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文明古国河流流域(大河流域文明诞生)

巴比伦文明是两河流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河流域文明还包括苏美尔文明、阿卡德文明、亚述文明等重要组成部分。巴比伦是人们已知的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

四大文明古国河流流域(大河流域文明诞生)(1)

被复原的伊斯塔门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史称“两河流域”。两河流域主要位于现今伊拉克境内。

巴比伦文明大致以今天的巴格达城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以古亚述城为中心,又称为西里西亚;南部以巴比伦城(今巴比伦省希腊市(Al-Hillah)东北郊)为中心,称为巴比伦尼亚,意思为“巴比伦的国土”。巴比伦尼亚又分为两个地区,南部靠近波斯湾口的地区为苏美尔,苏美尔以北地区为阿卡德,两地居民分别被称为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最初就是由苏美尔人创造出来的。

巴比伦(即“神之门”的意思)

美索不达米亚为人类最古老的文化摇篮之一,为文字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才有了后来法典。

四大文明古国河流流域(大河流域文明诞生)(2)

巴比伦空中花园想象图

古巴比伦文明是两河流域文明中的典范,发源于公元前4世纪之后,是由苏美尔人、巴比伦人、亚述人和迦勒底人共同建造而成。共经历了四个主要的阶段,第一阶段是苏美尔人在公元前2250年左右创造的文化。除了的楔形文字外,为了应付两河流域经常泛滥的状况,减少灾难,苏美尔人还发明了观测天象的太阴历,在这部历法中,苏美尔人利用月亮阴晴圆缺的规律,把一年定为365天,划分为12个月,一昼夜分为12时,并第一次使用了闰月,而且设立7天为一周。大约在公元前一千八百年前,巴比伦人就会分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和解一元二次方程。当然还有两项最重要的发明不能不提及:一项是十进位法及六十进位法的发明,另一项就是苏美尔计算出了π 的值近似3,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四大文明古国河流流域(大河流域文明诞生)(3)

游戏中的巴比伦王国

巴比伦意即“神之门”,是两河流域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巴比伦王国分为古巴比伦王国和新巴比伦王国(新巴比伦王国也称迦勒底王国)。

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希腊语的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土地)广义的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中下游地区,东抵扎格罗斯山,西到叙利亚沙漠,南迄波斯湾,北及托罗斯山。北部为山地,向南经过于草原和平原到南部沼泽性的两河三角洲。狭义的仅指两河之间的地区。

美索不达米亚为人类最古的文化摇篮之一,公元前四千年已有较发达文化,曾出现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亚述等文明。

四大文明古国河流流域(大河流域文明诞生)(4)

古巴比伦楔形文

除了前面所提到的锲形文字外,为了应付两河流域时常泛滥的状况,减少遭难,苏美尔人发明了观测天象的太阴历。在这部历法中,苏美尔人利用月亮阴晴圆缺的规律,把一年定为354天,划分为12个月,一昼夜分为12时,并第一次使用了闰月。此外,当时的苏美尔人在数学上也很有建树,不仅掌握了分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方法,还知道如何解一元二次方程。当然还有两项最重要的发明不能不提及,一项是十进位法及十六进位法的发明,另一项就是苏美尔计算出了π的值近似3。

为了发展旅游业,1978年,伊拉克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一项修建巴比伦遗址的计划,在遗址上仿建了部分城墙和建筑,在城内修建了博物馆,陈列出土的巴比伦文物,其中,尤以一块高逾2米的黑色闪绿岩石碑的复制品最为珍贵,石碑的上半部是镌刻太阳神将权标授予汉谟拉比情景的精致浮雕,下半部则为用楔形文字记载的《汉谟拉比法典》全文。这部由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约公元前1792~前1750年)领导制定的世界第一部法典的石碑原件现保存在法国的卢浮宫博物馆。此外,伊拉克政府还在巴比伦遗址和巴格达市内仿古重建了宁马克神庙和空中花园,修葺一新古城的淡蓝色城墙高数丈,重现了这座古城昔日的风韵。

四大文明古国河流流域(大河流域文明诞生)(5)

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这个名称,最早是由英国人提出,来源于拉丁语“cuneiform”,是cuneus(楔子)和forma(形状)两个单词构成的复合词。这个名称表达了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字最本质的的外在特征,其实楔形文字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字一样,经历了从符号到文字的发展过程。苏美尔人几乎和古埃及人同时发明了文字。楔形文字是苏美尔人的一大发明。由苏美尔人将图画文字进行演变,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最终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才完成。苏美尔人用削尖的芦苇当做书写工具,把文字刻在泥胚上,然后把泥胚烘干,成为泥板。由于这种文字形状成尖劈形,所以被称为楔形文字。巴比伦人继承了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的文明成果,并且将其发扬光大,使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发展到了巅峰。人们喜欢用“巴比伦”三个字来概括古代两河流域文明,足以表明巴比伦文明所创造的辉煌业绩和对世人所具有的影响。这里有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为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亦称汉穆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

