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丰富内涵(抑扬顿挫龙飞舞)

汉字之美:抑扬顿挫龙飞舞

汉字之美

汉字的丰富内涵(抑扬顿挫龙飞舞)(1)

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义美以感心。(鲁迅)

汉字的丰富内涵(抑扬顿挫龙飞舞)(2)

汉语之美,美在形体,亦美在风骨。汉语有多美,观之形式多变,可豪放、可含蓄;读之朗朗上口,意韵无穷。没学习汉语,那就不会知道“红尘”是怎样的纷纷攘攘难舍断,“断肠”又是怎样的相思,“江南”又是怎样的烟雨朦胧,“明月”又是怎样一种乡愁,“天涯”究竟有多遥远。有时候,我们似乎忘了中文有多美丽优雅,有多震撼人心!

整齐的同旁诗、同旁联:刚练完写不齐的字,再来看看强迫症牛人对整齐的极致追求。

宋代大诗人黄庭坚写了首同旁诗《戏题》,一句诗中的每个字都用相同的偏旁或者部首组成,整首诗整齐而美:

逍遥近边道,憩息慰惫懑。晴晖时晦明,谑语谐谠论。

草莱荒蒙茏,室屋壅尘坌。僮仆侍逼侧,泾渭清浊混。

除了同旁诗整齐划一,同旁对联不仅整齐,意思还对仗工整,内涵丰富,又点题。

远近通达道,进退返逍遥。湛江港清波滚滚。渤海湾浊浪滔滔。

一排永远写不工整的汉字:

厂下广卞廿士十一卉半与本二上旦上

二本与半卉一十士廿卞广下厂下广卞

廿士十一卉半与本二上旦上二本与半

卉一十士廿卞广下厂下广卞廿士十一卉

半与本二上旦上二本与半卉一十士

廿卞广下厂下广卞廿士十一卉一十

士二上旦上二本与半卉一十士廿卞广

不信的自己写写?

全文一个读音。

没有最牛,只有更神,经常读的绕口令,在全篇文章只有一个读音的文言文面前,那纯属是班门弄斧了:

季姬寂,集鸡,鸡即棘鸡。棘鸡饥叽,季姬及箕稷济鸡。鸡既济,跻姬笈,季姬忌,急咭鸡,鸡急,继圾几,季姬急,即籍箕击鸡,箕疾击几伎,伎即齑。鸡叽集几基,季姬急极屐击鸡,鸡既殛,季姬激,即记《季姬击鸡记》。

白话译文:

季姬感到寂寞,罗集了一些鸡来养,是那种出自荆棘丛中的野鸡。野鸡饿了叫叽叽,季姬就拿竹箕中的小米喂它们。鸡吃饱了,跳到季姬的书箱上,季姬怕脏,忙叱赶鸡,鸡吓急了,就接着跳到几桌上,季姬更着急了,就借竹箕为赶鸡的工具,投击野鸡,竹箕的投速很快,却打中了几桌上的陶伎俑,那陶伎俑掉到地下,竟粉碎了。季姬争眼一瞧,鸡躲在几桌下乱叫,季姬一怒之下,脱下木屐鞋来打鸡,把鸡打死了。想着养鸡的经过,季姬激动起来,就写了这篇《季姬击鸡记》。

重音不同,意思也差的很多。

不知你们有没有发现,一句话,读的重音不同,那意思可能会差了春夏秋冬一整年。

冬天冷的时候,能穿多少就穿多少;

夏天热的时候,能穿多少就穿多少。

现在冬天这么冷,不知道你有没有穿秋裤呢?

看着是两个字,实际是一个字。

汉字里,有一堆很有趣的字,它们看上去似乎是两个单独的字,但其实是一个字。

孬——nào,很不好,那就是孬;

嫑——biào,一个字的拒绝,还是不要;

烎——yín,把火打开,那就是光明;

槑——méi,两个呆,真是很傻很天真呀;

囧——jiǒng,你以为这只是表情图,其实真的是字;

兲——tiān天,王八一只……

氼——nì,人掉水下了,估计会溺水吧;

嘦——jiào,真的是只要;

圐圙——kūluè,四面八方都围起来的草场,据说是地名;

嘂——jiào,四张口大叫,音量有点高……

是不是有点懵了?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汉语中,一个“我”衍生出的称呼。

在汉语中,身份不同,对“我”的表达完全不一样。

皇上用朕、孤,

皇后用本宫、臣妾,

皇太后用哀家;

官员用卑职,

百姓用鄙人、草民;

老人用老夫,

青年用小生;

和尚用贫僧,

道士用贫道,

尼姑用贫尼,

神仙用本神,本仙君。

豪放的说洒家,

婉约的说不才;

男的还可用爷,

女的也可用老娘;

