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真实历史之关羽(三国群雄的修罗场)

文:芥末老生(作者原创授权)

三国时代龙争虎斗英雄辈出,曹操、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周瑜的故事脍炙人口,尤其关云长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失荆州走麦城更是家喻户晓。

但是这些流传的故事大都来自《三国演义》,是基于历史的文学创作,已经不再是历史的本来面目。

如果我们抛开演义的杜撰部分只观察史书的记载,那究竟是不是因为关羽的孤傲骄横、刚愎自用、大意粗疏等等一系列的性格缺陷,才导致他失了荆州兵败身死、让隆中对的千秋大计毁于一旦呢?历史究竟又是怎么一步一步演变到走麦城这个结局的呢?

历史事件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体的、有连续性的;动态的地缘矛盾,会导致不同集团之间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也随之产生或缓慢或急剧的变化;一个政治人物的行为也从来不只是他个人的意志体现,而是有着他所在集团的深刻烙印。

那么这就要聚焦在几个关键人物:孙权、关羽、糜芳身上,同时要搞清楚几个关键问题:荆州到底是谁的地盘;关羽进攻襄阳、樊城的战略意图是什么;孙权为什么要背刺关羽;以及如果没有糜芳、士仁的叛变投敌,江东军队能不能占领江陵城。

我以曹操兵败赤壁退回北方这个时间点作为逻辑解释的起点,来梳理关羽失荆州这个事件的发展脉络和逻辑演变,并做简单分析以及总结。

01.荆州的划分与归属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曹操兵败赤壁之后 ,周瑜占领了南郡(治所在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的大部分地区,刘备也趁机获得了荆州的“江南四郡”------长沙郡、武陵郡、零陵郡、桂阳郡。

三国真实历史之关羽(三国群雄的修罗场)(1)

刘备占据荆州江南四郡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在鲁肃的强烈建议和坚持之下,孙权同意由实力日渐强大的刘备接防南郡,独自承担起为两家在荆襄方向抵御曹操的任务。

三国真实历史之关羽(三国群雄的修罗场)(2)

刘备占据荆州五郡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三月,益州牧刘璋听说曹操将要出兵汉中攻打张鲁之后极为恐惧,担心自己会成为下一个被消灭的目标,于是就在张松的建议下邀请刘备入川去攻打张鲁,想要抢在曹操之前去占领汉中协防益州。

早已觊觎益州多年的刘备,并没有去攻打张鲁反而在受邀入川一年之后,突然发难开始攻打刘璋,经过了近三年的战争,于建安十九年(公元214)下半年取得胜利占领了益州全境,初步实现了跨有荆益的战略构想。

三国真实历史之关羽(三国群雄的修罗场)(3)

刘备初步实现跨有荆益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初,孙权在曹操出兵进攻张鲁的时候,向刘备索要长沙、零陵、桂阳这三个郡的永久归属权,被拒绝之后就突然派兵偷袭,直接抢占了三郡。

刘备亲自带重兵回援,准备夺回失地。但由于不久后曹操极其意外又幸运地占领了汉中,迫使刘备为了回防益州,不得不向孙权做出了妥协。

孙刘双方最终同意以湘水作为边界,确定各自在荆州的势力范围,刘备放弃长沙郡、桂阳郡,最终拥有南郡、武陵郡、零陵郡的主权;孙权放弃南郡,最终拥有江夏郡、长沙郡、桂阳郡的主权。此后,双方不再存在领土主权纷争。

三国真实历史之关羽(三国群雄的修罗场)(4)

湘水划界

02 关羽为什么进攻襄阳

很多人都认为,关羽进攻襄阳、樊城是一次没有得到授权的擅自行动,是一次不符合隆中对所确定的北伐条件的冒险性进攻,然后还对发动进攻的原因进行了各种离奇的揣测。

其实,这些人就根本没有搞懂,关羽到底为什么会去进攻襄阳和樊城。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刘备击退曹操占据了汉中,随即就命令孟达、刘封攻占了房陵郡、上庸郡、西城郡,同时又派遣关羽北上进攻襄阳、樊城,这是刘备集团制定的一个完整的进攻计划 。

