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徐庶怎么死的(三国人物历史上的徐庶)

徐庶,字元直,在三国中可说是一位充满谜团的神秘人物。

三国徐庶怎么死的(三国人物历史上的徐庶)(1)

首先,徐庶的真名并不是徐庶,据《魏略》记载:“庶先名福,本单家子,少好任侠击剑。”

徐庶原名「徐福」,是个寒门子弟,但小说家罗大大误解了“单家子弟”一词,所以在《三国演义》里,徐庶的本名莫名其妙变成了「单福」(为了方便,下文依然称为徐庶)。

江湖在走,假名要有,徐庶过去是个喜好击剑、行侠仗义的浪荡少年,曾经因为替朋友报仇而被官府逮住,官吏问他姓名、动机,徐庶闭口不答,于是他被带往市区行刑,在这个危急时刻,他的兄弟同伙跳了出来,上演了「劫法场」的戏码,惊险逃过一劫。

三国徐庶怎么死的(三国人物历史上的徐庶)(2)

不过,经历此事后,徐庶忽然有所感悟,挥剑不能改变什么,读书才有机会改变社会,他放下刀剑,从此开始认真向学。

徐庶的求学之路并不顺利,起初,其他同学听闻他混过帮派,没有人愿意和他当朋友,很可能还遭到了排挤和霸凌,但徐庶没有任何怨怼,他每天第一个走进教室打扫,每堂课用心听讲,对于经学也渐渐读出了心得。

看到这里,不难看出徐庶与刘备的相似之处,两人都当过流氓,也都是浪子回头,想做一番大事业,日后两人相遇一见如故、言语投机,似乎也不让人意外。

且说徐庶读书时期,他以谦恭的态度待人,终于交到了第一个肯和他说话的好朋友石韬;后来中原动乱,许多颖川的读书人南下避祸,徐庶和石韬便来到荆州,一同进入了「水镜书院」。

在水镜书院中,最有名的当然是天才学生诸葛亮,从《魏略》的片段中看来,孔明年轻时有明显的中二病症状,自负而特立独行,徐庶等人读书「务于精熟」,在考前拼命背书备考,孔明却「观其大略」,随便翻翻书就能得到好成绩,有时清晨还会听见诸葛亮一个人「抱膝长啸」,不知道他在鬼叫些什么。

三国徐庶怎么死的(三国人物历史上的徐庶)(3)

诸葛亮曾对徐庶、石韬、孟建说道:“同学们!你们日后大概都可以做到郡守、刺史吧!”

三人反问他的志向,诸葛亮却笑而不答。

说真的,想要与这个时期的孔明当朋友并不容易,当时他自比为管仲、乐毅,但在其他人眼中他比较像神经病,只有徐庶等人相信诸葛亮的才能。

水镜先生司马徽与庞德公住得近,当时司马徽、庞统、诸葛亮常常跑到长辈庞德公家聚餐聊天,徐庶也是常客,可见其关系深厚,在司马徽、庞德公两位老师心中,徐庶就算比不上卧龙,但肯定是一位值得骄傲的学生吧。

在水镜书院的日子,大概也是徐庶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刻,每天和伙伴们一起耕读、一同高谈阔论,何等快活;只是美好的时光终究会过去,当荆州牧刘表过世,曹操挥军南下,一场大战即将爆发,这群年轻人也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

孟建说道:“我、我有点想家了……”

毕业典礼上,孟建说他想回归北方,此言也触动了其他人。

诸葛亮笑道:“中原士大夫那么多,若有心建立功业,大可在其他地方遨游,何必非得回家乡呢?”

填志愿、找工作,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孟建选择在曹魏当官,后来富贵显达,也算是人生胜利组;当时许多荆州士人北上依附曹操,徐庶则有不同的打算,他前往新野见刘备。

故事说到这里,许多观众都会认为徐庶原本是刘备集团的人,后来遭到曹操欺骗、威胁,为了母亲才转投曹营,但真的是这样吗?

《三国志‧诸葛亮传》曰: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其实,三国故事说徐庶先在刘备阵营当军师、其后在曹营“终身不设一谋”,这两件事都是有问题的。

首先,刘备不曾上表加封徐庶任何官职,在《三国志》中,关于徐庶的记载只有寥寥几笔,实在不像刘备生命中第一位军师,反而像是只负责上门来推荐诸葛亮的,刘备解完任务、得到孔明以后,就没有徐庶的戏份了。

《三国演义》描写徐庶识破曹仁的「八门金锁阵」,大胜曹军,一则是为了戏剧效果,一则是铺陈军师的重要性,为诸葛亮接下来出场做准备,但这些只是小说情节,不可尽信。

当然,从以上故事看来,徐庶本来就是一位文武全才的人物,而生平事迹不详,更增添了传奇色彩;他主动拜访刘备是事实,刘备也非常看重他,不过徐庶是否曾在战场上出谋献策,只能交给观众们自由想像了。

依小岩猜想,徐庶确实曾在刘备身边当过“咨询顾问”,但还没有明确的臣属关系,诸葛亮一开始也是如此,出师表中曾说“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孔明替刘备分析天下局势时,同时亦是在观察未来的老板,而他为刘备的言谈和对应感动,最后终于下定决心、追随刘备。

那么,为何徐庶没有照这个流程加入刘备阵营呢?既然他对刘备有好感,却将诸葛亮推荐给刘备,自己转身离开,这又是何苦?

