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帅还是刘伯承指挥(林帅还是刘伯承指挥)

作者:相忘于江湖

《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曝光的中印边境事件,再次引发热议。

1962年中印边境反击战雷霆一击,几十年来被人们津津乐道,尤其是前后仅仅历时一个月的高效以及敌我损失超高的“性价比”,一直是军迷讨论的热门话题。

1962年11月19日,印度总理尼赫鲁接连给美国总统肯尼迪发了两封信。

林帅还是刘伯承指挥(林帅还是刘伯承指挥)(1)

由于对未知情况的莫名恐惧,导致印度高层一片惊惶,担心我军可能挥师直下,进而占领印度东部地区,尼赫鲁写信给美国,希望他们出动空军予以支援。

当然,印度的这一想法没有得到美国支持。最后东线、西线,都是印度惨败收场,我军取得完胜。对于这场战争,人们常常热议一些话题,比如:对印反击战,刘伯承、林彪、罗瑞卿,究竟是谁担任幕后总指挥?西藏军区的张国华以及54军军长丁盛,各自发挥了什么作用?战斗结束后,中国为什么不败而退,甚至撤到麦克马洪线之后?

综合一些公开的资料,我们对上述问题逐一加以解析。

林帅还是刘伯承指挥(林帅还是刘伯承指挥)(2)

(一)对印反击战,我军指挥员之谜

毛主席1949-1976的年谱第5卷(2013年版,第165页)有这样一段资料:10月17日下午13点30分,毛主席召集刘、周、朱、邓、彭、陈、贺、聂、罗等开会,讨论对印度军队的进攻进行自卫反击问题,从7月份的“现在还要克制,不能急于打”的方案,迅速转为“亮剑”西南的决定。

晚11时,下达了《歼灭入侵印军的作战命令》。

需要注意的是,被很多军迷认为幕后指挥对印反击的林帅或刘帅,没有出席这次战前战略会议。考虑到10月21日战斗即将打响,而刘帅作为战略小组组长,林帅为国防部长,都没有出席战前的这一重要会议,意味着两位名帅都不是这次战役的最高指挥官。

林帅还是刘伯承指挥(林帅还是刘伯承指挥)(3)

1、林帅当时在哪里?

林帅担任国防部长,当时在外地养病,人不在北京,军史作家舒云写过这样一段文字:

10月23日半夜1点多,总理办公室送来国防部发言人声明,内容是发布文告,印度发动大规模进攻,破坏麦克马洪线,为防止印军卷土重来,我们没有必要受线的约束。

这个稿子先是让罗瑞卿审核。3点30分,周总理与罗瑞卿通话。5点30分,毛主席找罗瑞卿开会,决定策略,发表声明,提出谈判解决,给印度总理尼赫鲁写信。6点多,罗瑞卿召集杨成武、王尚荣在南池子驻地开会布置,9点30分请军常委来,向他们传达毛主席的决定。因为林彪当时不在北京,来的人是贺龙和聂荣臻。

遗憾的是,由于没有权威的资料,我们缺乏林帅1962年10月的更多细节。

2、总长罗瑞卿

当时中国军制效仿苏联,所以总参在国防部的领导之下,罗瑞卿在1959年9月至1965年12月担任总长。由于军委里元帅不少,所以罗瑞卿的总长更多只是召集人。

1962年10月对印度反击战,罗瑞卿是重要的高层指挥员之一。

林帅还是刘伯承指挥(林帅还是刘伯承指挥)(4)

3、战略小组组长刘伯承

刘伯承元帅1959年1月19日携家眷由南京迁到北京,9月任军委战略小组组长,副组长是老搭档徐向前元帅,成员还有粟裕大将,这个小组可谓藏龙卧虎。

1962年6月,刘帅针对沿海的战备工作提出了重要建议。当时,沿海的形势一度比中印边境还严峻,发生了第三次重大危机。

1962年秋,由于印度方面的挑衅,西南形势变得紧张。印度方面越过麦克马洪线,在我境内设立50多个据点。9月20日,制造择绕桥哨所等流血事件。

10月8日,罗瑞卿召开会议,研究东线作战问题。10月10日,再次研究东线作战问题。10月12日,当印度扬言要清除我军,毛主席下定决心,决定由刘伯承挂帅,指挥西藏和新疆边防部队自卫反击,总长罗瑞卿和军委副主席贺龙、聂荣臻负责协助。

