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连背有什么技巧吗(会背古诗古文不算什么)
#我的宝藏作者#
为什么要学习中国的古典文化,因为他太灿烂了!
深厚的底蕴,甚至能让几个简洁的对仗,都能蕴含着社会、自然、人生、典故等内容,真是包罗万象——他就是《笠翁对韵》。
《笠翁对韵》内容丰富,实用性强,不但是小朋友们的启蒙好书,对于大人来讲也是受益颇丰。
今天我们进行《笠翁对韵》第二讲,因为笔者水平有限,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闲话不多说,咱们正式开始:
河对汉,绿对红。雨伯对雷公。烟楼对雪洞,月殿对天宫。云叆叇,日曈朦。蜡屐对渔篷。过天星似箭,吐魄月如弓。驿旅客逢梅子雨,池亭人挹藕花风。茅店村前,皓月坠林鸡唱韵;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
先说“河对汉”。
在中国古代有四条重要的江河流域,保护着我们祖先的生产生活安全,分别是长江、淮河、黄河与汉江。其中汉江是长江的支流。
汉江虽然是一个支流,但是沿途有多座军事经济重镇,比如汉中、襄阳和武汉等。从陕西到湖北全长1577千米,谁控制了汉江,谁就能沿长江而下——当年南宋丢了襄阳,长江防线土崩瓦解,很快就被蒙元灭亡。
所谓:
汉江为带楚山维,多少兴亡此地知——《丙子登岘山》 宋·李曾伯
汉江的重要性不用多说了吧。
黄河是母亲河,汉江是护国江。
以“江”对“河”,甚是贴切
有人说:银河又称银汉,所以“河对汉”中的“河”是指银河,“汉”是也是指银河。您觉得这个解释怎么样?
再说“绿对红”。
红花配绿叶这句话,大家应该不陌生吧,叶子的颜色大多是绿色,然而花的颜色可是万紫千红。
为什么非得是“绿对红”,不是对“紫”、“蓝”、“白”?
除了本阙的“东”音的韵律之外,红和绿两种颜色对人的视网膜的刺激是不同的。
人的视网膜含有杆状和三种锥状感光细胞,杆状细胞对黄色的光特别敏感,三种锥状细胞则分别对红光、绿光及蓝光最敏感。由于这种视觉结构,人最容易分辨红色与绿色。虽然黄色与蓝色也容易分辨,但因为眼球对蓝光敏感的感光细胞较少,所以分辨颜色,还是以红、绿色为佳。
这也是为什么,咱们交通信号灯,用的就是红绿黄三种颜色。
“雨伯对雷公”。
雨伯就是掌管下雨的神灵,雷公就是掌管打雷的神灵。
为什么上一阙中还是“雨对风”,到了这一阙就变成了“雨对雷”了。我们知道《笠翁对韵》中是有韵脚的,这一篇的韵脚是“东”音,“风”的发音能押上韵脚。
而到了这一阙,是“雷公”而不是“风公”的原因,我个人认为,除了发音更加朗朗上口之外,还有一种既视感。
雨伯现身之后的大雨,定是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如果让我们挑一位神灵与雨伯配合,显示出大雨的狂暴,好像“雷公”要比“风公”给人的感觉更加强烈一些。
这也是我们在写作的时候要注意的一点:一定要挑选好,哪一个元素给人的感觉更加贴切。
继续“烟楼对雪洞”。
所谓:
烟楼半紫虚——《奉和幸韦嗣立山庄侍宴应制》唐·李峤
这句话的意思是,高耸入云的楼阁,在云霞的映衬中,呈现出一半的紫色,很是美丽。
烟楼就是高耸入云的楼。
这里的“雪洞”可不是被雪封住的山洞,不然根本没有对仗的意义。雪洞指华美洁净的居室。
以“雪洞”对“烟楼”。
让这座高楼既不是徒有其表,又不是豆腐渣工程,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既注重“面子”,又注重“里子”的高楼大厦。
接下来是“月殿对天宫”。
从上一句的人间建筑极品,一下子升级到了天上神仙的居住场所了。算得上是一个句意上的延续。
“月殿”就是广寒宫,当年嫦娥奔月后,居住的地方,猪八戒就是在那吃的亏。
“天宫”就是玉帝和众神仙居住的地方,有36天宫,72宝殿之说。
而广寒宫也在36天宫之内,这种从属关系,跟上一句“烟楼对雪洞”的“雪洞”从属于“烟楼”一样。同时在内容上也是一种递进。
而且在这里还有一层意思,广寒宫的孤独与天宫的热闹也能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古代,月殿还比作“登科做官”,您认为在这里,“月殿”是什么意思?
