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历史真实故事(历史上的王莽骂名滚滚)

似乎,大家都认为东汉是西汉的自然延续,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王莽历史真实故事?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王莽历史真实故事(历史上的王莽骂名滚滚)

王莽历史真实故事

似乎,大家都认为东汉是西汉的自然延续。

而事实上,东汉却是一个完完全全建立在烽烟燎原、黄钟毁弃的时代废墟之上,是迥乎西汉的全新王朝。

当是时也,王莽乱政,豺狼当道,海内鼎沸,群雄并起。中原大地,忽如一夜春风来,林林总总地出现了几十支、乃至上百支大小不一的割据势力。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刘秀白手起家,披坚执锐,百战沙场,血战十五年,以布衣取天下,诚为不易,无怪乎明末大思想家王夫之叹道:“光武之得天下,较高帝而尤难矣。”

然而,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但是一个开国之君,同样是一个治国之君。

首先,光武帝总结了秦朝灭亡、西汉“七国之乱”等血淋淋的历史教训,大力集中中央机构的管理权,如,扩大了西汉成帝时所设立的尚书四曹改设立六曹,尚书台也从秦代主管殿中传令的卑小官职逐渐演变成为“出纳王命、敷奏万机”朝廷中央办事机构,还加强了州部刺史制度、缩减三公权力等等。

其次,他参考了王莽改制的内容,为解放劳动生产力,多次颁布释放奴婢的诏令,并针对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通过行政手段实施“度田”,鼓励农桑。

因为贯彻“以柔治国”的理念,东汉因此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惠民政策最多的时代。

他推行的一系列“与民生息”政策,帝国迅速崛起,焕发出勃勃生机。

他坚持不懈的“度田”运动,迎来了中兴盛世。

政治、经济、军事、建设、科技、文化、医学、宗教各方面之成就毫不逊色先出于其前之西汉、晚出其后的盛唐,而其学术思想之开放,科技发展之迅速,社会风气之淳朴,却又过之而无不及,堪称我国的又一个黄金时期。

在其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中,涌现出许许多多让后世无数英雄倾慕折腰不已的人类精英,其中,以名将论,有出豪言,抒壮怀,“以马革裹尸还”的伏波将军马援;以思想家论,有写《论衡》的王充;以科学家论,有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的“科圣”张衡;以发明家论,有发明中国古四大发明之一——纸张的“纸圣”蔡伦;以水利专家论,有仅花一年时间就治理好黄河百年水患的王景;以外交家论,有投笔从戎,纵横西域,联结了五十多个国家的班超;以生物学家论,有著作了《异物志》的杨孚;以学术家论,有著作了《说文解字》的“字圣”许慎;以文学家论,有创作了《汉书》的班固;以医学家论,有写下了《伤寒杂病论》张仲景;以音乐家论,有弹奏《胡笳十八拍》的蔡文姬;以改革家论,有进行选官制度改革的左雄……

可以说,东汉一朝不但政治相对稳定,封建经济持续发展,其文化事业最为兴盛。

因为统治阶层的重视引导,东汉的文风,、雅乐、颂乐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音乐管理体系,积极发挥文学艺术的社会教化功用,并在文化交流中扩大了汉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对后世文化政策的选择和制定产生有深远影响。

如果有人问,东汉一朝与其他王朝相较,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我个人觉得,是在该文化氛围下培植出来的社会风气。

有人说,东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社会风气最为淳朴的时代。

应该说,这是个比较靠谱的说法。

南宋太学生陈东因听说抗金英雄李纲被黜,为忠义所激,曾上书呼吁宋高宗任贤斥奸,结果被宋高宗处死。

《四朝闻见录》赞其:“自知顷即受戮,略无惨戚战栗之意,盖东汉人物也。”

以“东汉人物”来比喻和称赞一个人,这就说明了所谓“东汉人物”在中国文人士大夫心目中的份量。

司马光称:“自三代(指夏、商、周三代)既亡,风化之美,未有若东汉之盛者也。”