男女都能用本宝宝,

女的还能说本仙女。

同样的"死",不同的"死法": 有的富有口语色彩,

其中有的含有褒义,带有惋惜之情: 例如:老了、走了、光荣了、去见马克思了;

有的含有贬义,带有憎恶之情, 例如:断气、挺腿、完蛋、翘辫子、见阎王。

有的富有书面语色彩,也有褒贬义分,

含褒义的:逝世、去世、谢世、长逝、永别、殉职、殉国、牺牲等;

含贬义的:毙命、丧命、暴卒等。

有的语词只能用在皇帝诸侯身上如:薨、崩、驾崩、宾天等;

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 古代称王候死叫薨,唐以后二品以上官职死亦以此称之;

古代称大夫死曰卒;

古代称士死为不禄;

古代称未成年人死为殇;

殒,古代泛指死亡;

缢,古代称吊死或绞杀;

殪,古代称被射死;

殂,古代泛指死亡;

死,古代平民之死亡;

有的只能用在僧人身上,如:涅盘、坐化、圆寂;

用在道士身上如:升天,得道,驾鹤,成仙了等。

可见,近义词十分丰富,要使表情达意十分贴切恰当,不得不精心选用。

一个字,可以说清大部分事情。

汉语中,还有神奇的一字多用,简单的一个“弄”字,可以做所有的事情:

这个锅有点脏,你赶紧弄干净;

头发分叉了,下午去理发店弄下;

电脑蓝屏了,弄了好久也没弄好;

今天在家大扫除,弄一身灰;

心情有点不好,别惹我,不然弄你……

相信大家都懂这个意思,是不是?

当然,与这个字一样万能的,还有个“刷”字。

没事浏览下知乎是“刷知乎”。

班里的学霸做题是“刷题”。

重复考六级是“刷分”。

遇到特好看的电影,看好几遍就是“几刷”。

运气爆棚就全靠“刷人品”。

淘宝商家最喜欢“刷信誉”。

那么,你最喜欢刷啥呢?不是“刷存在感”吧?!

不同的悟性,不同的人生。

If you do not leave me,I will by your side untill the life end.

英语四级的学生翻译:你要不离开我,要不我就和你同归于尽!

英语六级的学生翻译: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

英语八级的学生翻译: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夫子不我欺也(戳心)!

以前,年轻男女没有自由恋爱的机会,所以电视剧中经常会上演这样的桥段:当一个男子上一姑娘家提亲的时候,在父母问及意见时,

姑娘如果满意,就会一脸娇羞的说:“终身大事,全凭父母做主。”

如果不满意,就会娇嗔的的说:“其实,女儿还想孝敬父母两年。”

类似的故事会发生在救命恩人和小女子之间。比如姑娘遇到了流氓,正手足无措之际,一位大侠从天而降。

长得好看的恩人,姑娘便说:“小女子无以为报,唯有以身相许。”

不够潇洒帅气的恩人,姑娘又会说:“小女子无以为报,唯有来世当牛做马以报答恩人。”

学汉语,断句比你想的重要多了,不好好断句,就会……

在民间流传多年的“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不同的断句,不同的意思,来感受下。

一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二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三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四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五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有时候,学会断句还能救命。

有这么个故事,说的是慈禧太后让一位书法家给她题扇,写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但是,这书法家一紧张漏写了一个“间”字,慈禧看后,勃然大怒,来了句“你戏弄哀家,拉出去砍了。”

关键时刻,被吓着的书法家急中生智,赶紧说自己原本只是写了首小令,还高声朗诵出来。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慈禧听了,明知他是诡辩,却也无理由砍人家头,只好作罢。

一诗两用的回文诗。

牛人的同旁诗,遇上大神的回文诗,估计也只能甘拜下风了。

宋代的李禺写了首回文诗《两相思》,正读是思妻,倒读就变成了思夫,就问你服不服?

《思妻诗》

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

途路阳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儿。

《思夫诗》

儿忆父兮妻忆夫,寂寥长守夜灯孤。迟回寄雁无音讯,久别离人阳路途。

诗韵和成难下笔,酒杯一酌怕空壶。知心几见曾往来,水隔山遥望眼枯。

一首诗读出两个意思,已经让人膜拜了。可是,清朝时朱杏孙写的《虞美人》,可正读、倒读,调整句子后还能成为一首新的七律诗:

正着读:

孤楼倚梦寒灯隔,细雨梧窗逼。冷风珠露扑钗虫,络索玉环圆鬓凤玲珑。

肤凝薄粉残妆悄,影对疏栏小。院空芜绿引香浓,冉冉近黄昏月映帘红。

倒着读:

红帘映月昏黄近,冉冉浓香引。绿芜空院小栏疏,对影悄妆残粉薄凝肤。

珑玲凤鬓圆环玉,索络虫钗扑。露珠风冷逼窗梧,雨细隔灯寒梦倚楼孤。

调整句子后,成了七律:

