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要学会用筷子 人生是走不远的

从最初辨别酸甜苦辣的味道

到开始蹩脚模仿父母的样子

已经不记得自己是几岁开始学用筷子,

也不记得是何时能把筷子用的熟练。

只知道,就这么不经意地学了,不经意地会了,不经意地娴熟了。

那么的顺理成章,那么的理所当然。

每个人都要学会用筷子 人生是走不远的(1)

- 筷子的智慧 -

我的筷子,是姥姥教的。

《饮食男女》里说:

人一生,丢不开的就是食与欲。

每个人都要学会用筷子 人生是走不远的(2)

姥姥说:筷子的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

竟然不谋而合。

那些灼热而烫口的食物,

就如同炽热而强烈的欲望。

每个人都要学会用筷子 人生是走不远的(3)

筷子让我们满足自己欲望的同时,又不至受伤。

别委屈自己,也别太贪心。

每个人都要学会用筷子 人生是走不远的(4)

同时,筷子中也蕴含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和阴阳的理念:

太极是一,阴阳是二;一就是二,二就是一;一中含二,合二为一。

这是中国人的哲学,西方人不懂。

- 筷子的三国演义 -

日韩的筷子

有一年过年,买了一套日本筷子和一套韩国筷子拿回家里。

“这筷子,不好看又不好用”,姥姥抱怨道。

日本的筷子,为木制,尖头,长度稍短。

这是因为日本人大都是吃“定食”即份儿饭,用不着长筷之故。而筷子演变为尖头,则是由于日本人善食鱼,用尖筷易于剔鱼刺之故。

每个人都要学会用筷子 人生是走不远的(5)

每个人都要学会用筷子 人生是走不远的(6)

而韩国的筷子则细长而扁平,且多是金属的。

因为他们自古就有用金属材质餐具的传统。

用餐时,做好的餐食会先放在矮桌上,再端出来,因此扁平的筷子不易滑落。

这样的设计也更易于撕开泡菜和吃烤肉。

每个人都要学会用筷子 人生是走不远的(7)

每个人都要学会用筷子 人生是走不远的(8)

中国的筷子

这些当然没法跟姥姥的筷子相提并论。

姥姥喜欢筷子,

家里花花绿绿的筷子都是姥姥买的。

方圆有致,式样精巧、或烙画、或镂刻,让人眼花缭乱。

北京象牙筷,浅刻仕女,花鸟或风景,饰以彩绘,华贵艳丽。

每个人都要学会用筷子 人生是走不远的(9)

桂林烙画筷,烙印象鼻山,芦笛岩,独秀峰等景,白绿相间,清丽大方。

每个人都要学会用筷子 人生是走不远的(10)

杭州的天竺筷、宁波的水磨竹筷、福建漆筷、广东的鸟木筷、四川的雕花竹筷、江西的彩漆烫花筷、山东潍坊的嵌银丝硬木筷、苏州白木筷和云南楠木筷等,皆是中国筷子大家族的名品。

杭州天竺筷

每个人都要学会用筷子 人生是走不远的(11)

四川雕花竹筷

每个人都要学会用筷子 人生是走不远的(12)

江西彩漆烫花筷

每个人都要学会用筷子 人生是走不远的(13)

在明清时代,中国的筷箸已由单纯的餐具发展为精美的工艺品。

筷子经煮沸、制坯、露晒、打磨等多道工艺再精雕细刻而成。

姥姥的筷子还仅仅只是中国筷子的一个缩影。

- 温馨的禁忌 -

在老辈人眼中,筷子的规矩很多。

还记得以前,筷子用不对,姥姥总是不高兴。

每个人都要学会用筷子 人生是走不远的(14)

小时候,筷子用的不好,总是夹不起食物,

情急之下,便用筷子直接去扎。

姥姥看到之后,总是严厉地说:

别用筷子扎,夹得起来你就吃,夹不起来就别吃。

每个人都要学会用筷子 人生是走不远的(15)

后来知道了,这叫“定海神针”

被视为对同桌用餐人的一种羞辱。

如今,这些筷子的禁忌已经很少有人在乎了

出了家门,

什么“三长两短”、“落地惊神”,已经不会有人在旁提醒了。

可每次吃饭,我却还是端端正正,规规矩矩地使用筷子

因为我知道,筷子用不对,姥姥要不高兴了。

每个人都要学会用筷子 人生是走不远的(16)

每个人都要学会用筷子 人生是走不远的(17)

- 多一个人多一双筷子 -

筷子,最早叫“箸”或者“挟(jiā)”

传说是大禹治水的时候,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筷子。

姥姥当年给我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还不到六岁。

二十多年过去了,故事还记得,可姥姥已经不在了。

每个人都要学会用筷子 人生是走不远的(18)

人都说: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从前过年,姥姥总是张罗着,

家里什么东西都要用新的,筷子也是。

刚开封的筷子,还带着浓重的竹子味道,一定要烧上一大锅沸水,煮过之后才能使用。

每个人都要学会用筷子 人生是走不远的(19)

古人说:“置箸思亲”。

一日三餐,每顿饭,姥爷都会在自己旁边摆上一副空碗筷。

碗筷备齐,人就到齐了,

接下来,就等着开饭了。

每个人都要学会用筷子 人生是走不远的(20)

饭后,每次洗碗刷筷子,总喜欢将一家人的筷子全都握在手里,在水龙头下搓的哗哗作响。

离家后,只有一个人吃饭,却再也洗不出一大把筷子的热闹。

每个人都要学会用筷子 人生是走不远的(21)

和家人的团聚看似理所应当

但,细细想来,

真正的团圆时刻又有多少呢?

多一个人,多一双筷子

多一个人,多一份团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