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宁远最多姓氏排名 宁远县域内姓氏人口最多的是李姓
宁远自秦置县后,有不少姓氏从外地迁徙而来。新中国成立后,从外地调入宁远工作的人员及所携家属增加姓氏,20世纪80年代后外出务工人员从外地娶妻回宁,姓氏不断增多。2003年统计,全县有220余姓(其中复姓1个),以李姓人数最多,90000余人,占全县人口八分之一;20000人以上50000人以下的有欧阳、唐、陈、张、王、刘、蒋、欧、黄、郑、何、周12姓;10000人以上20000人以下的有胡、杨、谢、邓、乐、柏6姓;6000以上至10000人的有姜、萧、彭、赵、雷、朱、罗、盘、骆等9姓;1姓仅1人的有庄、谷、岑、武、庙、雪、朝、锡等17姓。
根据宁远县境内有关族谱、家谱、口碑资料,5000人以上的姓氏有28姓和全姓的来历。
李姓 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南齐时,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其祖李道辨,为南道开拓大使、荡寇将军,奉诏征瑶而来,因感南齐政局动荡,见宁远水秀山明,初筑垒莲塘(今下灌)。后,子孙繁衍,散居下灌、湾井久安背、东安头、田心一带。另一支祖籍亦属陇西郡。于后唐,随其祖李千护由江西吉安谷水徙桂阳、嘉禾、再迁宁远,称“西平启派”。初居黄马砠(今逍遥岩村)。后,其族人繁衍,散居于礼仕湾、保安、禾亭、中和、冷水神下一带。全县李姓93000余人。
欧阳姓 原籍江右庐陵(今江西吉安)。北宋时,其祖任职桂阳。至皇佑年间(1049~1054),其后裔德辉由桂阳迁宁远,初居神山下之西早禾田。后,族人繁衍,散居于中和、新开、慕投、下坠、保安一带。元末时,早禾田村欧阳中立之子欧阳平章随徐寿辉起兵反元。元灭,又与朱元璋相抗拒。洪武初年,天下既定,视平章为叛民,将其族列入另册。中立遂率全族逃往桂阳大冲避祸。逾年,其孙恺述偕兄弟回平田,将欧阳改为杨。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杨上授官至兵部员外郎,始以复姓请于礼部,被以“远无可考信”驳回。至其孙宗洁官户部员外郎时,始获诺准,于同治六年(1867)恢复姓欧阳。全县欧阳姓47000余人。
唐姓 原籍江西吉安泰和县集贤村。宋末避金人之乱,迁徙湘南,慕宁远山青水秀,初居平田。因地处要道,兵匪频经,后迁居于潮水(原琵琶乡内)。其族人繁衍,散居太平、下坠、禾亭、仁和、冷水等地。另一支,由零陵三丘田迁道州,由道州迁宁远九疑舜源峰之侧,鲁女峰之旁。后子孙繁衍,散居湾井、麦地、大界、桐山、天堂等地。全县唐姓31000余人。
陈姓 原籍江西。元时,其祖陈至德携子室经宜章到宁远,见山川秀丽,接壤舜陵,便披荆斩棘,开疆启土,卜筑于今水市石马村定居。另一支,于明代因选妃之事,其祖永胜携家眷从江西鹅颈塘避居桂阳泗州寨,再迁宁远神仙洞、杨塘等地。后,其族繁衍,散居于上龙盘、晓睦塘、桐木漯等地。全县陈姓30800余人。
张姓 原籍江西泰和。元末兵乱,其祖张玄贵携三子避难而来。长子万一定居零陵接履桥;次子万二定居宁远大阳洞;三子万三定居宁远云潭。全县张姓30000余人。
