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的农村生活回忆文案(乡土散文34)

文/江浙一兵

图/来自网络

60年代的农村生活回忆文案(乡土散文34)(1)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烙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回忆,出生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们,对"鸡毛换糖"一定记忆犹新,在农村的乡间小路上,常常能见到挑货郎担的,手里摇晃着拨浪鼓,走村串户吆喝着"鸡毛换糖有吗?"小孩子听到货郎的吆喝声,一个个来了精神,立马从家中找来早已收藏好的鸡毛换糖吃。

60年代的农村生活回忆文案(乡土散文34)(2)

儿时吃糖对小孩子来说是最大的诱惑,大人们常讲"乖点,就给你买块糖吃。"只要有糖吃,小孩子在大人面前立马表现的非常积极,叫干家务抢着干,因为干好了、干完了可以得到大人一块糖的奖励。那时的糖果品种很有限,一般都是一分钱一块的紫黄色半透明硬糖,一块糖舍不得咬着吃,有小伙伴时常常你一口我一口地添,一般都会慢慢含化细细品尝,那是一种莫大的满足和快乐。

60年代的农村生活回忆文案(乡土散文34)(3)

儿时的鸡毛换糖换的是奶黄色的麦芽糖,根据鸡毛份量的多少由货郎用铁切刀敲一块,敲好的麦芽糖一般不会独食,兄弟姐妹见者都有份,属于自己的那份绕在筷子上,一口一口地添着吃,慢慢地品味享受。那时的货郎担除了麦芽糖外,还有香喷喷棒棒脆的小麻花,有的也卖些女孩子的皮筋、男孩子的汽球、火枪的炮子等,小小货郎担对小孩都是诱惑。

60年代的农村生活回忆文案(乡土散文34)(4)

那时不仅鸡毛可以换糖,而且鸭毛、鹅毛、废弃的牙膏皮、废旧塑料薄膜和废铜烂铁都可以换糖和其他小东西。每次家中杀鸡时,鸡肝皮晒干后也可以换东西。农村人认为废弃的牙膏皮等物品,在货郎那儿都是宝,是可以去卖钱有赚头的。

60年代的农村生活回忆文案(乡土散文34)(5)

记得儿时废旧塑料薄膜特别多,家中育秧苗、种瓜种豆等,都会使用大量的塑料薄膜,用过以后基本上就老化破损废弃了,小孩子们会马上收藏好,用来下次货郎上门时换糖吃。小孩子就是嘴馋,庄上有个小男孩趁大人不在家时,把家中烧饭的一只钢中锅子当废品换糖了,被大人知道后狠狠地教训了一顿。

60年代的农村生活回忆文案(乡土散文34)(6)

鸡毛换糖现在尽管不见了,早已尘封于人们的记忆中,但浙江义乌人从鸡毛换糖做起,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中国小商品城),成了国际小商品流通、研发、展示中心,也是中国最大的小商品出口基地,吸引了海内外的客商,提升了义乌在中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一个货郎担子走天下,用铁脚板走出了大市场,这种"鸡毛换糖"的吃苦和创新精神,以及变废为宝的节俭作风,值得当代的年轻人学习,只有不怕苦、敢创新,就一定能打拼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60年代的农村生活回忆文案(乡土散文34)(7)

完稿于2020年12月28日弁山脚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