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杨宝霖的心得体会(大先生杨宝霖四十年从教生涯诠释师者本色)

学习杨宝霖的心得体会(大先生杨宝霖四十年从教生涯诠释师者本色)(1)

80多岁的杨宝霖依然每天在家坚持写作。南方日报记者 孙俊杰 摄

学习杨宝霖的心得体会(大先生杨宝霖四十年从教生涯诠释师者本色)(2)

扫码看“我为什么当老师”主题视频

今年初,东莞市教育局在全市教育系统推出“我为什么当老师”师德师风建设每月一主题活动,2月13日组织全市10万名教师“同上师德第一课”,通过学习时代楷模张桂梅的故事,叩问“我为什么当老师”的初心;3月18日推出第二期“寻找身边的张桂梅——做‘战疫勇担当’的老师”,通过记录疫情之下5位不同岗位教育人的所思所想,见证东莞广大老师在疫情面前义无反顾、尽职尽责、心怀大局、齐心合力共克时艰的担当作为。

4月15日,“我为什么当老师”第三期在南方 东莞频道上线,本期主题是“寻找身边的张桂梅——做专业精湛的大先生”。视频通过杨宝霖老师毕生追求专业发展、影响几代教育人的动人故事,以此激励广大教师坚守初心,以杨宝霖老师等典型为榜样,追求专业上的精湛,成就理想中的“大先生”。

视频在全市教师中引起强烈反响,播出24小时内点击量超过30万。有老师留下评论:“向专业精湛的杨宝霖致敬!从走上讲台的第一天起就牢记教育初心,时时刻刻学习,认认真真教书,踏踏实实做人。”

1 三拒管理岗位 坚守为师本心

从1957年到1997年,辛勤耕耘四十载,初登讲台,便立下“立志四条”。为了上好课、教好学生,年复一年坚持编写上课辅助资料,四十个春秋,一个平凡普通的语文教师,用一本又一本著作垒起了无可比拟的专业高度,他就是“大先生”杨宝霖老师。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杨宝霖用四十年的从教生涯诠释师者本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社会进步,国家富强,都要靠人。人要有才,是老师教出来的,为国育才,为社会树人,是我从小受到的教育。”四代为师,教育的烙印融入了杨宝霖的血脉中,从当上语文教师的第一天起,他便立下“立志四条”,鞭策自己不断进取。

第一,一辈子当教师。“在党的培养下,我从一个茶楼童工成长为一名人民教师,一定要报答国家、报答党的恩泽,一辈子当教师,为社会培养人才。”

第二,提升教学能力,通过备课提高讲课能力,充分理解课本内容后再教学。

第三,诚实地承认自己底子薄,向他人学习,不能骄傲。

第四,要朴素、老实、诚实、严格、严谨,为学生做好表率。

杨宝霖将这四条写成了座右铭,放在办公桌上时时提醒自己,时至今日依旧如此。

秉持四条为师初衷,杨宝霖刻苦钻研、不断精进,由于专业工作出色,第二年便被评为县优秀教师。1959年,他在23岁时被推荐担任广宁县第四中学代理校长,但一年后请辞。

后来回到东莞任教,杨宝霖被东莞市教育局派到某中学担任主任一职。接到调令,他表示反对,“语文教学我没问题,但我的管理、组织能力以及同人打交道的能力较差,让我当主任是弃我所长,用我所短。”

由于在日常备课学习过程中对农史颇有研究,1982年开始在华南农业大学任教,兼农史研究,后被邀请担任东莞农委副主任一职,他再次婉拒。

四十年执教生涯,读书无数,育人无数,著作无数,他却称自己不过是一个教书匠。面对三次调岗晋升的机会,杨宝霖始终坚持本心,坚守讲台,在三尺之地书写无悔人生。

2 十余万张卡片记录点滴积累

1957年7月,杨宝霖从广东师资培训班毕业。同年8月,受省教厅遣派,到粤西北广宁县第四中学任教,跟随先辈的足迹,踏上教书育人的道路。

自觉学历低、资质浅,杨宝霖便想了各种办法来提升自己。“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语文这一科很多知识在大学是学不到的,需要日积月累,不断钻研。”

他曾在一本书的自序中写道:“众所周知,语文教学是个橡胶袋,是个无底洞,非博览群书不能济事……教学需要读书,读书丰富教学,辗转循环,日渐深入,遂由今而古,由博而专。”不断钻研、不断积累、不断提高,杨宝霖始终以此要求自己。