《三国演义》说曹操抓了徐庶的母亲,并用伪造的书信骗得徐庶北上,徐母见到徐庶又羞又气,将儿子痛骂一顿,随后上吊自尽。

这段故事前半段与《三国志》记载相符,让许多观众信以为真,但后半段纯属虚构。仔细推想,当时诸葛亮尚未成名,何况是徐庶,曹操怎么会知道他有本事呢?

假如使用欺骗的手段,徐庶又怎会甘愿待在曹魏呢?更别说徐庶最后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若不发一言、不献一策可以坐上这位子,那未免太匪夷所思了。

《三国志‧诸葛亮传》曰:先主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

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

遂诣曹公。

对照《三国志》原文,残酷的真相就浮出水面了──曹军确实掳获了徐庶的母亲,但没有威胁欺骗之事,别忘了,刘备这趟亡命之旅,连自己的老婆、孩子都丢了(幸好有赵云开启无双模式救人),在曹军眼中,大概只认得刘备的家眷,其他婆婆妈妈是谁的妈妈,恐怕没有人在意,徐庶虽有心跟随刘备,但亲眼看到刘备军团差点灭团,又失去了自幼相依为命的母亲,他怎么能不动摇呢?

徐庶指着心口对刘备说道:“我本凭着这颗心,选择了将军,有意和将军共图王霸之业,然而现在与母亲分离,心神已乱,我在将军身边也帮不上什么忙,请让我就此拜别吧。”

三国徐庶怎么死的(三国人物历史上的徐庶)(4)

徐庶这番话,有两种不同的解释方式。

如果你以怀疑的角度看待,「已失老母」可能只是徐庶离去的原因之一,严格说起来,徐庶通过了面试、但尚未正式为刘备工作,现在发现这公司充满危机,前途一片黑暗,不如趁早抽身,像孟建、石韬那样在曹魏做官,或许才是明智的选择,甚至可以质疑他早就有向北投奔曹操之心。

这种说法让徐庶帅气的形象破灭,但实际情形若真是如此,倒也没有什么好苛责的,反而像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那样死心塌地跟随到处打败仗的刘备才是不正常的吧。

另一种解读,徐庶这番言语并不只是官方文章,他是真心想要和刘备、诸葛亮建立不朽功业,无奈上天捉弄,在最后关头,他还是屈服于现释,选择回故乡与老母相聚,另求发展,忍痛与刘备告别。

小岩更倾向相信后者,当初身在颖川、或在荆州,徐庶并没有主动求仕,对他来说,曹操老板显然不是第一顺位,徐庶渴望的是一位能够真正相知相惜的明主,然后,刘备出现了──至于和刘备相遇,到底是幸或不幸,那就很难说了。

徐庶后来在曹魏为官,并没有留下什么辉煌的事迹,在史册之中,徐庶的名字再次被提起,只剩下最后一处。

《魏略》曰:逮大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庶后数年病卒,有碑在彭城,今犹存焉。

多年以后,诸葛亮用兵陇右,听到了故友消息,石韬官至郡守、典农校尉,徐庶则做过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孔明摇头叹道:“以他们两人的才干,也没有得到大用,魏国真是人才济济啊!”

御史中丞为御史台的长官,俸禄千石,并不是什么小官,而是监督、弹核百官的重要职位,司马懿也做过御史中丞,若说徐庶没有受到重用,似乎有点说不过去,但为什么诸葛亮有此感叹呢?

因为,徐庶或许会有更好的发展、或许会有一个更让他发挥所长的机会。

三国徐庶怎么死的(三国人物历史上的徐庶)(5)

三国徐庶怎么死的(三国人物历史上的徐庶)(6)

我想,这就是这个故事最令人感到哀伤的一点──徐庶与我们何其相像,曾经满腔热血、想要改变世界,然而,在现实的压力之下,回首才发现,自己已经被这个世界改变。

现在的生活难道不好吗?不,无论是官位、富贵,其实都是应该满足的了。

但是,为什么,在夜深人静时,仿佛仍然可以听见玄德大人那句熟悉话语。

「你有梦想吗?」

如果当时坚持理想、如果当时抓住了机会,现在的我又会是如何呢?

或许,每个人心底都曾经有过这样的念头。

三国徐庶怎么死的(三国人物历史上的徐庶)(7)

三国徐庶怎么死的(三国人物历史上的徐庶)(8)

现在的很多游戏中都将徐庶刻画成一位历经沧桑、眼神忧郁的角色,虽然在真实历史中,徐庶未必是如此心境,但若要说徐庶为什么哀伤,好像也是可以理解的。

当你的昔日同学不是卧龙、就是凤雏,再回头看看自己,还真是挺哀伤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