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1764年5月18日(历史上的今天1764年5月18日)

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新疆锡伯族群众就会欢聚一起,共进野餐,表演歌舞,以纪念祖辈驻防戍边的英雄业绩。据史料记载,乾隆二十九年(1764)的农历四月十八日,清朝政府从盛京(今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018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275人,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新疆的伊犁地区进行屯垦戍边。这一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西迁新疆的锡伯人和留居东北的锡伯族男女老少,聚集在盛京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祭奠祖先,聚餐话别。次日清晨,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告别了家乡的父老乡亲,踏上了西迁的漫漫征程。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跋涉,到达新疆的伊犁地区。因时间是农历四月十八日,所以叫“四一八节”。因有怀念亲人之意,又叫“怀亲节”。每年西迁节这一天,锡伯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装,欢聚在一起,弹响“东布尔”,吹起“墨克调”,尽情地跳起舞姿刚健、节拍明快的“贝伦”。姑娘们的“抖肩”、小伙子们的“鸭步”均惟妙惟肖,他们以此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历史上的今天1764年5月18日(历史上的今天1764年5月18日)(1)

起锡伯族的起源就要追溯到几千年。历史上,锡伯族是个很少有人知晓、名不见经传的弱小民族,却有20多种不同的称呼和写法。如在西汉末年被称为须卜;东汉以后又被称为鲜卑、西卑、犀纰、胥纰、私比、师比等;北魏、隋、唐、宋时期则被称为室韦、失韦、失围;元代和明代前期被称为失必、失必儿;明朝后期和清代史书中,则把这个民族的族称写成实伯、斜婆、洗白、史伯、西伯、西北、席百、席北、席伯、锡北、锡卜、锡伯等。对于一个民族的名称,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种不同的写法?一是在用汉文译写民族名称时,因为早期对少数民族歧视而导致不负责任的随意注音;二是翻译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同音异形字的问题。

历史上的今天1764年5月18日(历史上的今天1764年5月18日)(2)

“锡伯”二字最早出现在清太祖实录中关于乌拉部克锡纳都督被杀后,其孙“逃往锡伯部绥哈城”的记载,以后陆续见诸于《圣武记》等史籍中。此后的史书中,用锡伯二字的越来越多,辛亥革命以后基本统一使用锡伯二字。但锡伯族家谱中仍有使用西北等字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认定民族成分时,使用了“锡伯”二字,这才有了统一规范的用字。

历史上的今天1764年5月18日(历史上的今天1764年5月18日)(3)

关于锡伯族的族源,占主流的是鲜卑说、女真说,持女真说的学者还具体指出锡伯族源于女真瓜尔佳氏苏完部,此外,也有学者认为,锡伯族最早起源于高车人色古尔氏,发源于贝加尔湖南部的苏古尔湖,公元429年,北魏太武帝远征高车后,始迁嫩江流域。金朝时候,锡伯被封国,都城在锡都,即喜都,又称苏完城、苏完颜城,今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锡伯部强盛时,永吉、磐石、桦甸、伊通以及长春、吉林两市的边缘地带,皆为其领地。锡伯国共存在466年,也就是金天辅六年(1122年)至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

历史上的今天1764年5月18日(历史上的今天1764年5月18日)(4)

1690年代以后,英帝国和沙俄帝国不断扩张,在中国西北边陲争夺势力范围,新疆先后爆发准噶尔、大小和卓叛乱,清政府清醒地认识到新疆边防的重要性。作为新疆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伊犁此时地广人稀。1762年,清政府设立“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统管军政边防,有计划调遣满族、蒙古、索伦官兵携眷开赴新疆,武装驻防与民屯同时进行,移民实边。1763年十月初,首任伊犁将军明瑞,经塔尔巴哈台等处实地勘察,奏请屯田、筑城、设置卡伦、驻军诸细节,对驻防兵丁来源也提出具体意见。向乾隆皇帝请奏:“盛京驻兵有一万六七千名,其中锡伯兵四五千名,伊等未甚弃旧习,狩猎为生,技艺尚可,近几年出兵时,未曾派遣伊等,奴才等以为,于此项锡伯兵内捡其优良者一同派来,亦可与黑龙江兵匹敌”。有清一代,最好的骑兵部队是黑龙江马队。

历史上的今天1764年5月18日(历史上的今天1764年5月18日)(5)

乾隆命军机大臣廷议后,盛京将军舍吐肯从沈阳周围17城内,抽调1020名年龄在20—40岁之间锡伯官兵,连同家眷3275人前往伊犁驻防。西迁军民分两批出发,第一批是1764年农历的四月十日出发,第二批的行程定在了农历四月十九。在第二批部队出发的前一天——农历的四月十八日原本是锡伯族祭祖的日子,西迁的队伍和沈阳的亲人相聚在沈阳家庙太平寺举行盛大宴会,拜别祖先。

历史上的今天1764年5月18日(历史上的今天1764年5月18日)(6)

清庭指定塞外路线,是充分考虑锡伯是游牧鱼猎民族,携带畜群,逐水草而行,塞外草原能保障给养。其时正逢乾隆盛世,布置颇有章法,3275人出发时,配置牛群逾3000头。沿途遥远荒芜,朝庭仍与迁徒军民尽力保持联络。西迁部队骑马驱牛,从沈阳出发,出彰武台边门,翻越大兴安岭南端,经过一望无垠的蒙古大漠和荒无人烟的浩瀚戈壁。为解决饮水问题,锡伯族在蒙古大漠上打下了深井。如今,当年的深井早已干涸,但蒙古国版图上却留下了“锡伯吉尔孟”的地名。

历史上的今天1764年5月18日(历史上的今天1764年5月18日)(7)

西迁队伍在蒙古高原休整了7个月,从乌里雅苏台出发,需经科布多翻越阿尔泰山进入新疆。正值春季阿尔泰山积雪融化,洪水泛滥,军队在科布多被困长达两月之久,牲畜和粮草折耗十分严重,锡伯军民不得不绕道科齐斯山。他们不仅与高山洪水周旋,并架起浮桥渡过额尔齐斯河,至今,塔城境内还留下“锡伯渡”的地名。

历史上的今天1764年5月18日(历史上的今天1764年5月18日)(8)

据相关史料记载,当年西迁的锡伯族军民带着老人、妇女和小孩,冒酷暑、顶严寒,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忍受了长途跋涉的艰难困苦,只用了459天,行程万里,到达新疆伊犁。这是中国民族史上的一次屯垦戍边的壮举。西迁的锡伯族同胞和当地各兄弟民族团结奋斗,为保卫边疆,平定分裂主义分子,为建设边疆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