这个计划的目的,估计大致有三:形成一个以汉中、东三郡和襄阳为一体、依托秦岭和汉水建立起来的完整前沿防御带,拱卫益州和荆州三郡;调动曹操尽快离开关中去襄阳樊城前线,从而减轻汉中的防御压力;开辟将来对曹军发动战略总攻的通道。而关羽北上,就是这整个计划中极为关键的一环。

三国真实历史之关羽(三国群雄的修罗场)(5)

刘备集团形成了完整的战略防御圈

按照这个进攻计划,当关羽控制了襄阳(包括樊城)之后,依托汉水不但形成了对北方曹军完整的防御圈,还对已经无险可守的南阳盆地地区形成了随时可以发动进攻的战略态势,进而还可以威胁到许都的安全,这样一来就对曹军产生极为巨大的的压力,迫使曹军必须要调集重兵来填补这个门户洞开的防线。

曹军已经在合肥、居巢前线驻扎了二十六军大约十多万人,还在关中地区留有大量驻军防御刘备,兵力已经捉襟见肘,如果此时在樊城、宛城一带再驻扎重兵进行防御,不但兵力会严重不足、而且后勤补给的压力也将会空前巨大。

而且将来一旦刘备由汉中出兵进攻陇右、关中地区,曹军将再无可用之兵去增援,面临的结局就是陇右丢失、关中再无宁日。而一旦曹军迫不得已由樊城或合肥前线抽调兵力去支援关中,必然又会被当面的关羽和江东军队趁机攻击和骚扰。

如果此后孙刘两家在这三个战场形成轮动进攻的态势,那么面对这种顾此失彼、疲于应付的局面,曹魏集团是肯定难以长时间维持的。而曹魏集团内部如果再因为难以忍受在几千里漫长的后勤线上做补给的繁重压力,而频繁出现叛乱和动荡的话,那么隆中对里提到的待“天下有变”即可发动战略总攻的机会就基本成熟了。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 219)关羽北上,先把曹仁和吕常分别围困在了樊城、襄阳,又俘虏了于禁的三万多主力部队,威震华夏,后来虽然被徐晃击退没能攻占樊城,但是依然掌握着汉水的制水权,即便是曹军主力从各地倾巢来援也不可能再渡江南下,“舟船犹据沔水,襄阳隔绝”,占领早已经被围困了很久的襄阳只是早晚的事。

那么到了这个阶段,关羽控制了重要的战略据点,占领了汉江以南大片地域,俘虏了数万敌军,极大地震慑了曹操集团,取得这个结果,不但不是失败,而且是超额完成了任务,获得了空前的巨大胜利。

03 孙权为什么要两次偷袭荆州

当年,孙策依靠自己的淮泗班底用武力击败了刘繇、王朗、严白虎等势力之后,在其他江东豪族的支持下建立了自己的统治,但是为了要巩固政权,就必须付出足够的代价去取得这些江南豪族的长期拥护。

于是,在给予和照顾这些豪族利益的同时,还承认了他们的领兵权,作为豪族代表的将领们所率领的士兵都是他们的私人部曲,将领对所统率的士兵可以世袭统领,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这样就形成了孙氏的江东集团特有的世袭领兵制。因此,显而易见的就是,以这些将领为代表的江东本土豪族,他们的实力地位很大程度上是靠着自己豢养的这些私人武装来保证的。

当时,孙氏的江东集团拥有的地域虽然已经包括扬州七郡和部分江夏郡,这片地区的面积极为广大,但开发程度却非常有限,实控区也基本只是局限在郡治所、县治所及其附近地区,“深险之地,犹未尽从”。

将领的部曲如果在战斗中如果损失过大,靠着有限的人口存量,就很难有机会补充兵员,部曲没了,家族的地位也自然就会一落千丈。虽然到了孙权执政的时候,开始连年征伐山越,使其“强者为兵,羸者补户”,由此获得了一些兵员和劳动力, 但是如何分配,就不是将领们能掌控的了。

同时,虽然可以世袭领兵,但是当将领死去的时候,如果没有成年的子侄兄弟可以继承他的部曲,那么他的部曲就会被整编入其他将军的麾下,比如,“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潘璋)“甘宁卒,又并其军

如此一来,不但将领所在的家族会从此没落,被编入其他将领麾下的部曲也极有可能就会被当做“炮灰”来对待。所以在战况不利的时候,就甚至会出现部曲裹挟着自家的将官逃跑的情况。

