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大面积的胎记是怎么来的(宝宝这种胎记不当回事)
对于宝宝自带天生的“纹身”——胎记,大多数家长都会比较担心,怕它会越长越大,影响美观,甚至担心它会癌变。
其实,胎记的种类有很多,有些胎记不用管,比如蒙古斑之类(宝宝屁屁上的淤青),随着宝宝长大自然就会变淡甚至消失了。
可是,有一类胎记,我们却不得不pick出来单独说说,这就是血管瘤。它游走于两个极端,轻者可自然消退,重者可能会毁容,甚至危及生命!
一、血管瘤长什么样?
血管瘤是由于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所导致的。至于为什么会得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怎么就异常增殖了?目前发病机制还没有研究清楚,有很多种假说。不过您不必过多纠结于血管瘤是怎么来的(先天的成分大一些),只要学会识别它就好。
血管瘤可以长在身体的任何部位,比较常见的是发生在口腔、额面部,约占全身的40%~60%,主要发生在颜面、颈部皮肤、皮下组织、肌肉层和口腔黏膜。
尽管都叫血管瘤,它们的样子也有所不同,甚至看起来差别很大。我们的皮肤分为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根据血管瘤所处的皮肤部位不同,血管瘤通常被分为三类:浅表血管瘤、深部血管瘤和混合血管瘤。
浅表血管瘤:
浅表血管瘤位于真皮的浅层,也是宝宝身上最常见的血管瘤,发病率占全部血管瘤的一半以上。由于浅层有大量红色血管聚集,一般呈鲜红色丘疹性,所以它还有个很形象的名字,叫做草莓状血管瘤。
深部血管瘤:
深部血管瘤位于真皮层深部或皮下组织,看起来像皮下有青紫色的肿块,以前被称作海绵状血管瘤。这种血管瘤尤其需要引起家长的警惕,不仅会严重影响宝宝的容貌外观,如果存在于关节部位,大面积发展还可能引起关节畸形,影响活动。
混合血管瘤:
混合血管瘤就是浅层和深部的血管瘤都同时存在,所以看起来,既有皮下的肿块,又有浅表的鲜红血管斑。
二、 如何区别血管瘤和普通胎记?
有些浅表血管瘤看起来跟普通胎记长的很像,尤其是红色的胎记,家长不知道该如何鉴别。其实有个很简单的方法,那就是按压!
按压血管瘤会褪色,褪色后皮肤颜色跟周围皮肤颜色相似或变得苍白,放开后迅速复原,或者按压时面积缩小,放开后则恢复原状;而普通胎记按压后不褪色。
还有一点,大多数普通胎记长得会比较慢,而且出生就有。而血管瘤在宝宝刚出生的时候是没有的(个别先天性除外),在出生后1周左右出现,出生后6个月内快速生长,6个月后瘤体增长速度变慢,少数宝宝的瘤体可能长到9个月大或者一周岁。
三、哪种血管瘤很危险?
虽然血管瘤表面凸起,看起来像个瘤体,但大多数是良性的,家长不用过于紧张。大多数血管瘤会在2~3岁时开始减小,90%的宝宝一般在9岁前可完全或不完全自行消退。
作为家长,您需要做的主要工作是动态随诊!
怎么个动态法呢?
就是一旦发现宝宝出现血管瘤,先带宝宝到医院皮肤科,请医生评估血管瘤的情况,医生会根据瘤体位置、宝宝年龄及瘤体大小综合决定是否需要治疗。
如果经过评估后,医生认为您的宝宝暂时不需要治疗。那么在月龄6个月之内,每1个月来医院就诊一次,让医生及时了解瘤体变化情况,避免延误治疗时机;月龄到了6个月后,可2个月就诊一次;一岁以上的宝宝,3个月来看一次即可。
如果宝宝的血管瘤存在下面这些表现,就说明情况比较严重了,就需要尽快治疗了!
1. 血管瘤覆盖了大面积的皮肤。这个大面积具体有多大呢?在面颈部,血管瘤大小在0.5cm就需要引起重视;如果在身体部位,1cm以上的,也要及早到医院就诊。
2. 血管瘤发生的部位特殊。比如说在眼眶周围、喉咙、嘴唇、鼻部、泌尿道等区域,会影响视力发育、造成呼吸问题、听力及排泄功能障碍等。
3.越多越危险。宝宝身上的血管瘤一旦超过5块,就叫多发血管瘤,这时肝脏部位也可能出现,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做腹部B超,检查肝脾有没有血管瘤。
总体来说呢,影响美观的、影响功能的、危及生命的,这些都属于急需治疗的血管瘤。
血管瘤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有激光疗法、液氮冷冻、微创介入、口服普萘洛尔等,但都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四、正确看待宝宝血管瘤!
如果宝宝的血管瘤在出生后不久自行消失,那么家长也就能松一口气。但如果宝宝的血管瘤一直没有消失,有些家长就有些焦虑和紧张了。
相关研究表明,血管瘤宝宝的父母会对宝宝的外观更加关注,也容易使得父母认为是自己的过错,从而产生失落、沮丧、焦虑,甚至怨恨等情绪。长期的心理压力实际上直接导致了一部分血管瘤宝宝得到了“过度治疗”,甚至有些过度治疗造成的长期副作用比血管瘤本身要大得多。
因此,在发现宝宝患有血管瘤后,家长在和医生的沟通过程中,找到生命、功能和美容的平衡点是非常重要的。毕竟病因复杂,并不能将责任完全归咎于自身。父母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也是对血管瘤宝宝最好的慰藉和支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