孤楼倚梦寒灯隔,细雨梧窗逼冷风。珠露扑钗虫络索,玉环圆鬓凤玲珑。

肤凝薄粉残妆悄,影对疏栏小院空。芜绿引香浓冉冉,近黄昏月映帘红。

再倒着读:

红帘映月昏黄近,冉冉浓香引绿芜。空院小栏疏对影,悄妆残粉薄凝肤。

珑玲凤鬓圆环玉,索络虫钗扑露珠。风冷逼窗梧雨细,隔灯寒梦倚楼孤。

每一个中文字,都蕴藏着不寻常的美。

汉语之美,是夜空中那一片冰月,清淡而艳丽。不知道这世界上是否还有第二种语言能像汉语这样,产生出如此极具美感的文字来。汉语之美,你被震撼了吗?

汉字的丰富内涵(抑扬顿挫龙飞舞)(3)

1.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赏析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忻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1分]

奇文共欣赏:

这篇文章是作者应礼部试而写。文章以忠厚立论,援引古仁者施行刑赏以忠厚为本的范例,阐发了儒家的仁政思想。全文文辞简练而平易晓畅,结构严谨,说理透彻。主考官欧阳修认为此文脱尽五代宋初以来的浮靡艰涩之风,十分赏识,曾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 策论是国家向知识分子寻求关于某某问题之对策的一种形式。这篇文章虽然是考卷,却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写,也没有推测考官的喜好,思考的问题很是深刻。试题出自《尚书·大禹漠》:“罪疑惟轻,功疑惟重。”孔安国传注文:“刑疑附轻,赏疑从重,忠厚之至。”苏轼误记为“赏疑从与,罚疑从去”,于是紧紧抓住这一题目,主要阐明古代的贤君赏善惩恶,都是本着忠厚宽大的原则,主张“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应试之文,佳作极少,但这篇文章却是佼佼者,有其鲜明特色。 由于文章的题目出自《尚书》,所以先以咏叹先王爱民之深,忧民之切开头,紧扣主旨。接着从赏善与罚不善两方面说明,总归于“忠厚”二字。周道衰落之后,穆王还是把要善于用刑的方法,告诉吕侯。所谓“祥刑”,是说要善于且谨慎地使用刑罚从事。王先谦《孔传参正》认为“祥”当为“详”。按《汉书・明帝纪》:“详刑慎罚,明察单辞。”又《刘恺传》:“非先王详刑之道也。”引《尚书》郑玄注云:“详,审察之也。”“详刑”实际上就是要“慎刑”,所以说孔子对此还是给予了肯定。衰世尚且如此,何况盛世。这是退一步说,从而更加夯实了主旨的深厚基础。 但是,完全掌握赏罚之道,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其中轻重也难以掂量准确。所以文章从经文中括出了一个“疑”字。解决疑难问题的原则就是“罪疑惟轻,功疑惟重”。所谓“广恩”“慎刑”,都体现了“忠厚”之义。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作者引用了唐尧不从皋陶执法杀人的意见,而同意四岳任用鲧的例子,体现先王刑赏之道,一本忠厚。通过叙事中的剖析,文章又引用《书经》的警句加以论断,复以咏叹出之,不仅使主旨更加突出,而且与开头遥相呼应,使人有浑然一体的感觉。 行文至此,主旨似乎已经完全阐明了,但是,作者并没有就此结束,反而蓄足气势,横生波澜,展示了他不可羁縻的才思。关于可赏可不赏,可罚可不罚的提示,这自然是上承“疑”字而来,但它并不是前者的重复。“疑”是有问题,而此则认识上已经基本明确,其概念和前者又不完全相同。而在这个范围内的过赏过罚问题,苏轼认为“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通过这一层挖掘,既深化了主旨,又体现了作者认识事物剖细入微的能力。而其断语“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则又表现了极大的概括力,显得斩钉截铁,十分精悍有力。 赏和罚的范畴剖析明白之后,接着进一步又探讨赏和罚(刑)的方式。作者认为,古代赏赐有功者不一定用爵禄,处罚有罪者不一定用刀锯;加之“善不胜赏”,“恶不胜刑”,范时和方式实际上都被扩大了。如此发挥,真是处处贯通,无往而不可。但是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仍然再括出“疑”字,使文眼在笔阵墨浪中豁然透气,又复归结到“忠厚之至也”这个主旨上来。余波振荡,最后又引用《诗经》《春秋》之义,十分鲜明地捧出了题目。题目亦即结论,在结构上显得非常紧密而完整。 其实此文立论不过是儒家的施仁政,行王道,推崇尧舜周孔,属于当时的滥调。但是作者在扣紧题目布局谋篇,引用圣经贤传与论据紧密结合等方面的技巧是很高的。文笔酣畅,说理透辟,概括力非常的强,结构紧密且完整。作者用这些手段成功的引起了考官的注意并受到主考官欧阳修的高度赞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