那么这就会产生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面对强敌的时候,将士们就都会有比较严重的畏战心理。这也就是导致江东军队~~尤其是本土将领所率领的部队~~战斗力偏弱的最重要的制度原因。

然而,以周瑜、鲁肃为代表的淮泗将领却一直志在逐鹿中原,他们设想的是,“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竞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得蜀而并张鲁……好与马超结援……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这就与奉行本位主义、以保存实力为优先考略的江东本土豪族的利益和追求大不相同。

当曹操统一北方南下进攻荆州和江东的时候, 鲁肃力主联刘抗曹,借助刘备长于作战的能力,共同来抵抗曹军,双方就此成立统一战线结为盟友。

此后,鲁肃又进一步加强了双方的合作,推动和主导了由刘备接防南郡,让他独自承担为两家在荆襄方向防御曹操的任务 。

这样既可以用刘备汉室宗亲身份的影响力,来对冲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政治正确;又可以分担孙权集团所承受的的军事压力。 孙权就可以腾出精力优先解决自己的内部问题,巩固江北,征伐山越,控制交州,经营后方,扩大战略纵深,获得更多的资源,在整合好内部力量以后,就可以实行北伐中原的计划。当曹操知道这个消息后,震惊得连手里的笔都掉到了地上。

然而,鲁肃的这个战略部署,虽然是最为符合当时孙权集团利益的,但是却依然遭到了江东大多数高级官员的反对,他们既不愿意把到手的地盘交给别人,同时还认为刘备必然不会甘居人下,很多人甚至希望通过软禁刘备来达到变相控制荆州的目的。

孙刘两家在此后的几年里虽有分歧,可合作抗曹依然是主流。但是, 当刘备拒绝了与孙权一同出兵攻打刘璋抢夺益州的邀请、可自己又去独占了益州之后,两家的分歧和矛盾开始趋于表面化。

以吕蒙为代表的不少中级军官,对刘备集团已经抱有近乎完全不信任的态度,甚至把镇守荆州的关羽作为假想敌,做出了各种有针对性的作战预案,在孙刘接壤地区,两家军队的各种小摩擦也经常出现。

这些矛盾,在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初,曹操出兵进攻张鲁,要占领汉中、威胁益州安全的时候,终于开始爆发。

早已经对刘备近年来实力急剧扩张产生了强烈嫉恨和不安的孙权,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马上就派诸葛瑾去向刘备索要长沙、零陵、桂阳三郡。这很明显就是一个乘人之危的举动,无非是想趁着曹操大兵压境,刘备无力分心的时机来强行占便宜。

三国真实历史之关羽(三国群雄的修罗场)(6)

孙权抢夺荆州三郡

孙权如果拿到三郡,能极大地增加了地盘、人口和粮赋不说,更会使得扬州西部的豫章郡、庐陵郡有了屏障、扩大了战略纵深,同时还能进一步加强对处在羁縻状态的交州的控制。

这么多诱人的好处摆在眼前,孙权不顾刘备的婉言拒绝,置盟友之间的信义于不顾,派出了两万大军偷袭,直接抢占了三郡。 最终,在刘备的妥协之下,双方以湘水作为新的边界,孙权从刘备手里得到了长沙郡、桂阳郡,出兵的目的基本达成。

两家的盟友关系虽然因此而急剧降温,不过联合抗曹的合作关系并未因此而改变。

孙权在荆州的领土要求得到了满足之后,于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率领绝对优势的兵力北征合肥,意图趁曹操主力远在西北的时候,在徐州、淮泗方向取得战略突破。然而江东军队在与强敌进行陆战时,保存实力、退缩畏战的战五渣本质,在此次战役中再次暴露无遗,在合肥城下遭受到了无比羞辱惨痛的失败。

从此以后,孙权集团对以张辽为代表的曹军已然畏惧如虎,彻底丧失了继续北上的信心,甚至在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在曹军大举南下进攻濡须的时候,竟然向曹操请降修好了。然而,虽然孙权集团难以北上,但曹军也因为缺乏水军而无法渡过长江天险南下进攻,于是双方就开始处于了战略僵持的状态。

