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的时代精神(永不褪色的精神礼赞)

我们追问历史:是谁点燃革命的星火,高擎信仰的旗帜,感召民族的奋起?,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薪火相传的时代精神?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薪火相传的时代精神(永不褪色的精神礼赞)

薪火相传的时代精神

我们追问历史:

是谁点燃革命的星火,高擎信仰的旗帜,感召民族的奋起?

我们探问未来:

新时代,新征程,该怎样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浩然天地间,的号令震撼时空:

“要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全党同志必须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勇于把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了97年的伟大社会革命继续推进下去,决不能因为胜利而骄傲,决不能因为成就而懈怠,决不能因为困难而退缩,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更加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风雨兼程,苦难辉煌。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亿万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开辟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复兴之路!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柱中流的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时代英雄,依然在中华大地书写气壮山河的壮丽诗篇,在人民心中铸就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为什么我们的身边,总有这样一群人,令人仰望、催人奋进?因为坚如磐石的信仰,点燃了他们的精神,如熊熊烈火生生不息

始终有人不解: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人可以为着主义,抛家舍业、慷慨捐躯?

“因为信仰和信仰铸就的精神。信仰,是你相信你从来没有看见过的,而信仰的回报是看见你所相信的。”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副院长匡胜说,我们的前辈没有看见过共产主义,但他们愿意为之抛头颅、洒热血。今天不断崛起的中国,就是这个信仰的回报。

2018年5月3日,92岁的郑德荣走了。这一日,距离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只有两天。

郑德荣原本是要带着论文赴京参加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理论研讨会。然而,肆虐的癌细胞带来的剧痛,只能靠强效麻醉贴缓解片刻。

病床上,他坚持让学生把自己反复修改的论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主要成果和宝贵经验》念给他听。然后,拔掉氧气管,艰难地迸出几个字:“要分段……”

“在马言马、懂马信马、传马护马。”在旧中国成长起来的郑德荣,从第一次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就认定了这个真理。

为了研究并写作《毛泽东思想概论》,他抄写的研究资料不计其数。面对时代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诉求,他年近九旬还扎进图书馆,反复考证研究。

5月1日,就在郑德荣临终前两天,他还在听取学生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心得体会。

至死不渝,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用生命诠释的信仰,用信仰传承的精神!

正是有了这样一种信仰,他们可以在血雨腥风中点燃革命的火种,在敌人的绞刑架前笑对死亡。

正是有了这样一种精神,他们可以前赴后继、舍己为公,在祖国的广袤大地,播撒信仰的力量。

有人难免疑惑:时代变迁,那精神的火炬能否恒久照耀前行的方向?

中国共产党人,用生命给出了答案。

“当代新愚公”李保国,每年在山里“务农”超过200天,把农业富民的论文写在大地上;“樵夫”廖俊波一生为民披荆斩棘,用48年人生写就当代“焦裕禄精神”;海归战略科学家黄大年惜时不惜命,用生命最后的7年带领团队创造多项“中国第一”,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技术空白;复旦大学植物学家钟扬16年如一日地跋涉在青藏高原,换来4000万颗种子的国家宝藏……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用信仰举起精神的火炬,用实干在人民心中树起永恒的丰碑。

为什么我们的国家,总有这样一群人,锐意进取、敢为人先?因为改革创新的精神,融入他们的血液,如滚滚海潮澎湃向前

时空穿梭,从在漫漫长夜中寻到马克思主义的火种那一刻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目光,总是望向未来,他们的体内,永远涌动着变革创新的因子。

1987年底,周海江出名了!这个深圳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毅然辞去河海大学的教职,回到由他父亲主管的前途未卜的太湖第四针织内衣厂。

有人风言风语:子承父业,不就是走走过场?

周海江一笑置之:“谁也没有‘保险箱’,能力才是最好的‘饭碗’。”

从基层岗位干起,周海江掀起车间管理风暴;率先在电视台打广告,推出红豆品牌;力排众议实行股份制,率先突破民营企业产权不明晰的发展瓶颈。

而今,身为红豆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兼CEO的周海江,正致力于把在柬埔寨建设的西港特区建成“一带一路”上的样板工程、共赢工程、连心工程。

生逢其时,勇做时代弄潮儿。

掀起历史巨澜的改革开放,正是有了无数时代先锋的敢闯敢试,才成为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院务委员、科研部主任刘靖北说,在中国共产党人开辟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革命精神不断被赋予崭新的时代内涵,不断与人民的价值追求同频共振。

为什么我们的时代,总有这样一群人,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因为伟大的事业,激扬他们的斗志,如苍茫大地坚韧无比

