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声处悟岁月静好短句(金句解读致虚极)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于无声处悟岁月静好短句?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于无声处悟岁月静好短句(金句解读致虚极)

于无声处悟岁月静好短句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道德经》第十六章

这段话的关键,是“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读懂这几句,就理解了整章。许多注家对关键句显然不是很懂。比如,台湾陈鼓应的翻译:“致虚和守静的功夫,要做到极致。万物蓬勃生长,我看出往复循环的道理”。一位大陆教授的翻译是,“达到虚无的极端境界,固守宁静达到厚重忠实,在万物的生长发展中,我用虚静之境界去观察万物发展变化规律。”网上流行的翻译是:“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三句翻译多少有点明白“观复”是指循环规律,但却没弄懂“致虚极守静笃”的真意,只好拘泥于“守静致虚”的意象。学者们学富五车,文字考证的功力也十分深厚,但学究式思维妨碍了对大智慧的理解,这种理解不靠知识,靠的是世事洞透力。

“致虚极,守静笃”六个字,借用气功的意象,表达了“放空知见”的意思。“致虚守静到极致”,就是要求脑子“空空如也”,要求观察事物不带先入之见,这样才能获得真知。解读这句话,必须指出“致虚守静”喻指清空观念,否则现代人是看不懂的。

儒释道三家的高人,其实都是气功大师,所以常借气功现象来解释事理,老子尤甚,所以许多人误以为《道德经》是气功书。

练功时,必须放空观念,“致虚极守静笃”,什么也不想,气感才会产生。“虚静”是意象,是指“不带先见”。只有不带先见地观察,才能在“万物并作”的纷繁世界,看到其中真相,这个真相就是“复”,即“物极必反”、“反者道之动”的循环规律

可见,“虚静”就是指观念的“放空”。西方人也认识到这点,所以在创新理论方面,频繁使用英语新词“unlearn”,即忘掉所学。佛教常说的“应无所住”、“不着相”和“无分别心”,也指不带成见的意思,否则就无法“觉悟”。

老子开始阐明“复”的含义:“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复”,就是循环规律。所谓“归根、静、复命”,都指回到循环的起点。事物无论怎么发展。都会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这是万物之“常”(常规)。循环规律,其实就是辩证法“否定之否定”的另一种说法。草木生长,凋谢,在反复循环;春夏秋冬,去而复来;生命的“生长壮老已”,也是循环;股市的牛市熊市,反复出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中国社会的演化模式;乐极生悲,是命运的循环……。“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不就是“复命归根”吗?巴黎圣母院过去没有,未来也一定不会有,上次遭遇火灾,或许就是回到起点途中的一个插曲,有人捶胸顿足、如丧考妣,不亦愚乎?道家说“无中生有”,佛教说“缘起性空”,“无”和“空”,就是事物的“根、命、静”。

老子说,懂这个规律,才叫明智,“知常曰明”。为什么呢?因为知道“物极必反,现象是短暂的”,就不会留恋逝去,不会追求不可能。这就是“无为”的态度。反之,不懂这个规律,就会留恋逝去、追求不可能,就叫“不知常,妄作凶”,肯定要倒霉。比如炒股,被套多年,好不容易解套,松口气,赶紧卖掉,不料卖在二楼,后来股价涨到5楼,又赶快追进,以为会到10楼,然而只有5楼,倒霉吧?这就是典型的“不知常,妄作凶”。巴菲特就懂这个规律,在股民恐惧地割肉时,他“贪婪”地买入。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这是一连串概念推论,翻译过来,就是:懂规律才能包容异常→包容异常才叫公正→公正就是周全→处事周全合乎天道→合道才能长久,一生无灾。

这些概念中,“容”是关键,其他都是“容”的延伸义。“容”,如果懂得规律,遇到反常的事,就知道这是规律的作用,于是就能理解、包容,并且据此调整行为。比如,前一阵防疫“宁左勿右”,这是“妄作”,引起民怨沸腾,就是“妄作凶”。“两害相权取其轻”,是行为规律,隔离的次生灾害远大于病毒,这样的隔离显然是“妄作”,人们不接受是理所当然的。看来政府懂这个规律,不仅理解包容了民众的不满,而且知错就改,立刻放开。这是“知常容”的一例。包容异常,不就是公正吗?不就是周全吗?不就是按规律办事吗?行为合道,才能长久生存。

这段推论,把“知常”引申到“得道”,目标是“没身不殆”。可见,道家思想的出发点和终极目的与儒家完全不同,儒家的人生目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则是一心一意追求“没身不殆”,即“全生避害”,苟活也。滑稽的是,历史上“平天下”的,反都是“苟活”的道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