然而如此一来,既然北上拓土逐鹿中原的大业已然缥缈无望,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也暂时无忧,那么当初在湘水划界时把战略价值极为重要的南郡交换给刘备的举措,也就显得极为得不偿失了。

同时,孙权集团因为位居关羽镇守的南郡下游而产生的不安全感也就日益突出, 那么消除这个上游的严重安全隐患,也就取代了北伐,上升成为了必须要尽快完成的首要任务。如果能够占领关羽镇守的荆州三郡,即便将来把南郡在江北的领土全部丢失,也可以凭借长江天险阻隔曹军南下。

如此,江南地区便尽入觳中,不但安全隐患全部得以消除,出兵出力的各大豪族也可以跟着一起瓜分三郡的利益,吃个钵满盆满,对于他们而言,这可比北伐中原,不停损兵折将而且还没有任何收益,要强的太多太多了。

此时周瑜、鲁肃已经相继去世,江东本土豪族势力逐渐成为了孙权集团的主导力量。在吕蒙的建议之下,西取关羽,“全据长江”,自主防卫,扩充领地,获得人口和粮赋的增量,最终就取代北上徐州成为了孙权的发展战略。

所以,看明白了这个脉络和逻辑,就会知道那种把孙权第二次偷袭荆州三郡的原因,都完全归罪于关羽拒绝孙权替子求婚和擅取湘关米 ,是多么的无知和浅陋。

孙权替子求婚,其实也是谋求荆州的一个手段。按照当时“为人臣者无外交”的政治生态和伦理来看,孙权为他的儿子,直接向关羽的女儿求亲,是一个非常失礼甚至是用心极其险恶的举动,充满了拉拢、离间甚至是策反的味道。

从孙权的角度来说,如果关羽应允了这门亲事,那当然最好,长江上游的安全问题也就可以暂时松一口气,将来假以时日把关羽拉入自己的阵营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如果关羽不答应这门亲事也无所谓,只要对此事稍加炒作,让刘备对关羽产生猜忌,哪怕出现些许裂痕,得益的当然就是孙权。

所以,关羽不管对提亲这事儿怎么反应,婉拒也好,或者主动向刘备汇报、征求意见也罢,只要不是当时立刻毫不犹豫破口大骂地怼回去,都会使得远在千里之外的刘备产生种种疑虑,从而使得孙权有机可乘。

也正是因为立刻就看透了孙权这点儿龌龊的小心思,关羽才当众“骂辱其使,不许婚”,这不但不是平白无故粗暴无礼地羞辱盟友,反而显示出了他出众的政治智慧。

至于把关羽擅取湘关米紧急补充军粮,就做为孙权集团可以去偷袭的正当理由,就更是离谱,粮被抢了可以让对方还粮或者拿钱来还啊,为什么还没有交涉就亟不可待的去发动侵略、夺地杀人呢?

作为主动发起进攻的一方,孙权集团可以找出一万条理由来制造舆论证明自己的正义性,掩盖真实的动机。

04 糜芳为什么会叛变

孙权虽然极度觊觎荆州三郡,但是对内部却将此事始终列为机密、参与谋划者极少,而且也一直没有敢发动战争,只是搞了一些替子求婚这样暗搓搓的小动作,哪怕是刘备在汉中跟曹操陷入拼死鏖战、已经精疲力尽的时候,也没有发动进攻。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不敢。他们认为,关羽“素勇猛,旣难为敌,且已据荆州,恩信大行,兼始有功,胆势益盛,未易图也。”以他们军队的战斗力,实在是没有能力也没有胆量,去硬碰硬地进攻被吕蒙称为“实熊虎也”的关羽亲自镇守的三郡。

他们一直等到关羽率领大军北伐襄阳,与曹军陷入对战胶着状态的时候,才偷偷和曹操达成了PY交易,去背刺关羽。

三国真实历史之关羽(三国群雄的修罗场)(7)

吕蒙偷袭荆州示意图

而人们现在也普遍认为,如果不是糜芳主动开门迎敌入城,以江陵城防之坚固,失守的可能性就根本没有。

但是,却对于糜芳为什么会在兵临城下之际,一刀未动、一箭未放、甚至未经江东军队劝说,就主动大开城门投敌了,一直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是关羽给留下的守备兵力太少,导致他根本无法坚持到回援,所以不得不降