其实早在战前,刘伯承、徐向前、粟裕的战略小组,已经有了破敌之策。刘伯承年谱记载:10月20日至11月21日,参与指导边防部队进行中印边界自卫还击作战,分析印军防御配置“铜头、锡尾、背紧、腹松”特点,提出了正面攻击和翼侧迂回相结合的作战指导意见,并对部队的开进、运动、协同动作以及后勤保障等作了一系列的指示。

林帅还是刘伯承指挥(林帅还是刘伯承指挥)(5)

选择刘伯承作为主帅,有这么几个原因:

算无遗策,素有“当代孙武”之誉;曾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谙熟西南;东线主力部队张国华18军,是其老部下;时任军委战略小组组长,责无旁贷。

事实证明,毛主席选帅独具慧眼,而“独眼军神”出手不凡,一招制敌。这一招就是“打头、切尾、击背、剖腹”。西山口之战、瓦弄地区反击战、里米金之战、都登地区作战、班公洛地区反击战,我军仅用时一个月,就完美结束了战斗。

至于为什么刘帅没有出席一些战前会议,有的说到了昆明指挥西藏战斗,有的说刘帅身体欠佳,一些会议主席特许不参与。这给从戎半个世纪的刘帅,增添了传奇色彩。

(二)西藏军区张国华和54军丁盛,分别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

1、前线指挥员张国华

边境危机发生时,18军部队真正进到拉萨及其以南地区的兵力,只有两个团,大部分兵力在18军后方司令部的指挥下修公路、建机场,保障前面的部队。

但无数战例表明,我军的战时机动能力是有目共睹的。

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当时还在内地养病,被毛主席紧急召见,刘帅当面交待任务。10月12日,尼赫鲁公开宣称清除我军,印度防长梅农公然叫嚣:“我们将打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支枪,一定要把中国人赶出去。”

林帅还是刘伯承指挥(林帅还是刘伯承指挥)(6)

1962年10月17日,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在前线指挥所布置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

这一天,张国华刚刚返回拉萨,传达北京指示,藏字419部队分别从林芝、巴河桥、拉萨、曲水等地开拔,向克节朗前线集结。10月14日,张国华到了山南,组建军区前指,张国华任司令员,邓少东、陈明义、赵文进任副司令员,吕义山任副政委。

藏字419部队以相当于师的规模投入作战。

10月17日,印军在东线和西线同时向我军发起进攻,同一天,北京下达《歼灭入侵印军的作战命令》。18日,印度宣称,他们取得了“拿破仑式独一无二的胜利”。

可是,“菩萨将军”张国华中将和广大官兵,彻底粉碎了他们的牛皮。

2、54军军长丁盛

瓦弄方向的反击作战,由54军军长丁盛负责。

54军第130师于10月21日从四川出发,原拟参加达旺方向作战,后因印军向瓦弄方向增兵,北京决定将该师投入瓦弄作战,并与昌都军分区联合组建丁盛指挥所,简称“丁指”,指挥瓦弄方向作战。

林帅还是刘伯承指挥(林帅还是刘伯承指挥)(7)

对印自卫反击战,54军军长丁盛(左一)与副军长韦统泰(左三)在航堆南山勘察地形

(三)战斗结束后,我军为什么主动撤军,而且撤到了麦克马洪线之后?

11月21日,中方发表声明,宣布我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全线停火,主动后撤。西藏、新疆边防部队于22日零时全线主动停火。12月1日开始后撤。

至1963年3月1日,我军全部撤至1959年11月7日实际控制线20公里以内地区,将缴获的大批武器、车辆和军用物资全部交还给印度,并于1963年5月26日前释放了印军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以下3900余名被俘人员。

这一后撤行为,引发了几十年的争议,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有之。

应该说,撤军除了出于国际战略的考虑,还有高寒环境下后勤补给的困难。还有一种传说流传很广:刘伯承元帅曾经建议,如果一定撤军,是否少撤一点?

林帅还是刘伯承指挥(林帅还是刘伯承指挥)(8)

我军押解克节朗战役被俘的印军

阴法唐老人曾经回忆:

第一,中方一向主张和平谈判解决边境冲突,反对使用武力。中印边界冲突正是尼赫鲁关闭谈判大门引起的,我军自卫反击就是要告诉印度当局此路不通。

第二,我们的主要战略方向不在西南,与印度陷于持久消耗战,会分散和削弱主要战略方向的力量,给美、苏可乘之机,坐收渔利。

毛主席战前说:“这一仗至少要保持边境20年的和平。”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今58年过去了,幕后指挥员“刘帅”会是谁,一线“张国华”“丁盛”又会是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