东汉一朝,流传千古,令后世称道不已的善举、义举比比皆是,不绝于史。

故事的主角,有帝王将相,有普通官吏,有平头百姓,有名门高士,有山野闲人,他们或大义,或忠孝,或至诚,或博爱……演绎出一幕幕清新隽永、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如江革奉母、廉范事主、汉明帝尊师、梁鸿与孟光举案齐眉、严子陵拒官垂钓、赵熹千里送孤女、袁安困雪、杨震暮夜却金、郭林宗传学、申屠蟠仗义执言、范滂投狱、李膺请死、孔融一门争死、杨乔拒亲等等。

时间已经迈过了近两千年,现在,每当我在纸上写下与东汉有关的文字,似乎总能看到窦宪和班固他们,站在巍巍的燕然山上,高声唱颂着属于他们的《燕然山铭》,歌声穿越时空,不绝如缕,绵远而悠长——铄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亘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载兮振万世!

第一章:谁是真命天子

一 西汉史上的奇葩

他,是西汉史上的一朵奇葩,出身豪门,地位尊贵。家族中有九人封侯,五人担任大司马,数十人为将军列侯,可谓烈火烹油、鲜花着锦。

他的叔伯兄弟一个个过着声色犬马、侈豪靡烂、醉生梦死的生活。

而他却是一个另类,独守清净,生活简朴。

他谦恭俭朴,对外礼贤下士,倾身接物,对内尊崇诸位叔伯,奉养寡母、寡嫂,抚育亡兄遗子,至仁至孝。

他勤奋好学,年未弱冠,已博学多才,更兼有非凡的智力、过人的辩才。十七岁的花季雨季,辞别母嫂,跋山涉水,赶赴沛郡,拜倒在儒学泰斗陈参门下,苦研儒学。

他,就是那个时代里的道德楷模,他,风靡了万千少女,刺激了军界政界,改良了社会风气,提高了年轻人内涵,他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王莽!

他以他的才气、学识、品行和人格魅力征服了身边的所有人——包括手掌国家权柄的大伯父王凤。

王凤时任西汉大司马,权倾朝野,非常稀罕这个侄子,郑重其事地把他推荐给了自己的妹妹王政君及妹妹的儿子刘骜。

刘骜,即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风流天子汉成帝。

刘骜建始十一年(公元前22年),刘骜任王莽为黄门郎,不久,又擢为射声校尉

黄门郎,又称黄门侍郎,即在宫门之内工作的郎官,由于宫禁的大门为黄色,故名。秩六百石,掌侍从皇帝,传达诏命,相当于皇帝的秘书,是份很有前途的职业。

射声校尉,汉代八校尉之一,所谓射声,指射箭时不用眼观,但凭闻声辨风即能射中,即善射之意。秩比二千石,领兵七百人,守候在皇帝身边,随时听从皇帝诏令,是皇帝亲信的象征,地位尊贵。

王莽步入了仕途,行为却愈加恭谨。

他将所得资财毫不吝惜地分给门客刘志和平民,甚至卖掉马车接济穷人,自己过着清贫的生活。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朝野对他好评如潮,他的名声甚至超越了他所有大权在握的叔伯。

刘骜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在朝中许多知名人士的荐举之下,王莽又晋升为新都侯、骑都尉及光禄大夫、侍中。

新都侯原是王莽已故父亲的爵位,现在算了袭爵。而骑都尉则秩比二千石,掌管皇帝的近卫武装羽林骑,比之前的射声校尉又高出了许多。光禄大夫原称中大夫,大夫为皇帝近臣,除中大夫外,还有太中大夫、谏大夫,并无固定职务,依皇帝诏命行事,其中光禄大夫最显要,秩比二千石。 西汉后期的九卿等高官多由光禄大夫升迁上来。侍中之职始自秦朝,是列侯以下至郎中的加官,没有定员,为丞相之史,以其往来东厢奏事,故谓之侍中。汉代沿置,因侍从皇帝左右,掌管皇帝的车、轿、衣服、器物等,身居君侧,常备顾问应对,逐渐变为亲信贵重之职。