这怎么可能呢。

当初,吕蒙正是因为知道“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才煞费苦心地诈称病重,让孙权命陆逊接替他的职务,来降低关羽的戒备心理,虽然关羽“果信之”,但却“稍撤兵以赴樊”,只是逐渐地抽调走了一部分部队去支援樊城前线,依旧留下了足够的防守兵力。

同时,还留下了一大批的文官武将一起协同防守荆州三郡,比如荆州治中潘濬、荆州主薄廖化、荆州议曹从事王甫、零陵北部都尉习珍、宜都太守樊友、武陵从事樊伷、将军詹晏、陈凤等等,这些人都是极有才干的,完全可以协助、配合糜芳作战。

吕蒙和陆逊率领的偷袭部队都是乘船而来的轻步兵,不单兵力不能完全占优、携带的攻城装备也必然极少,靠着他们可怜的战斗力,怎么会强攻坚城?如果一味强攻只能是自寻死路。

况且,襄阳与江陵之间是大约500里的坦途,不用十天即可全军回师,更不用说先头部队急行军的话,所需要的时间就更短了。一旦关羽的大部队回援,在内外夹击之下,江东军队必然立刻崩盘。

所以,因为守备兵力太少不得不降的这种说法并不能成立。

另外还有人认为,是因为糜芳一直长期遭到关羽的“霸凌”导致心怀不满,这才主动打开江陵城门,迎接吕蒙进城。

但,这又怎么可能呢。

作为资历比他深、地位比他高、功勋远超他的关羽,为什么“素轻”他,无非是觉得他是依靠裙带关系才能受重用罢了,然后平时给几个白眼、甩两句闲话,如此而已,能有什么深仇大恨呢?

另外,将领之间存在矛盾的并非只是在关羽和糜芳身上独有,比如,曹操麾下的乐进、张辽和李典平时关系极为恶劣,都是见面就恨不得拔刀互捅的那种。但是,当孙十万兵临城下之时,他们立刻就捐弃前嫌、一致对外、并肩杀敌了。如果仇怨如此之深的他们都能做到一致对敌,那为什么只是被“素轻”的糜芳就不行呢?

所以,因为遭到关羽的霸凌,而不得不降的这种说法,也不能成立。

糜芳开城投敌的原因,还是要追溯到那场神秘的大火,“南郡城中失火,颇焚烧军器。羽以责芳,芳内畏惧,权闻而诱之,芳潜相和。

这其实说的就很清楚了,糜芳是在仓库失火被问责之后,在孙权的引诱下变节做了叛徒。

因此又有人说,正是糜芳因为收到了关羽从前线发回的“死亡威胁”,才被迫投靠孙权开城迎敌,这是关羽的重大失误,是自己惹祸上身。

大战正酣,下属却使得大量前线急需的军粮器械被烧毁,这么严重的过错,领导批评警告一下都不可以么?那你叫关羽以后还怎么带兵打仗?

况且,假如关羽真的执意要对糜芳处以重罪的话,他完全可以在关羽回来之前先去向刘备求救。刘备本性宽仁,对自己的这位妻舅、集团的创业元老、如今的高级干部,是完全有可能从轻发落甚至不与追究的。

然而,吊诡的是,糜芳根本没有去向刘备寻求帮助、反而直接就投靠了孙权,这无疑就说明他当时确实觉得自己有了生命危险,而且也确信刘备救不了他或者根本不想救他,他要想活命就只能改换门庭了,而献出江陵城,就是他的投名状。

因为年代久远,史料缺乏,我们无从考证糜芳当时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才做出了这个决定,只能试着根据已知的情况,去推测一下他这个行为背后的逻辑和动机。

建安元年(公元196),身家巨亿的徐州别驾从事糜竺在刘备遭吕布偷袭丢失徐州后被迫“转军广陵海西”的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进妹于先主为夫人,奴客二千,金银货币以助军资”,刘备才得以“赖此复振”,糜竺从此成为了刘备的上宾,带着他的弟弟糜芳一起追随刘备左右。

刘备占领益州之后,糜竺虽然被拜为安汉将军,地位非常尊崇,排名比诸葛亮还要高,“班在军师将军之右”,但是因为他工作能力有限“干翮非所长” ,一直就只有虚职而没有实权, “未尝有所统御”。