王姓 原籍江西吉安鹅颈塘。元末,因避“鼎革之乱”,其祖率兄弟子侄、斋粮裹糇,来至宁远,目睹山川秀灵,相约逢山卜宅,分别定居秀峰山、石门山(今岭头源)、王会山、大奇山、鲁观、九疑等地。后,子孙繁衍,其族散居今太平、白土、保安、禾亭、湾井、麦地、官桥等地一带。全县王姓29000余人。
刘姓 祖籍沛郡(今江苏沛县)。西汉时,武帝元朔五年(前124),长沙定王之子刘买为春陵(今柏家坪镇)侯,自此刘姓定居繁衍。另一支,原籍江西。宋时,因避乱,其祖忠正迁宁远大陂洞(原云潭乡)定居。后,子孙繁衍,遂散居禾亭拱桥刘家、仁和刘安仲、太平城盘岭等村。全县刘姓26700余人。
蒋姓 原籍江左。唐太和年间,道州太守蒋顺甫,睹春陵风俗淳厚,迁宁远天堂石海山定居。子孙繁衍,其族人散居于大阳洞、梅岗一带。另一支于宋时因遭兵患,由江西徙零陵,再迁宁远晓睦塘、上龙盘、永安一带。全县蒋姓24000余人。
欧姓 原籍江西泰和。宋徽宗时,其祖欧太晚游学楚南,设教云溪(原属宁远,今属新田)。其后,欧善堂迁居今城北,子孙繁衍,族人散居双板桥的新车、株木山、欧公养及桐山的仁山庙、中和的麻田、梅岗的大欧家等百余村。另一支于元大德年间,由江西常昌丰城懋迁入宁远,定居山头形(今梅岗小欧家)。全县欧姓23800余人。
黄姓 瑶族黄姓,秦代前定居宁远。汉族黄姓,原籍江西吉安。唐代,其祖宦游湖南,卜居零陵西路水字桥。至宋中叶,黄天胜兄弟三人由零陵迁至宁远,分居于西乡笑天龙(今柏家坪)、杨桂坪(石家洞)等地。另一支于南宋年间,其祖胜和由蓝山古城迁湾井。后,子孙繁衍,散居冷水、梅岗一带。还有一支,于元朝从江西泰和迁宁远腰江定居。后,族人繁衍,散居于李家铺的冯石村及禾亭、保安一带。全县黄姓23700余人。
郑姓 祖籍河南开封。宋仁宗后期,其祖福一郎从江西迁衡永,再移鲤鱼圳、龟石坊村(原属宁远,今属新田)。至幼六郎始迁石头岭之荷叶塘定居(原宁远上龙盘乡)。后,其族人繁衍,散居于柏家坪马头上、神山下、郑古元一带。另一支由河南迁广东韶州府乳源县,再迁宁远北关外五里之蛟龙潭。全县郑姓21600余人。
何姓 原籍江西泰和鹅颈塘。元末,避兵乱到宁远保和四都老屋里定居。后,子孙繁衍,遂散居于天堂乡之下河洞、寡婆桥、大阳洞的龙须等村。全县何姓21400余人。
周姓 祖籍山东青州。唐代,其祖周如锡为道州司马,后择居宁远大阳洞望冈。后,子孙繁衍,散居于石马坊、杨梅洞、水市、梅岗、桐山、天堂、冷水一带。全县周姓20300余人。
胡姓 原籍江西洪郁(今南昌)。宋淳熙四年(1177),其祖胡乌山任宁远县令,殉难后,葬于今东城。留有四子,长子居东寮(今上胡家);次子居 东城(今下胡家);三子徙嘉禾;四子居石城(原琵琶乡内)。全县胡姓19200余人。
杨姓 原籍中原成纪(今河南洛阳)。唐时,其祖杨房为郴州刺史,告老退休时,赴道县看望同乡元结,路经宁远,慕山水秀丽,卜居董州坪(原双板桥乡内)。后,其族繁衍,散居桐山逍遥岩、双板桥一带。另一支,明末时,从江西泰和徙宜章,再迁宁远南乡。后,分居于水市车头铺、罗家沙洲等地。全县杨姓18000余人。
谢姓 原籍河南花人县大井脚。宋末元初,因避兵乱,其祖九郎携家老少迁至江西鹅颈塘,后因饥馑逃生,继由其祖秀宇移居零陵梓塘,再迁宁远双井圩定居,子孙繁衍,遂散居于下坠的上谢家、下谢家、岩头淌;保安乡的谢家冲;中心铺的里塘等地。全县谢姓12000余人。