咱们继续“云叆叇,日曈朦”。
“叆叇”是云彩很厚的样子。
这里注意了,古人描述事物的时候一般都很含蓄。
厚厚的云层,带来了温度的降低,实际上是遮住了太阳。这也是为什么后面会用“日曈朦”来对仗。
“曈”是日出很明亮的样子;“朦”是日光不明。两个字连在一起就是太阳初升未升的时候。
所谓:
展转城乌啼紫天,曈曚千骑衙楼前——《冬夜吟》南唐·陈陶
云叆叇,是云彩把太阳给遮住了;日曈朦,是太阳要升起来,但是还没升出来。都是没有太阳。
两组词说的是分别是云彩和太阳两件事,而要表达的却是相近的意思。
这种对仗,真让人叫绝!
继续“蜡屐对渔篷”。
如果您只从字面意思来看的话,就是涂了蜡的木屐和渔船的篷子。这两个词语的字面意思几乎没有没有联系?
所以要透过表层继续深挖。
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雅量》中,记载了一个故事:
晋代的阮孚,特别喜欢木屐,曾经用蜡涂在木屐上,并感慨“人这一辈子能做几双木屐啊”!
后人用“蜡屐”指悠闲、无所作为的生活。
渔篷在这里指的是悠然自得的渔人。
所谓: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唐·张志和。
写的就是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蜡屐对渔篷,够惬意了吧。
再说“过天星似箭,吐魄月如弓”。
首先我们要知道这两句的断句在哪儿?这两句不是以前两字为断句,而是以前三字为断句。
也就是“过天星/似箭,吐魄月/如弓”。
这样解释就容易理解了吧。
前半句,过天星似箭就是流星划过天空,如同飞箭一般,很容易理解。
这里说一下“吐魄月”。
吐魄月指新月。
魄,指月初生或圆而始缺时不明亮的部分。古代神话中传说月里有只蟾蜍,月的圆缺是由它反复吞吐造成的。
弯弯的月亮像一把弯弓一样。
以“星”对“月”没问题。
《笠翁对韵》中却不拘泥于用实物做对仗,而是将星和月的比喻的“箭”和“弓”做对仗——“流星似箭”对“新月如弓”。
真是彼此相衬,相依相对。
这个对仗也是令人叫绝!
至于为什么说月亮里面住着蟾蜍,嫦娥不抱猫不抱狗,唯独抱着一只兔子,您知道原因吗?评论区咱们讨论一下呗。
继续“驿旅客逢梅子雨,池亭人挹(yì)藕花风”。
这两句很有意思。
驿旅客是在驿站中的旅客。
梅子雨:中国南部五月至七月所下的雨,因正值梅子成熟的时节,故称为梅雨也称霉雨,一旦下起来,那就连绵不绝。
驿站就是一个暂住的地方,但是在遇到了连绵不绝的阴雨季,想走也走不了。
若是身有要事,您说愁不愁?
可是发愁有什么用呢?
您看池塘中间的亭子里面有个人,正在悠然自得的舀着池水,沐浴着从荷花间吹来的带着淡淡荷香的微风。
“挹”是舀水的意思。
池塘中间的亭子,也是暂时停留的地方,他却在周边环境中找到美的事物。可不可以引申为:
身处困境,心中安宁?
这一阙的最后一句“茅店村前,皓月坠林鸡唱韵;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
上一句还是走不了的,这一句就开始出发了。
所谓: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
一般有“茅店”的地方,就会有人家,有人家就会有“鸡犬相闻”;而要赶路呢,自然是早早的起床。
驿站茅店、鸡犬相闻、早起赶路,几个元素凑在一起,不就是村前小驿站,月亮刚落去,雄鸡唱天下吗?
在路上,我们看到了什么呢?
“板桥”是以板为桥面做的桥。因为其沉重效果不比混凝土材料,一般跨度只在十几米以下。也就是说,这种桥本就很小,很窄。
这也就烘托出了孤独感。
也只有这种孤独感,你才会不被打扰地看坠月,听鸡韵。
这种孤独却有着自己的清幽。
前路漫漫,布满青霜,青霜之上只有我骑的马,留下的远行印。
清幽的环境衬托着孤独;孤独地前行是内心的平静。作者看到的是坠月,听到的是鸡韵,脚下的是青霜,留下的是马踪。
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遇到什么,古人都能从中找到内心安宁的地方,而文章内容上的递进,让人更愿意将目光放得长远,不被眼前的困难所苦恼。
人生的旅行可能是孤独的,但是伟大的思想,终是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源远流长,与你我共鸣。
第二讲到此结束,如果您也喜欢传统文化,不如点赞关注评论转发。
让我们一起,交流学习,共同进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