而且,刘备又再次续弦了,还是和益州本土宗族的联姻 ,为了安抚、拉拢益州本土的势力,刘备最终也没有把“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只是“取蜀城中金银分赐将士”。

在这个过程中,糜家兄弟不但没有受到特殊的优待,分到手中的财物没能超过甚至不如诸葛、法正、关、张,而且与刘备的姻亲关系也再次被淡化了。

糜芳不是糜家的家主,有钱的是他当家主的哥哥糜竺,所以并不是说糜家是巨富就代表着他也非常有钱。而且在他们追随刘备的这二十多年间里,刘备几起几落、四处流亡,常常妻子被俘、自己孤身而逃, 糜竺的亿万身家在这个过程中,大概应该也早就散落得差不多了。

糜芳如今虽然被任命为南郡太守,担当着重任,但是大事小情,还要听命于关羽,而且关键的是,他已经远离了在益州的权力核心圈。

像他兄弟俩这样多年来追随刘备火里来水里去的老哥们儿,当初把自己的身家全都拿出来支持刘备是为了啥呢,难道是不求回报只讲奉献吗?那不就是想跟着刘备一块儿,将来能发个大财升个大官,求个美好前程嘛。

可是如今,靠着元老的资历和姻亲的关系得到煊赫地位的机会没了,在益州这个富庶之地发大财的机会也没了,他们忙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连多年的巨额投入都不能收回,那因此产生巨大的失落感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这种失落,就是那种彻底没有了盼头的失落。在这种失落的情绪控制下,不免就会产生这种心态:那既然在政治上不再有机会往上走了,那干脆就得些实惠,多捞点钱吧。

武器军粮、物资装备是打仗的关键,而在关羽出征的时候,军械库居然失火,大量军备物资被烧毁。为什么这把火早不烧晚不烧,偏偏赶上这时候烧?

时间跨越了近二千年,真像已经无从得知,但是基于常理,我们甚至都可以推测糜芳是为了捞黑钱,早已私自把军用物资倒卖牟利了,而这个买家极为可能就是孙权集团。在战争爆发的时候,糜芳为了不使自己的罪行暴露,就故意纵火焚烧了仓库。

从这个角度看,当关羽说的“还当治之”这个话的时候,那么糜芳可能就会想,自己倒卖军备物资的事情是不是已经彻底暴露了呢?这句话到底只是表面上的意思,还是话里有话呢;这到底是关羽自己的意思,还是刘备借关羽的嘴说的呢?是不是刘备想借机假关羽之手除掉他呢?

除掉他,刘备不但可以甩掉一个包袱,还可以杀鸡儆猴,对自己的老班底提出警告,糜芳都能被杀,你们就千万不要居功自傲试探我的底线。镇住了老班底,那么将来的利益和权力分配,就可以更充分地按照他自己的想法去做。 当然,刘备可能根本就没这么想过,而且关羽如果真要想治罪的话,当时就可以立即凭借假节钺的权力直接去杀人了,何必还这么不轻不重地说句“回去再跟他算账”呢,这分明既是警告又是给了一个台阶,目的还是在敦促糜芳把后勤工作尽快搞好。

然而,对于糜芳这样一个自认为已经趋于边缘化、又处于待罪状态的人,在这样危险的时刻,往往就会禁不住要多想,越想就会越害怕,于是在孙权的引诱之下,立刻就变节做了内鬼。

如果是这样,那么糜芳不向刘备求援寻求帮助、却直接暗中变节投靠孙权的这个诡异十足的举动,也就能说得通了。

仓库失火被追责,导致糜芳暗中叛变,再由此导致江陵城失守,这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关键岗位上关键的人出了问题,那对整个系统的破坏就是毁灭性的。

05 孙刘的得与失

丢失荆州,关羽这个地方最高长官固然有不可推卸的失土之责、对下属有失察之责,但是根本原因还是刘备和他的参谋班子完全没能预判到孙权集团会背盟投靠曹操背刺关羽,其次刘备在入川控制益州之后没能及时化解内部的矛盾,导致糜芳暗中投敌、士仁临阵叛变。

