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指什么时候(明初这事够奇葩)

在大明王朝276年的历史长河中,除了十六位皇帝之外,留名后世的大臣也人物众多,后世多是通过这些人的功过、影响记住了他们的名字。当然也有奇葩的,让人们通过他的特殊事例记下了名字。明初的大臣茹太素当属此类。

《明史》里对他的记载算是有个很有意思的“段子”,今天读来仍让人忍俊不止。

茹太素是明代中书省晋宁路泽州人,也就是今山西晋城泽州人。在洪武年间官至户部尚书。他很有富责任心和原则性,忠君、爱国,《明史》评价他“以平允称”,“抗直不屈”。

正是这位茹太素,弄出一段因写废话连篇“万言奏章”,把朱元璋听烦了,被当朝命人用板子痛打一顿的笑话。

明初指什么时候(明初这事够奇葩)(1)

(茹太素画像)

古代封建帝王时期,在朝中做事的京官,每天必须按时参加早朝,到宫里朝拜皇帝。皇帝都是在早朝大殿上听奏章、发旨令,与大臣商议咨询大事。早朝完毕,大臣再回到各自衙门去理事。

(网络图片)

在痛打茹太素时,朱元璋见站在眼前的翰林院学士宋濂显得局促不安,脸色凝重。便问:“景濂(宋濂的字),你有什么看法?”

宋濂赶忙上前跪下说:“臣想茹太素是奉诏上书评论朝政,对陛下一片忠心。陛下正要广开言路,就是茹太素说得不对,也不好过于责怪。望圣上三思。” 见宋濂说的在理,朱元璋沉默了一会儿,心中的怒气也渐渐消散了。

散朝后,朱元璋回想起杖责茹太素的情景和宋濂劝言,感到做的确实有些过火。自己下诏让臣民评议朝政,却责怪上书的人,而且究竟茹太素最终写了些什么还不知道,就把人家责罚一顿。冷静想到这些,朱元璋又叫人把茹太素的奏折取来,在灯下仔细地翻看。他在中书郎王敏读过的一万六千多字之后,看到了正题。

茹太素一共写了五点建议。朱元璋思衬了一下,觉得这五件事中,起码有四件是可以采纳实行的。本来就这点事,只要用五百字就可以写明白,茹太素却洋洋万言,空话虚词写了近两万字。杖责处罚他似乎有点过分,但也可以对群臣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

  朱元璋虽然在一些事上独断专行,但多数时间还是能够广开言路,采纳别人的建议和劝告的。在他处罚茹太素后的第二天早朝,专门把那几个对茹太素落井下石的大臣叫过来,严厉地斥责说:“你们都是朝廷大臣,见我有不对的地方,应该多加规劝,怎么能看我脸色行事,顺着说呢?若不是景濂劝我,几乎误了国家大事,冤枉了好人!”他又说:“我没有听完茹太素的上奏,便不耐烦地责怪了他,这是我的过错,其实像茹太素这样为国尽心的人,才真正是忠臣!”吓得那几位大臣喏喏而退。

明初指什么时候(明初这事够奇葩)(2)

(剧照)

散了朝,朱元璋叫人把茹太素奏折中可采纳实施的四件事摘抄下来,还亲笔写了序言加在前面,发给文武大臣。他还让中书省以这个事例为戒,制定了上书格式,限制奏章字数,要求言简意赅,不然就将受到惩罚。

从此之后,洪武朝的大臣们在写奏章的时,都开门见山,只讲事情,不敢再空话连篇了。

茹太素被太祖皇帝用板子打了屁股,但这顿屁股也给他打出了名声。他为官刚直不阿,不惧强权,视死如归,成为朝野上下极受敬佩的人物。

朱元璋错责茹太素之后,也一直想弥补安慰他一下。在一次请他的酒席上,朱元璋举杯对茹太素说:“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明确告诉他,你对我忠诚,咱们可以举起金杯共同饮酒。但是你要变心忤逆,我的利刃是决不容情的。茹太素俯身下拜,不卑不亢举杯回答说:“丹诚图报国,不避圣心焦。”告诉皇帝,我一心一意为了报效国家,不怕圣上不高兴,也不躲避圣上的责难。

因良好表现,洪武十年,茹太素出任浙江参政,洪武十八年,升为户部尚书。可不久,又因错被贬为御史。后来,他因牵扯“蓝玉案”的重臣詹徽的事情株连,曾与同僚12人一起戴脚镣上朝,最终因事连坐而死。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栏目右上角的提示“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配图均源于网络)

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