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给李白带来了什么(李白蜀道难的仙气从何而来)

《蜀道难》是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代表作,李白的读者都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喟印象深刻,而其中写剑阁的诗句“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也生成了一句被广泛应用的成语。

李白的《蜀道难》颇有些“仙气”,这些仙气的出现与他融入了古代蜀国的传说有关,这些传说被四川三星堆出土的文物证实。

蜀道难给李白带来了什么(李白蜀道难的仙气从何而来)(1)

《蜀道难》草书

1 李白《蜀道难》仙气飘飘

据唐代孟棨《本事诗》的记载,由于这首诗的写作和传播,李白赢得了“谪仙人”的称号。

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又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数四,号为“谪仙人”。白酷好酒,知章因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

贺知章初读李白的《蜀道难》,一遍没读完,就多次啧啧称赞,说李白简直是天人神仙被贬谪到了人间,竟然能写出这样的带仙气的作品。贺老先生首次拜访李白,没打算请李白喝酒,出门没带钱,读了《蜀道难》,觉得必须和李白对饮一番,没带钱不能白吃白喝,只好解下皇上赐给他的金龟换酒喝。遇见自己可意的人,读到自己喜欢的诗,一定要大醉一场,可见李白《蜀道难》的魅力。

公元753年,距离李白离开生活了二十年的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725年,已将近30年。一个叫殷璠的人编了一本名为《河岳英灵集》的当代诗歌总集,收了李白的一部分诗作,包括《蜀道难》一诗。殷璠对《蜀道难》也是赞不绝口:

“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骚人”指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体”诗歌,殷璠认为李白的《蜀道难》有屈原“骚体诗”的风采,是《楚辞》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异代回响。

清代的沈德潜编了一本《唐诗别裁集》,对李白的《蜀道难》同样赞赏有加:

“笔阵纵撗,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任华、卢仝辈仿之,适得其怪耳,太白所以为仙才也。”

他说李白是凭天赋之“仙才”写诗的,一般人如李白之后的唐代文人任华、卢仝之流想模仿李白,还真学不来,写出来的诗没有浪漫,只剩下怪异了。

李白《蜀道难》的风格雄奇飘逸,其写作手法的突出特点是融神话传说、夸张、想象为一体,极力描绘蜀道开辟之难、蜀道行走之难及对蜀地“凭险割据”的政治形势的担忧。

2 李白《蜀道难》里关于古代蜀国的神话

李白《蜀道难》中的神话是关于古代蜀国的神话,在《史记 五帝本纪》中曾提到黄帝的儿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蜀山氏被认为是远古时代居住在蜀地的部落。

《蜀道难》的第一段是这样的: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蚕丛、鱼凫是传说中古蜀国的国王。西汉时期出身蜀地的著名文学家扬雄著《蜀王本纪》一书,其性质类似于司马迁的《史记 五帝本纪》对黄帝、帝喾、尧、舜、禹等华夏民族远古时代传说中的帝王事迹的记载。

《蜀王本纪》这样说:

蜀王之先,名蚕丛、柏灌、鱼凫、蒲泽、开明。是时人民椎髻(口尨)言,不晓文字,未有礼乐。从开明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

扬雄的《蜀王本纪》提到古蜀国有五位蜀王:依次是蚕丛、柏灌、鱼凫、蒲泽、开明,时间是三万四千岁,那个时候的人梳着椎形的发髻,说着类似于鸟兽一样的言语,没有文字,也没有后代中国人持续相传的“礼乐文明”,那是一个未开化的时代。

东晋的时候,有一个叫常璩的人编了一本地方志性质的著作,叫《华阳国志》,又叫《华阳国记》,记录了从远古到东晋永和三年巴蜀地区的史事,记录了这些地方的出产和历史人物。其中有关于古代蜀国的传说:

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槨,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槨为纵目人冢,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鱼凫。鱼凫田于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立为祠。

这一段文字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说“蜀侯蚕丛,其目纵”,其形象可参看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纵目面具”,当然这是青铜时代的人们对远古传说的想象。

蜀道难给李白带来了什么(李白蜀道难的仙气从何而来)(2)

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纵目面具”

回到李白的《蜀道难》:“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以蚕丛和鱼凫两位古蜀国国王为代表,感慨古蜀国开国之久远,“四万八千岁”是对扬雄《蜀王本纪》中所说的“三万四千岁”的进一步夸张,至于究竟有多少年,谁也说不清楚。总之,李白的意思是由于古代蜀地山高水险,和外界处于隔绝的状态,它毗邻秦地,但和秦地没有交通往来。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秦地的太白峰和蜀地的峨眉山之间,只有鸟可以飞来飞去,人是没有办法往还的。

蜀道难给李白带来了什么(李白蜀道难的仙气从何而来)(3)

《芈月传》中秦惠文王剧照

直到有一天“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里融入了另一个神话——“五丁开山”的神话,这个神话还是来自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

秦惠王知蜀王好色,许嫁五女于蜀。蜀遣五丁迎之,还到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揽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拽蛇,山崩时,压杀五人及秦五女并将从,而山分为五岭。

这段记载明显具有不可考究的传说性质,蜀国的五位成年男子到秦国替蜀王迎接五位美人,走到梓潼的时候,看见山洞里有一条大蛇,大家齐心协力去拽蛇的尾巴,结果大山崩塌,五位男子及美女丧命,然后有了蜀道。谁信呀?但李白用在这里,很好地说明了蜀道开辟之艰难。

这个传说很荒诞,但是提到了“秦惠王”这个人,为什么会提到秦惠王呢?因为秦惠文王赢驷在战国时代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古巴国、蜀国就是在秦惠文王统治秦国的时候被灭掉的,从此蜀地归入古代大一统王朝的版图。

蜀道难给李白带来了什么(李白蜀道难的仙气从何而来)(4)

除此而外,《蜀道难》的第二大段中,还暗含一个关于古蜀国的神话。

其诗句是:“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通过描绘子规悲啼的环境去表现蜀道行走之难。

据常璩《华阳国志·蜀志》:

"杜宇称帝,号曰望帝。……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

也就是说,在蜀王开明之前,还有一位名“杜宇”号“望帝”的蜀王,因其相开明有除水害之大功,望帝将王位让给了开明,自己化身为杜鹃(亦叫杜宇、子规),李商隐《锦瑟》诗中“望帝春心托杜鹃”也是出自这个传说。

扬雄《蜀王本纪》的记载稍有不同:

杜宇为望帝,淫其臣鳖灵妻,乃禅位亡去。时子规鸟鸣,故蜀人见鹃鸣而悲望帝。

这里讲的是蜀王杜宇做了很丢人的事,禅位给他人,蜀人为此感到很悲哀。

总之,望帝是一位失国的君主。

蜀地人可真浪漫,连子规(杜鹃)的叫声都能联系到自己的故国。

结语

“蜀江水碧蜀山青”,蜀地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自然风景优美,人文荟萃。扬雄、司马相如、李白、苏轼都是这片土地孕育出的大文豪。

期待三星堆发掘出更多的文物,让我们对神奇的古巴蜀文明有更多的了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