刘备在取得汉中战役的胜利之后称汉中王,那个时候的人们是相信天命的,所以,都会对这种有极为强烈暗示意义的事情非常认可,这个号召力和影响力极其巨大,对自己内部是一个极大的激励与鼓动,不但老部下老班底觉得终于盼来好日子了,而且益州的各方面的势力在对大好前程的憧憬下就真的死心塌地了;对曹营内部依然支持和忠于汉室的势力也同样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然而在这个大好形势之下,刘备却对内部不同派系和势力之间的平衡和安抚处理失当;对孙权的外交工作也出现了严重失误,正是这两件事导致了荆州失守,刘备应该负主要责任。

以现代的国际关系理论来看,虽然同盟之间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甚至在某些时候可能还会有冲突,但是在共同的敌人没有被消灭之前,一定还是要主动搞好团结维护好统一战线,要时刻关注和照顾盟友的利益关切,在必要时对盟友给予及时的充分的援助,尽全力拉住盟友不要让他因为失败而倒向对手。

然而刘备称王的时候却完全忽视了孙权这个盟友的感受和态度,没有主动去争取获得谅解;在建安二十一年孙权因作战失利向曹操遣使请降的时候,刘备对此却视而不见置若罔闻,既未能去提供援助,也未能预料到曹孙二家在形势转变之下会有联合的可能,导致自己在大好局面下使转瞬之间就跌落到了劣势地位。

丢失荆州固然是刘备集团的重大失败,但貌似占了大便宜的孙权,其实也从根本上输掉了自己的未来。孙权短视,听从本土豪族的意愿,背刺盟友偏安江南,看似据有天险万无一失,可以国运长久。但是,如果不是曹丕没有听从刘晔建议趁刘备进攻孙权的时候趁机南下,他必然当时就会败亡。

三国真实历史之关羽(三国群雄的修罗场)(8)

曹魏进攻江东假想示意图

从长远来看,江南地区虽有长江天险阻隔南北,但是相比北方,地域狭小,开发程度低,人口少,时间一久,国力对比完全就会落入下风。如果只求偏安而不思北伐,必然迟早会被北方政权灭亡。所以,最好的策略是趁北方政权刚刚统一政权尚不稳定,人口尚未快速增长的时候,联手北伐寻求破局的机会。但是,利欲熏心之下,彻底走上了不归路。

现在很多人一谈起关羽,就会立刻不遗余力地予以贬低、嘲笑,完全罔顾事实。他们先射箭再画靶,他们认为关羽丢了荆州,所以,他做的所有的一切就全都是错的,他性格不好,他不懂团结人,他不懂政治,他不懂外交,他军事低能,他缺乏应变;他们站在上帝视角肆意指责他是如此的无能和错漏百出。

正如曹操手下的著名谋臣程昱、郭嘉、傅干等人的评价,关羽“万人之敌也”、“勇而有义”;吕蒙谈到关羽时更是说:“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 他一生坚定地追随刘备,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处境都不改初心,即便受到曹操的厚遇,仍然在听到刘备的消息后,立即不顾自己生命危险、不考虑刘备的力量已然孱弱至极,义无反顾地脱离曹营前去追随。

关羽所谓的性格问题,既是孙权集团给自己背盟寻找的可笑的借口,也是刘备集团掩盖己方重大战略误判导致严重失败的遮羞布,刘封因所谓的救援不利被斩更是这种情况下的替罪羊。

罗素曾经说过,“不管你是在研究什么事物,还是在思考任何观点,只问你自己,事实是什么,以及这些事实所证实的真理是什么。”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对历史事件的研究,是永无止境的。 很多的时候,历史就像是一堆散落的拼图,当刚开始拼接的时候,会觉得有无数种可能,但是越到最后就越会慢慢发现,历史只有一种现实的结果,但是人们对这个结果的认知却并不唯一。历史已经过去,没有人能断言哪种观点、哪种描述是绝对正确的,我们能做的,只是争取更接近真相。

后人出于各种需要,把关羽拔高到圣人、神人的位置,这显然与真实的他相距甚远,但人们推崇、尊敬他,也正是因为他作战无比英勇、对人无比忠诚的品质。

将军百战难免身名裂,风流也终将消散于风雨中,然而光阴的长河从未因此而停步,依然带着那些不朽的传说不停奔流向前,壮哉如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