邓姓 原籍江西。宋时,从零陵迁来定居桐山柳塘村。后,其族分居于老邓家,新邓家等村。另一支,明洪武年间因避乱,从江西鹅颈塘迁至阳明山之大坪村(原属宁远,今属祁阳)。后,其族人分居于荒塘乡瓦窑等村。全县邓姓11000余人。
乐姓 原籍江西泰和县。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其祖任职而来,喜山水秀丽,卜住城北双桂坊。另一支,于北宋靖康元年(1126),因兵乱,从广东南雄迁宁远,初居北关太平桥,后迁南关明月山定居(今下灌乐家山)。后,其族人散居今官桥麻池塘、淌下、斑竹山等村。全县乐姓10000余人。
柏姓 原籍江西,东晋末,因避乱徙于衡阳铁炉门。南宋时,其祖先柏楚万由衡阳奉阴铁炉门始迁宁远柏万城定居,后,其族人散居于柏家坪、禾亭、中和一带。全县柏姓10000余人。
姜姓 原籍江西泰和,宋时,进士姜士华,官大理评事,以言事得罪朝廷,安置于此,初居马恋桥,后迁东乡(今鲤溪镇),后其族人散居永安、柏家坪一带。全县姜姓9000余人。
萧姓 祖籍徐州。元时,其祖从江西泰和任职而来,卜居城北。后,其族繁衍,一支徙江华,一支分居于官桥黄金桥村,桐山罗坝头、羊公井、祥文福村及禾亭肖家村。全县萧姓近8200人。
彭姓 原籍豫章(今南昌)。明代,其祖徙居新塘(原属宁远。今属新田)。至崇祯十三年(1640)再由新塘分支到宁远桐山湾子里彭家山定居。后其族人散居于今桐山富子岭村、马草坪村、天堂镇彭家塘等村。另一支于清初由零陵仙神桥迁宁远火煤冲定居,后,散居于鲁观鸭舌江等村。全县彭姓近7700人。
赵姓 瑶族世为土著。汉族赵姓,原籍江西泰和鹅颈塘,宋时,迁徙宁远,一支居白土赵家;另一支居太平五里坪村、夏千七赵家等村。全县赵姓7600余人。
雷姓 原籍江西泰和县。北宋时,其祖任职于蜀转湘,居桂阳后,因家贫如洗,卖字到宁远,定居于今鲤溪镇小山田村。其族居鲤溪雷家、仁和镇陈安雷家、鲤鱼塘雷家、千莲塘等村。全县雷姓近7500人。
朱姓 原籍沛郡(今江苏)。宋咸淳年间,其祖任职至衡、永慕濂溪汤沐之地,虞舜过化之乡,辞官归田于道州午田,后迁韩塘(今仁和镇李家铺)定居,其族繁衍,散居于今保安乡盐田、社头新朱家等村。全县朱姓6700余人。
罗姓 祖籍山西汾州。元末避难,由江西徙居零陵,明初,由零陵白龙庙分支迁居黄柏洞(今属双牌)。后,其族人散居今晓睦塘罗家村、柏家坪、鲤溪石城湾、鸭棚里等村。全县罗姓6600余人。
盘姓 瑶族,世为宁远土著。其先民属“荆蛮”,约周平王时由荆徙粤,再迁宁远,散居在九疑、棉花坪、荒塘、桐木漯等瑶族乡。全县盘姓6600余人。
骆姓 原籍浙江绍兴,北宋时,其祖由临武西沙坪迁岛馆洞(骆名孙,原属宁远,今属新田),再迁宁远太平镇石门头村,其族繁衍,分居于太平镇骆全村,上宜骆家、新屋地,水市的李家山、游鱼井等村。全县骆姓6000余人。
仝姓 原蒙古族,其先人夹谷烈必秃,元末,系御前指挥。奉诏镇守宁远北境备瑶,结营东乡山口(今鲤溪镇内)。明洪武初,遂稳居于此。以“夹”字三人同一,改姓全,子孙繁衍,分居太平堡,高家山(今鲤溪镇上、下全家村)。全县仝姓600余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