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碳排放带来的气候变化(零碳排放与气候经济)

文 | 银行螺丝钉 (转载请获本人授权,并注明作者与出处)

大家好,我是银行螺丝钉,欢迎来到这期的螺丝钉带你读书。

「螺丝钉带你读书」也陪伴大家度过了一百八十多期,为大家讲解了很多有趣、经典的书籍和故事,比如《三十几岁,财务自由》、《如何读一本书》、《战胜拖延症》等等。

还为大家详细介绍了几位投资大师:股神巴菲特、他的好搭档查理芒格和指数基金之父约翰博格。分享了他们的人生经历、投资生涯和投资的理念。

大家可以点击下面链接查看部分螺丝钉带你读书合集:

《世界读书日,螺丝钉送你40本书》

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

最近看了一本书《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

这本书是比尔盖茨所著。其实书刚出来的时候,螺丝钉就收到了,不过后来因为事情比较多,到最近才读完。

如何解决碳排放带来的气候变化(零碳排放与气候经济)(1)

最近几年,有很多这方面的词语不断涌现:

零碳、新能源、光伏、风电······

为啥要搞这些东西,它们有什么前因后果?

其实看了这本书,就可以了解个大概了。

螺丝钉也会用几篇文章,来介绍下,这些对我们普通投资者有什么影响。

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

相信大部分朋友都听过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也知道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的一种。

控制碳排放,也是为了减少温室效应。

那二氧化碳为什么会导致温室效应呢?

温室效应这个词很形象。

比如说夏天,我们进入汽车里,会热的不行。

因为阳光透过玻璃进入汽车,汽车里的气体捕获了能量,但无法散发出去,汽车里的温度就会超过外界。

那大气当中有氮气、有氧气,为何二氧化碳会成为温室气体,其他气体就不会呢?

所有的分子都是振动的,分子振动越快温度越高。

当特定类型的分子,在特定波长范围内,受到辐射时,就会吸收辐射的能量,加快振动速度,温度升高。

由两个相同原子组成的分子,例如氧气、氮气分子,大部分辐射会穿过它们。

只有不同原子组成的分子,例如二氧化碳,甲烷等,会吸收辐射能量,并升温。

这就是所谓的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的由来。

其实温室气体不仅仅是二氧化碳,只不过它的数量最多。

所以控制碳排放,核心是减少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但不能因此增加了其他温室气体,否则也是本末倒置的。

温室效应的后果

温室效应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气温升高

从工业时代到现在,温度已经升高了大约1摄氏度。

如果不减少碳排放,

  • 到21世纪中期,温度可能还会上升1.5-3摄氏度;
  • 到21世纪末,可能会上升4-8摄氏度。

这个升温的幅度,就很恐怖了。

升温带来的后果,首先是最炎热的天数会增加,例如热带地区,中暑死亡的人数会大大提高。

▼极端天气

极端的天气情况,出现会更频繁。

强风暴也会导致旱的旱死,涝的涝死。要么不下雨,要么下特大暴雨。

这两年很多地区都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当然,还有一个变化,就是全球海平面升高。

像前段时间北京环球影城开业,里面有一个项目《未来水世界》,是一个电影,讲的就是类似的一个故事。

▼农业生产受影响

温室效应带来的不仅仅是温度的升高,也会让环境变化更频繁。

例如天气变化无常,农业生产会受到影响。

像玉米等的生产,对热量非常敏感。

恶劣的天气环境之后,往往伴随着农副产品价格的大幅提高。今年不少蔬菜价格也提升了。

当然,也不用太担心,上面说的是不控制碳排放下,会出现的后果。

其实全世界各国都已经开始行动了,碳排放也会切实的减少。

减少碳排放的努力

地球本身就有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在工业化时代之前,地球上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基本上是等量的。

但是从工业时代开始,人类大规模的使用化石燃料。排放到大气当中,增加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占比。

所谓碳的零排放,是再次实现碳排放和碳吸收的平衡,并不是绝对不排放。

而且不能增加其他的温室气体,否则也会导致温室效应的继续。

那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有多少呢?

根据比尔盖茨估算,是510亿吨/年的排放量。

考虑到现在全球都在为减少碳排放在努力,510亿吨/年,大概率就是人类要处理的二氧化碳的数字,不会有太大数量级的提高了,后面会逐渐减少。

那该如何减少碳排放?人类要做哪些努力呢?跟咱们投资的基金又有什么关系呢?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作者:银行螺丝钉(转载请获本人授权,并注明作者与出处)

PS:对指数基金感兴趣的朋友,欢迎阅读《指数基金投资指南》和《定投十年财务自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