面对高官厚禄,王莽没有迷失自我,一如既往的谦逊,兢兢业业工作,经常出现在地头田间,和百姓促膝谈心,体恤民情,做老百姓的贴心人。

刘骜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对王莽来说,是划时代的一年。这一年,他的叔父王根年老辞职,正值盛年(三十八岁)的他顺理成章地接任大司马职,该职是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亦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后又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因此,王莽成了王氏家族的领军人物,西汉王朝就此开始进入了他的轨道。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汉武帝(刘彻)废太尉设大司马,光武帝(刘秀)又废大司马为太尉,故大司马即太尉,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东汉时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王莽克己不倦,招聘贤良,准备在政坛上大展拳脚,扶危救困,兼济天下,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刘骜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汉成帝刘骜却不合时宜地挂了。

最难消受美人恩——四十四岁的刘骜实在消受不起赵飞燕、赵合德两姐妹的美人之恩,精尽人亡,一命呜呼。

刘骜驾崩,没有儿子,继位的是他的侄子刘欣,史称汉哀帝。

这位皇帝的荒唐比起刘骜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对后宫佳丽兴味索然,却偏爱须眉男儿董贤,和董贤同辇而坐,同车而乘,同榻而眠。

单单这样,还是不够的,刘欣还下令在自己的陵旁为董贤准备了一个墓穴,要的是能与心爱的董郎生同床,死同穴。

据说有一天,刘欣和董郎相拥而眠,刘欣醒而董郎尚在酣睡中,刘欣要起,董郎却枕着他的衣袖。

怎么办?

看着面目如画的小郎君熟睡在自己的身畔,刘欣怜香惜玉之感顿生。

孤王万不可惊扰董郎的好梦。

刘欣命人拿来剪刀,断袖而起,这就是成语——“断袖之癖”的由来。

大花痴刘欣还曾在一次宴会中对着董贤眉传情、目含笑,乘着酒兴,对着众臣,莺声燕语地说:“我打算继承尧禅让舜的优良传统,把帝位传给董郎,大家觉得如何?”

此言一出,吓坏了所有人。

大家纷纷劝他不要有这样的想法,说天下是高皇帝刘邦打来的天下,你不能把它就这么轻轻松松地送给别人。

刘欣大为扫兴,拂袖而去。

瞧,就是这样一个昏庸无为的主,您还指望在他的手下能干出什么样的成绩?

事实上,刘欣上台不到一年,王莽辞职不干了。

朝廷不得志,不如归山林。

王莽竹杖芒鞋轻胜马,归去。

他带着妻儿老小,挥一挥衣袖,回封地新都(今河南新野东)隐居去了,比陶渊明还陶渊明。

隐居期间,王莽大门不出,二门不入,安分谨慎,修心养性,安闲度日。

时光象流水一样,从容不迫,波澜不惊,一日复一日,转眼就是三年。

然而,一块石子突然击破了平静的水面,激起了一阵不小的涟漪。

王莽的次子王获,不知怎么的,把府上的一个奴婢给弄死了。

这个事本来就不算个事。

按照当时的法律,奴隶等同于牛马,奴隶的主人是可以随便处置奴隶的。

然而王莽却不这么认为,他说奴隶也是人,杀人者必须偿命!

王获只得认罪自杀。消息传出,举世哗然。

大家都对王莽赞扬有加,称他是正义的化身。

本来嘛,人们就反对朝廷将这样一个栋梁大材闲置不用,三年来,为王莽鸣冤叫屈、大唱赞歌的人层出不穷。

现在,要求他复出的呼声更是此起彼伏,越来越响。

刘欣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正月初一,正午时分,日食。

看着挂在天空中的艳阳一点点残缺,大地一点点变暗,刘欣吓傻了。

当天地漆黑一团,刘欣惊恐万分地询问朝臣,为什么会这样呢?尊崇“天人感应”的儒臣回答道,这是上天对您的不满,您不应该让王莽这样的大贤人闲置在野。

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刘欣只好征召王莽回京城侍奉王政君王太后,但没有恢复其官职。

