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70年的变化(礼赞70年70年教育变革)

小学教育70年的变化(礼赞70年70年教育变革)(1)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中国小康网 综合媒体报道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70年风雨兼程,70年春华秋实。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教育面貌焕然一新,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微言教育特别开设“礼赞70年”栏目,带你重温70年教育发展变化。

70年教育改革发展波澜壮阔,总体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今天,跟随教育小微来看“礼赞70年·成就篇”《人民日报》报道《教育事业发展步履铿锵》

小学教育70年的变化(礼赞70年70年教育变革)(2)

小学教育70年的变化(礼赞70年70年教育变革)(3)

教育事业发展步履铿锵

70年教育改革发展波澜壮阔,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贡献,总体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

70年教育事业发展进步,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抬高底部、缩小差距、提升质量,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当越来越多的山里娃走出大山,走进心仪的高等学府;当越来越多的农村学校成为当地最美丽的风景;当越来越多的残疾孩子和健康孩子一道接受教育;当贫困家庭学生不再为学费、生活费而担忧……

一张张朝气蓬勃的笑脸、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睛背后,是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教育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为世界瞩目。

70年教育改革发展波澜壮阔,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贡献,总体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

70年的不懈奋斗特别是40多年的改革开放,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成为全世界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发展潜力最大、特色最为鲜明的教育。

抚今追昔,方知来路之多艰。

曾几何时,在很多地方,教育还是民生短板;曾几何时,多少孩子还因为家庭贫困失学;曾几何时,义务教育区域、城乡和校际之间还存在鲜明的“鸿沟”;曾几何时,走出大山考上大学,对很多孩子来说还只能是遥远的梦想……

今日中国,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最真切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看,城乡义务教育差距逐渐缩小。2012年,国务院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制度,截至2018年底,已有2717个县级单位通过评估认定,占比92.7%。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改善,许多农村学校成为当地最美丽的一道风景线。

看,困难学生平等接受教育权利得到保障。以政府为主导、学校和社会积极参与,覆盖从学前至研究生各个教育阶段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已经建立。2007年至2018年,全国累计资助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等各阶段学生(幼儿)9.7亿人次(不含义务教育阶段“两免”和营养膳食补助)。农村学生营养健康水平得到提升,截至目前,共有29个省份1631个县实施了营养改善计划,受益学生达3700多万人。

看,特殊教育实现更快更好发展。残疾学生受教育机会不断扩大。2018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2152所,比1953年的64所增长了32倍。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方式更加多样,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

看,贫困地区与农村地区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机会显著扩大。2012年以来陆续启动实施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考生的国家专项、地方专项和高校专项三个专项招生计划。三个专项招生计划规模从2012年的1万人增至2018年的10.38万人,累计达到47.84万人,初步形成了保障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

看,少数民族学生接受优质教育机会逐步扩大。保障少数民族学生享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绝大多数毕业生回到家乡成为各条战线的中坚力量。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70年教育事业发展进步,培养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人才之基。

教育是民生之本、强国之基。70年教育事业发展进步,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抬高底部、缩小差距、提升质量,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强调,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

展望未来,70年教育事业发展积淀的磅礴力量,必将持续激励我们锐意进取,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教育事业一定会续写华章、大有作为!

相关报道——70年中小学生教材变迁

今年秋季开始,中国部分省市高中开始使用新教材,义务教育也于前年开始使用新教材。全国统一使用“部编本”教材,标志着中国的教材再次进入“大一统”时代。

此前,苏教版、北师大版、湘教版、鄂教版等多套教材并存了十多年,“一本多纲”适应了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但随着中国教育发展进入新时代,逐渐要求一部统一教材的诞生。

小学教育70年的变化(礼赞70年70年教育变革)(4)

教材的变化背后是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中国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对高中课程和高考改革进行统筹谋划,做好衔接。实施好新高考,必须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必须编写和使用好高中新教材。

实际上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大多数时期,各地都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统一出版的教材。1951年秋,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仿照苏联教材编写的第一套全国通用中小学教科书出版。这是新中国使用的第一部教材。五年之后,人教版推出了第二套中小学教材,完全由新中国教育工作者自主新编,并且之后每隔六七年修订一次。

使用时间最长的教材当属“文革”结束后第一套全国通用的十年制中小学教科书。这套教材从1978年秋开始一直使用了15年,直到1993年版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正式向全国供应。

2001年开始的新世纪第一套教材,金庸的小说、周杰伦的歌都走进了课本,一时引起热议。此后,越来越多的当代热门人物进入教材,如余华的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90后”记者最近的一篇新闻通讯《“探界者”钟扬》。

每一个时代的课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也打下了时代的印记。《八角楼上》《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事在课本中闪光;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刘胡兰等一代代英雄人物通过课本走进少年儿童心中;陈景润、袁隆平、屠呦呦等著名科学家正成为一代代少年儿童的榜样。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参与了多版教材编写。他认为,教材的变化折射的是新中国教育变革。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不断进行教材改革,教材在越改越好。

正是从这些教材开始,新中国完成了从成立初期20%的小学净入学率到接近100%的转变,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实现了从新中国成立之初高校在校生仅有11.7万人到现在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3833万人的飞跃。

不管教材如何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爱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是十多版教材不变的初衷。《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自相矛盾》《刻舟求剑》等古老的中国故事伴随着一代代孩子成长;毛泽东诗文、鲁迅杂文小说,分散在不同学龄段的教材里,是培养下一代风骨的力量源泉;列宁、白求恩、爱迪生、达芬奇、爱因斯坦等外国人是中国学生课本里的常客。

顾明远认为,最新一版的教材更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才是关键。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尹后庆表示,接下来实施新教材的过程,就是以核心素养为主线的课程建设过程。而中国很大,从东部到中西部,从城市到农村,个体的学习情况不同,要逐步在课程选择与学生个性化学习中推进核心素养,需要师生共同努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