从教数十年,为学数十年,他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记卡片。无论是备课还是研究文史,都会用一张张小卡片将阅读时遇到的疑点、难点逐一记录下来,然后分门别类、归纳整理,至今积累的卡片超过十万张。

“平时如果遇到一些疑难点一下子解决不了的,我都会查阅先前记下的卡片。”他讲述了一个细节,“在教高一《雨中登泰山》这篇课文时,里面有一句‘吸翠霞而夭矫’,‘翠霞’一词课本上没有注解,‘霞’一般指云霞,‘翠’一般指绿色,但霞哪里有绿色的呢?”为了查清“翠霞”的意思,他查阅了所有的字典、词典,仍遍寻未果,于是便翻阅之前记录的卡片,终有所获。“在陆游的《老学庵笔记》里,‘翠’解作鲜明的,现在的字典没有这个解释。如果老师明天讲课今天才备课,哪里去找这本书?语文老师平时一定要多学习,多积累。”

严、勤、细、实,这是杨宝霖的一贯坚持,每一次备课,每一节课堂,他从不怠慢。“语文老师,明天上课今天备课,只能照搬参考书讲,那样是培养不到人的。”他说,当年教书,第二天要讲课,前一天思考的不是备课的内容,而是如何提问、启发学生,而日常的写作积累都是为备课做准备,“一方面自己能得到提高,另一方面能深入地了解课文,更好地讲课,让学生有所启发。”

3 多年坚持为学生自编课外教材

以前,一门语文科只有一本课本教材,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杨宝霖认为,语文两个最基本又最关键的技能:阅读和写作,只有阅读得多才能写得好。为了让学生学好语文,他每个学期都会编写课外阅读教材,《初中古文字词句式》《课外阅读文选》《古诗词文选读》……从1973年开始一直到退休,一编就是许多年。

当年,要编写一本课外教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找到合适的阅读资料,自己刻在蜡纸上,再油印出来。”杨老回忆,以前打印机和复印机都是稀罕品,印一本书需靠自己一笔一画刻在蜡纸上,“用那种针头一样的笔尖,慢慢刻,力道大了不行,小了也不行。”

根据每个学期不同的学习任务以及学生不同阶段所需掌握的知识点来编写课外阅读教材,配合语文课本给学生用,虽然要花很多心思和工夫,他却乐在其中,教学效果也显而易见。那些年的东莞县中学统考,每次语文作文前五名基本都是他班上的学生。

当年教学时,很多老师为了图方便,让学生用作文纸写作,但杨宝霖坚持用作文本,一来可以督促老师及时批改,二来可以检查学生是否按批注进行修改。“一个字一个字地改,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错过,每天晚上批改15篇作文,改不完不睡觉,第二天发回给学生修改。”

这些作文本也成为学生进步的见证。“从一个学期的头一篇到最后一篇,向学生总结,让学生看见自己的进步,从而有了学语文的信心。”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人才,我对学生的热爱等于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四十年间,杨宝霖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即便已退休二十多年,许多学生依然心怀感念,时时联络。

从教多年,爱生育才,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杨宝霖当之无愧为“大先生”。

■声音

杨老师是东莞的文史泰斗,也是教师的楷模。他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一是初心不改,尽管学校想安排他做管理工作,但他一直坚持做一线老师;二是工匠精神,杨老学识渊博,教学水平非常高,对教材很熟悉,但每一堂课上课之前都一丝不苟备课,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三是杨老师是真正的学者,在文史研究方面可以说是泰斗型人物,这要归功于他耐得住寂寞,安贫乐道地坚持研究。

——东莞中学校长黄灿明

杨老师非常热爱和专注于教育事业,在业务上精益求精。他孜孜不倦、不知疲劳的精神,感动着我们、鼓舞着我们。

——东莞中学原校长叶淦培

杨老师是传道授业的传灯者,是当代东莞文化界承前启后的人物,发挥了传灯作用。

——东莞市党史办主任李炳球

杨宝霖老师是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最好示范,他用行动为“教育”这两个字做了最好的注解。

——莞城中心小学语文教师张玮

为了一个研究材料而搜遍全国的严谨治学态度,几十年如一日甘做苦行僧的研究精神,对东莞本土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痴迷,指导学生时的耐心细致谦虚平和,做老师就应该向杨宝霖老师那样,乐于奉献,立德立言立功。

——东莞市可园中学数学教师高锦元

撰文:黄婷 林群贤 黎晗

统筹:王慧

(东莞中学老师袁志强对本文亦有贡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