了:

“刑罚不足以威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

还有一段最有名的: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如是,管仲在齐国的姿态大概是:发展经济,废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建立常备军,也发展商业。

观念上,要法治,要搞物质建设;但同时也要讲信用,讲礼义廉耻。

既讲法,又讲人情。

管仲乐毅和诸葛亮比较(当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1)

管仲这人吧,不是一个纯粹的道德君子。他自己道德是有点小缺陷的。比如著名的管鲍之交,管仲和鲍叔牙的友谊。

年轻的时候,管仲家里很穷,又要奉养母亲。鲍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做生意。做生意的时候,因为管仲没有钱,所以本钱几乎都是鲍叔牙拿出来投资的。可是,当赚了钱以后,管仲分红比鲍叔牙还多,但鲍叔牙无所谓,知道管仲家里穷。

然后他俩一起去打仗,管仲躲在最后面。鲍叔牙无所谓,说观众要照顾老母亲。

于是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

后来管仲差点把还没接位的齐桓公给射死了,是鲍叔牙跟齐桓公推荐了管仲。照理说是大恩大德。但管仲自己临终前,说鲍叔牙不适合做宰相:他为人太完美太清白,容不下小人,还是隰朋好。

大概管仲是个相对实际的办实事的人,没有很高的道德口号,也不随大流,自己脑子很清楚。

而乐毅呢?众所周知,他其实是个纵横家风格的贤才。能带动各国一起打齐国,还差点把齐国灭了,那是外交内政军事一把抓的干才,却也不是夸夸其谈的儒生。

管仲乐毅和诸葛亮比较(当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2)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大概挺欣赏这两种姿态的——实际上,管仲和乐毅这种做派,后来诸葛亮自己身上也体现出来了。

齐桓公时,有处士叫小臣稷,桓公去见了三次,没见着。桓公说了:

“吾闻布衣之士不轻爵禄,无以易万乘之主;万乘之主不好仁义,亦无以下布衣之士。”

于是去了五次,才见着这个贤臣。说明齐桓公的确也是个重视人才的君主。

诸葛亮自比管仲,也希望遇到个齐桓公吧?

结果刘备的确是三顾茅庐,把诸葛亮顾出来了。一见诸葛亮,如鱼得水,什么都听你的!

管仲乐毅和诸葛亮比较(当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3)

刘备后来当阳之败,情势危急。

诸葛亮说,“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事情紧急了,请让我去向孙权求救!于是诸葛亮去跟孙权达成同盟,孙刘合力,赤壁一战大破曹操。

——这和乐毅促成诸侯联军,大破齐国,有异曲同工之妙。

后来刘备登基,诸葛亮为宰相。终于也和管仲乐毅一样,成了君王最信任的人。扶弱小之国,为一方之主,心满意足。

诸葛亮后来逝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陈寿说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注意这里啊:

刑法严峻但是公平,而且劝戒明,所以大家都服气。这就是法治结合了教育。

跟《管子》的“禁淫止暴莫如刑”、“刑罚不足以威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其实是有暗合之处的。

不只是陈寿说诸葛亮管萧亚匹,后来唐朝房玄龄说:

“至若体仁,能相小国,孔明践义,善翊新邦,抚事论情,抑斯之类也。”

夷吾就是管仲。

这样想,诸葛亮年轻时自比管仲乐毅,想成为一个又搞法治又结合礼义廉耻的好宰相,也想成为一个天才纵横家,也希望遇到一个赏识自己的君主。

结果真遇到了,而且刘备对他,真就像齐桓公对管仲,燕昭王对乐毅似的。

好,那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吧。

终于最后,连唐朝的房玄龄,都把诸葛亮和管仲放在一句话里比较了。

像诸葛亮这样,自比管仲乐毅,最后的人生,处处都体现出管仲乐毅,

这就叫求仁得仁了。

当然,燕昭王逝世后,乐毅被继任的燕王怀疑了;管仲临终前劝齐桓公别用一群小人,齐桓公没听,没两年就完了。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逝世后蒋琬费祎都得了重用,季汉是三国中唯一没有内乱废立的国度,也算是他比管仲乐毅好的地方了。

管仲乐毅和诸葛亮比较(当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4)

最后一个小巧合。

燕昭王信用乐毅,纵横齐国。乐毅就留在齐国五年。

当时有人进谗造谣,说乐毅不想给燕昭王干活了,想自为齐王。

燕昭王立斩进谗人,立派使者封乐毅为齐王:你们说他要自立当齐王?我还就让他当齐王怎么着?

乐毅感激推辞。彼此相得如此。

刘备三顾请出诸葛亮,以为如鱼得水。白帝城托孤之时,一以委之,君臣至公,甚至说出了“君可自取”。与燕昭王立乐毅为齐王,异曲同工。

燕昭王。刘备昭烈。

光明清楚,可对日月,是为昭。

刘备幽州涿郡人,旧燕之地是也。

诸葛亮年少时自比乐毅,最后也如乐毅般,得了个燕地出生、推诚昭然的君主。

天意呀。

管仲乐毅和诸葛亮比较(当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