古巴比伦神话故事——《埃努玛·埃立什》

四大文明古国河流流域(大河流域文明诞生)(6)

玛尔都克

著名史诗《埃努玛·埃立什》(又称《咏世界创造》)主要汇集了苏美尔民族的创世思想,着重歌颂地神埃阿之子、主神玛尔都克的事迹。这首诗约一千行,成书于约公元前十五、十四世纪,后经学者从七块泥板中考据整理出来,故又称“七块创世泥板”,它是历史上最早关于创世神话的题材之一。

这个神话故事是巴比伦文学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它不仅表现了巴比伦人对创世、人类起源问题的关心,对自然的崇拜,也反映了两河流域国家政治的统一,宗教由多神教向一神教的转变,还表明巴比伦社会从母权制向父权制的过渡,原始社会向奴隶制转变的历史进程。在诗中,提亚玛特代表了阴性世界,她不满众神的强大,欲惩治诸神,代表阳性世界的埃阿神不畏先辈的威力,先斩后奏,夺取王位。埃阿之子玛尔都克继承父业,成为阳性世界的首领,他勇猛顽强,不屈不挠,经过殊死搏斗,终于战胜神母提亚玛特,体现了男性的刚强和伟大。这个故事与古希腊神话中地母盖亚和众神之主宙斯的故事有些相似,它表现了历史在不断向前迈进的过程,反映了巴比伦王国在两河流域不断统一强大的现实,以及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和王权神授的宗教观念。

巴比伦最初不过是幼发拉底河边的一个不知名的小城市。在阿卡德人的一块碑文中,列举了许多被征服的城市,其中就有巴比伦的名字。在公元前2200年左右,来自叙利亚草原的另一支闪族阿摩利人攻占这座小城,建立了国家。骁勇善战,争强尚武的阿摩利人以此为中心,南征北讨,四处征战,最终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巴比伦国,历史上称之为“古巴比伦王国”。阿摩利人也因此被称为巴比伦人。巴比伦人继承了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的文明成果,并发扬光大,把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发展到了顶峰。人们喜欢用“巴比伦”三个字来概括古代两河流域文明,足以表明巴比伦文明所创造的辉煌业绩和对世人所具有的魅力。

四大文明古国河流流域(大河流域文明诞生)(7)

古巴比伦神圣的国家

人类最古老的叙事诗《吉尔伽美什叙事诗》里所讲述的伟大的王吉尔伽美什,被认为是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治理着古代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古巴比伦王朝前身)苏美尔[Sumer]王朝的都市国家乌鲁克[Uruk]的实际存在的王。

四大文明古国河流流域(大河流域文明诞生)(8)

巴比伦第一王朝的第六代国王(公元前1792--1750年在位),自称“月神的后裔”,是古巴比伦最伟大的国王。为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被记录在一根石柱之上,这也是它能够流传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法典囊括了政治、宗教、经济等多个领域,以至于对于婚姻问题都涵盖其中,充分地表明了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所以说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体系比较完备的关于皇权天授的法典,是古巴比伦留给世界文明的重要文化遗产。也是人类文化进步的重要标志,预示着古代的人们又向前迈了一大步。

公元前1595年,赫梯国王穆尔西利斯一世攻占并扫荡了巴比伦城,马尔杜克神像也被掠走,但是赫梯军队由于国内的宫廷政变而迅速撤离,不久喀西特人(或译为加喜特人)占领了这里建立了喀西特巴比伦王国,史称“巴比伦第三王朝”。

幼发拉底河自北向南纵贯全城,古巴比伦城内的主要建筑埃萨吉纳大庙及所属的埃特梅兰基塔庙,高达91米,埃特梅兰基塔庙的座每边长91.4米,埃特梅兰基塔庙上有7层。据说,这就是《圣经》创世纪中耶和华变乱语言,致使人们未能造成通天的巴别塔。

古巴比伦城内古建筑精华之一的“女神门”,高12米、宽近20米,门墙镶嵌着形象生动的釉彩动物图案,还有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人与狮子搏斗的石刻雕像也引人注目。

四大文明古国河流流域(大河流域文明诞生)(9)

古巴比伦文字

约公元前3500年,这里出现了城镇、神庙、宫殿和文字,成为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乌尔城矗立在幼发拉底河东岸,周围砖墙环绕,墙外有宽阔的护城河,便于交通运输和加强防御能力,河边停泊着许多商船,它们把货物从一个居民点运到另一个居民点。

城内狭窄的街道互相交织。街道两旁是房屋、商店和公共设施,国王宽敞的宫殿也在这里,而在城市中央的土台上,建有供奉月亮神的神庙。

城市周围分布着一些村镇,大部分耕地属于神庙,农民必须把收获的一部分粮食献给神庙。

古巴比伦城垣雄伟、宫殿壮丽,它充分显示了古代两河流域的建筑水平。尼布甲尼撒二世对巴比伦城进行了大规模建设,使巴比伦城成为世上最繁华的城市,也是中东最重要的工商业城市。