不过没有关系,刘欣本人因纵情声色,生殖系统透支,身子被彻底掏空,刘欣元寿二年庚申(公元前1年)六月戊午日(8月15日),驾崩了,时年二十五岁。

和汉成帝刘骜一样,刘欣也没留下子嗣。

太后王政君收回了传国玉玺,下诏朝中公卿推举大司马人选。

这时的朝廷已经被董贤之流搞得乌烟瘴气、不成样子。

应群臣举荐,王莽再度出任大司马之职,录尚书事,兼管军事令及禁军。

王莽上任,迅速稳定了乱局,拥立刘欣的堂弟,时年九岁的中山王刘衎登基,史称汉平帝。

刘衎乳臭未干,人事不更,一切的政务都由王莽代理。

这回,谁也浇灭不了王莽那一腔安邦定国的豪情和壮志了。

站在权力巅峰上的王莽睥睨天下,仰天长啸。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他首先建立了一个高度统一的集权班子,培植直接听命于自己的马仔,其中,援引大司徒孔光为盟友,增加班子的战斗力,再以堂弟王舜、王邑为腹心,为自己出谋划策;以甄丰、甄邯为亲信,负责弹劾、审判等司法工作;以平晏、刘歆为党羽,平晏掌管机密的军政大事,属于国防部高层;刘歆专门撰写文告、掌控舆论,负责宣传工作。

刘衎元始元年(公元1年)春,云南边境边上的少数民族向朝廷进献了一只白毛野雉,大家一致认为这是天降祥瑞,纷纷向王太后提出,王莽“定策安宗庙”的功绩堪比霍光,应该享受与霍光相等的待遇。

王莽断然拒绝,他上书宣称,自己是与孔光、王舜、甄丰、甄邯等人共同定策的,奖励的话,就先奖励他们,至于自己,以后再考虑。

瞧瞧,真是大圣人啊!

整个帝国沸腾了。朝野所有人员无不肃然起敬,对王莽佩服得不行。

有人上书说,其实王莽的功德已远超霍光,只有辅佐周成王的周公可以与之相比,而周公获得了公爵的封号,朝廷也应该按照周公的标准,授予王莽安汉公的称号,增加其封邑,才能上应天意,下顺民情。这封奏章一出,拥戴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人们强烈要求朝廷授予王莽“安汉公”的称号,封给他二万八千户食邑俸禄。

民意难违,王莽勉为其难地接受了“安汉公”的称号,但坚决不受二万八千户食邑俸禄。

“安汉公”为了不空负“安汉”之名,很快就出台了一系列“安汉”政策:一、大加封赏诸侯王和功臣后裔;二、封赏在职官员;三、增加宗庙的礼乐,使百姓和鳏寡孤独都感受到政府的关怀;四、对平民士人推行恩惠政策,共创美好生活。

不久,又建言太后王政君带头过俭朴的生活,自己贡献钱百万、田三十顷,建设基金会,同时号召百官行动起来,积极投身慈善事业。

刘衎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国大旱,并发蝗灾,受灾最严重的是青州,境内的百姓四处流亡。

王莽忧心如焚,急得直掉眼泪,每天只吃素食,不用酒肉,祈求上天保佑百姓能度过难关。

行动上,他积极布置各郡县全力赈灾,动员二百三十名官民献出土地住宅救济灾民。

此外,出台了相关政策,对灾区减免租税,大力抚恤灾民。

他还将皇家设在安定郡的呼池苑撤销,改为安民县,用以安置灾民。在长安城中也专门为灾民建了一千套住宅。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民尽欢颜!

在他的努力下,西汉帝国终于化险为夷,平安度过了这次天灾。

而他也因此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国家哪个地方发生了些什么灾难,他都要戒斋吃素。

于是,又有大臣上表赞颂他的功德,说他就是当代大圣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