16年前,李云生放弃自办的省内第一家驾校,揣着四五十万元积蓄回乡种树。

李云生所在的山西右玉县距离毛乌素沙漠不足一百公里,漫天黄沙填满了几代人的记忆,也左右着马头山村的命运。

有人不信命。党员干部带头上了山,发动大家植树造林。他们就像耐旱抗寒的小白杨,“风里来、沙里去”。

可是,年复一年,家门口的马头山依旧满目枯黄。全村人都搬下山去,只有李云生留下来,承包山头,植树造林。

树苗的成活率只有三到五成,“种树比养娃还难”。李云生一家不仅赔光了家产,还四处举债。

“会好的,生态环境好了,啥都好了。”面对家人的责难,他依然痴心不改。

十年,一个人,一座山,好几百万株树种活了!

决胜全面小康的新时代,三大攻坚战的主战场,还有很多像李云生这样的共产党员,用热血去浇筑伟大事业。

“中国共产党是胸怀伟大理想的革命者。”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院长曲青山说,在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征途上,还有很多必须跨过的“娄山关”“腊子口”,缺失了革命精神,我们党就担负不起这个使命,无法完成既定的历史任务。

为什么我们的民族,总有这样一群人,勇于担当、敢于作为?因为心底无私天地宽,千千万万个平凡普通的共产党人挺起坚实脊梁,如绵延群山巍峨耸立

浙江嘉善,富庶水乡,是全国唯一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天然的优势、政策的支持,曾让这里的人们安于现状。

然而,城市建设老旧、环境问题突出、经济结构老化……这些隐藏的问题与危机却步步逼近、日益凸显。

“100天以后,还大家一个清新整洁的嘉善。”2016年春,女县委书记许晴向省委立下军令状。

在全县党员干部动员大会上,这个戴着金丝眼镜的女干部,铿锵有力地擂响战鼓:“我是班长,也是第一责任人,如果完不成任务,甘愿摘掉乌纱帽!”

企业征迁、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100个日日夜夜,嘉善县各个乡镇纷纷挂起了一张张作战图、时间表。

球鞋、草帽、T恤、休闲裤……经常搞突击检查的许晴混在人群中。她一张嘴就点到要害,弄得下面的干部不敢有半点懈怠。

如今的嘉善,旧貌换新颜,老百姓竖起大拇指。

“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先进优秀的看家法宝、攻坚克难的力量源泉、不断发展壮大走向胜利的政治优势!”赣南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邱小云说,“在迎接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忘记了使命,缺少了担当,是不行的!”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人,在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梦想的壮阔历程中,始终顶天立地、砥柱中流?因为他们永不懈怠的奋斗精神,如一轮红日,喷薄而出、辉耀苍穹

日出东方,当第一缕晨曦播洒在伶仃洋上,55公里长的港珠澳大桥,宛如一道跨海长虹,跃出海面、雄伟壮观。

这项“超级工程”的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林鸣和“大桥”打了一辈子交道,港珠澳大桥是他40年职业生涯“最难的挑战”。

港珠澳大桥的海底隧道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深埋沉管隧道,由33节180米长的沉管对接而成。每节沉管重达8万吨,在海底深处对接,误差只能是几厘米,相当于将一艘艘航空母舰连接起来。

这是外国对华封锁的技术。到国外考察沉管设备时,外方只允许他们在几百米外“匆匆看一眼”;洽谈安装合作时,外方竟开出1亿多欧元的高价,且仅仅提供咨询。

从0到1,是千百次的论证和试验。林鸣和同事们不退缩、不放弃:“核心技术买不回也求不来,我们中国人必须靠自己!”

2013年5月2日,第一节沉管下海了!

第一次对接,未达到精度要求。

第二次对接,仍未达到精度要求。

70个小时过去了,施工人员的生理、心理接近极限,大家的意见出现尖锐分歧。

“不能绕过去,必须闯过去!”林鸣和同事们反复论证,决定最后一搏。

2013年5月6日上午10时,不眠不休96个小时后,世界最大的沉管圆满完成了与西人工岛的“海底初吻”。

那一刻,大家紧紧拥抱,泪水和着汗水,在阳光下肆意流淌。

几年来,他们没有叫过苦、喊过累,更没有泄过气,认过输。有人几年不回家,孩子不肯叫爸爸;有人晒脱了形,爹妈都认不出……

“如果每个人、每个行业都去实现一个梦想,我们的祖国将变得无比强大!”正在筹备港珠澳大桥通车的林鸣笑了。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赶考路上,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风华正茂、豪情满怀。

(据新华社北京6月30日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