巴比伦城以两道围墙围绕。外墙以外还有一道注满了水的壕沟及一道土堤。城内的主干道中央以白色及玫瑰色石板铺成,另外有八个城门,巴比伦城的北门就是著名的伊丝达尔门,表面用青色琉璃砖装饰,砖上有许多公牛和神话中的怪物等浮雕。巴比伦城被建设得宏伟壮丽,甚至在100多年后,被称为“历史之父”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来到巴比伦城时,仍称它为世界上最壮丽的城市。

空中花园

四大文明古国河流流域(大河流域文明诞生)(10)

苏美尔人

空中花园,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又称悬园。现已不存在。传说,在公元前600年左右,新巴比伦王国的尼布甲尼撒二世为了巩固与米底的联盟,娶了米底的公主,但是,公主天天想家,成天闷闷不乐。为了让公主不再想家,他下令在巴比伦王宫附近建造一座空中花园。空中花园呈正方形,每边长约120米,由层层平台叠架而成,高约20米,花园从远处看,就如悬浮在空中,像在空中的花园,故称“空中花园”。

一提到古巴比伦文明,令人津津乐道、浮想联翩的首先是“空中花园”。它与罗德斯岛巨像一样,考古学家至今仍未能找到它的确实位置。事实上,大半描绘空中花园的人都从未涉足巴比伦,只知东方有座奇妙的花园,波斯王称之为天堂,而在两相凑合下,形成遥远巴比伦的梦幻花园。实际上,在巴比伦文本记载中,它本身也是一个谜,其中甚至没有一篇提及空中花园。

巴比伦空中花园(Hanging Gardens of Babylon)当然不是吊于空中,这个名字纯粹是出自对希腊文"paradeisos"一词的意译。其实,paradeisos一字直译应译作「梯形高台」,所谓「空中花园」实际上就是建筑在「梯形高台」上的花园。希腊文paradeisos(空中花园)后来蜕变英文为paradise(天堂)。

四大文明古国河流流域(大河流域文明诞生)(11)

古巴比伦

四大文明古国河流流域(大河流域文明诞生)(12)

通天塔

空中花园(古希腊文:ο? [τ?? Σεμιρ?μιδο?] Κ?ποι Κρεμαστο? Βαβυλ?νιοι)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又称悬园。在前6世纪由新巴比伦王国的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nezzar)在巴比伦城为其患思乡病的王妃安美依迪丝(Amyitis)修建的。现已不存。

空中花园据说采用立体造园手法,将花园放在四层平台之上,由沥青及砖块建成,平台由25米高的柱子支撑,并且有灌溉系统,奴隶不停地推动连系著齿轮的把手。园中种植各种花草树木,远看犹如花园悬在半空中。 空中花园这名字纯粹是出自对希腊文paradeisos一字的意译,而不是吊于空中的花园。但就字面原意paradeisos直译应作“梯形高台”,所以推测“空中花园”实际上就是建筑在“梯形高台”上的花园。希腊文paradeisos(空中花园)后来蜕变为英文paradise(天堂)。

四大文明古国河流流域(大河流域文明诞生)(13)

古巴比伦建筑

垣古巴比伦城垣雄伟、宫殿壮丽,充分显示了古代两河流域的建筑水平。尼布甲尼撒二世对巴比伦城进行入大规模建设。巴比伦城以两道围墙围绕.外墙以外,还有一道注满了水的壕沟及一道土堤,城内的主干道中央以白色及玫瑰色石板铺成,另城有八个城门,直到100多年后,希腊历史学家,被称为“历史之父”的希罗多德来到巴比伦城时,仍称它为世界上最壮丽的城市。

幼发拉底河自北向南纵贯全城,城内的主要建筑埃萨吉纳大庙及所属的埃特梅兰基塔庙,高达91米,基座每边长91.4米,上有7层,每层都以不同色彩的釉砖砌成,塔顶有一座用釉砖建成、供奉玛克笃克神金像的神庙。据说这就是《圣经》中耶和华变乱人们的语言,致使人们未能造成通天的巴别塔。还有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的“空中花园”,引人注目的人与狮子搏斗的石刻雕像。

巴别塔,或称巴比伦塔、通天塔。在希伯来语中,“巴别”是“变乱”的意思,于是这座塔就称作“巴别塔”。此故事试图为世上出现不同语言和种族提供解释。如今,“巴别塔”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尤其在语言翻译领域,人们常用攀登“巴别塔”来形容某人向语言翻译领域中的困难发出挑战,不畏艰险,勇敢攀登学术领域高峰之意。

古巴比伦创造了辉煌的古巴比伦文化、缔造了强大的古巴比伦国、为后世留下了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成文法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