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人谈慈禧的故事(慈禧找洋人做秘密情人)
2012年,一本名为《太后与我》的书籍突然风靡全球,这本书的作者名叫埃德蒙·巴恪思,成书后仅月余便与世长辞。
在逝世之前,他亲手将这本书的手稿交给了友人贺普利医生,此后,贺普利又将这份手稿转交给牛津大学博多莱安图书馆保存。
2012年,这份手稿在尘封了68年之久后,终于重新问世,然而,这一次不再是一个人的自述,而是一群人的惊叹。
因为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慈禧太后。
那么,在这本书中,究竟记载了有关慈禧太后的哪些事,才引得众人惊叹?为什么书名叫《太后与我》呢,一位外国作者和我国当时最高掌权者慈禧太后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慈禧
巴恪思的生平1943年,巴恪思在书中留下一句:“以我之见,任何人细读过此书,都不会为如下事实感到吃惊:在芸芸老少浪子之中,吾之放荡无人可敌。”
事实证明,多年以后,人们读到他的著作时,无不感叹他的“自知之明”。
据巴恪思称,他的一生极为丰富和辉煌,自己的祖上曾是显赫的奎克家族,自己是家中长子,因为承袭男爵爵位,年少聪敏好学,且学思敏捷,超乎常人,后就读于牛津大学。
1898年,巴恪思远渡重洋来到了北京,精通满、汉、蒙语的他,很快便成为《泰晤士报》以及英国外交部的翻译官。
出色的语言能力,也使巴恪思很快就被清政府注意到,五年后,满清政府擢取他为京师大学堂(现北京大学)法律和文学教授,一年后,又成为英国外务处专员。
家庭背景显赫,学业有成,仕途顺畅,可以说巴恪思的人生如虎添翼,一路顺风顺水毫无挫折。
埃德蒙·巴恪思
而他本人也通过一本自传——《往日已逝》来描写自己的平生,作品中,巴恪思表示,对于自己一生中所结交的友人,也是颇为满意的。
他曾在自传中写道,自己的才能出众,一生中见过许多出彩的政治人物以及文坛大家。
名流遇见名流并不为人惊讶,然而他却丝毫不掩藏地表示,自己还曾与其中不少人都同床共枕过。
巴恪思从不避讳谈论自己的同性倾向,在他一生的作品中,也有记录他曾与名人有染的过程,内容描写的可谓是细致入微,并且一度表达出其虐恋倾向,而他的这些对象中就包括奥斯卡·王尔德、保罗·魏尔伦、索尔兹伯里首相等这些人。
名流之间的“游戏”尚且还存在争议,书中的许多内容,许多文人都有所诟病,然而历史过往种种已无从考证,大家也只能个人去猜想,不断去揣摩作者本意,以还原当年那种时代背景下的种种。
但是,巴恪思一生中著书不少,内容争议满满,不过其中还是有一本作品最吸引人眼球,因为其它著作中,他所有的暧昧关系指向都是同性恋,唯有一人与众不同。
然而,这最特殊的一位,确实是令大多数人都颇为惊讶——她就是晚清的慈禧太后!
随着一本名为《太后与我》的作品问世,将一代王朝的太后描绘于笔尖之下,而在这本书里,体现出来的慈禧太后并非是一名丧权辱国的历史罪人,而是一位穿着显得珠光宝气,戒指项链无不镶嵌着价值昂贵的宝石,衣着精美,雍容华贵,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个亲切、温和的富家老夫人。
不知是小说还是传记慈禧太后,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最后一名掌权者,其一生也让许多人唏嘘不已。
之所以她能坐上清末最后一名掌权者的地位,也来源于其心狠手辣。
陈寅恪先生就曾在自己的《寒柳堂记梦未定稿》中列举了慈禧的五条罪行:
陈寅恪先生
第一条,即是在“男尊女卑”的时代背景下,慈溪太后竟然“大权独揽”,“一人为尊”,丝毫不将皇帝放在眼里,强行将自己的侄女许配给皇帝,以此操纵皇位继承权。
由于慈禧太后深谙“不革祖宗之根基”的思想,面对光绪皇帝的变法图强,她总是一路牵制,阻碍中国变法图强,一手压制皇帝,甚至血溅戊戌六君子,将中国推向了再一个深渊。
可以说,在史册上,对她少有正面评价;
其二,为了稳定自己的统治地位,培养北洋军阀统治,只为牵制湘军,以至让军阀祸害百姓长达二十余载,天下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慈禧却依旧在深宫之中奢侈挥霍,置若罔闻,以此便构成了第三条大罪,奢靡无度。
私挪军款只为举办自己的寿宴,甚至挪用军款,以至于甲午中日战争惨败,中国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山河破碎,国将不国,然而这位太后却依然纵情享乐,以为割地赔款便能堵住侵略者的欲望,却不知已经拱手将江山让给了他人。
其四,慈禧太后任人唯亲的态度,已经将满清统治的腐败推上了顶峰,病入膏肓,侵入骨髓哪有治之方?
如此,第五条罪证呼之欲出,百姓依然不满,满汉矛盾的进一步激化已经让满清统治岌岌可危,中华大地分崩离析。慈禧变成了大伙口诛笔伐的对象,可以说遗臭万年了。
通过历史的长河,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昏庸的统治者,但是在巴恪思的书中,慈禧却是截然不同的。
在历史书上,总是表示慈禧太后的罪证罄竹难书,然而在巴恪思的作品中,她却如一名温婉贵人,仿佛不曾沾染世间尘埃,只让人将她的一切娓娓道来。
在《太后与我》一书中,巴恪思将在清廷中的所见所闻跃然于纸上,而之间又间歇穿插了多位直接或间接的人物。与其说是巴恪思的自传,不如说这是一本时代绘本,太后慈禧,便是这贯穿全书的焦点。
通过自己与其之间的点点滴滴,以及在清廷里亲历的事写就这本书,将清末时期的清朝本色描绘得淋漓尽致——奢靡、堕落、腐化。
国内也有学者表示,这本书与《金瓶梅》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中涵盖了大多数对情色、性爱的描写片段,是让这本书轰动全世界的另一个原因,但是往往性爱的描写,也恰巧能够反应出一个时代本色。
因此《太后与我》一经问世,便将其长久的价值内容体现了出来。但是时至今日,这本书依旧是学者们争论不休的话题——是历史传记还是小说。
因为巴恪思是通过一种叙事的角度来描写自己与清朝掌权者之间的种种,但是这种种描绘在历史的卷册中没有任何记载,历史无从考证,因此故事的真相自然也就打了对折。
历史的画卷巴恪思的朋友曾回忆道,当年巴恪思在北京京师大学堂担任讲师后,就再也没有从北京离开过。
对于巴恪思的为人,他的朋友表示:
埃德蒙·巴恪思
他虽然历来我行我素,性格古怪,但是在言语举止上彬彬有礼,接人待物也是谦卑平和的,并且仪表风度怡人,与人交际也很是健谈,初次见到他的人,都会被他身上的气质所打动。
而书中,巴恪思描写的自己与太后这段“感情”,正好发生在自己风华正茂的时候,一位而立之年的外国青年,正值青春大好年华,竟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的“秘密情人”。
如此说法,让天下哗然一片,很快便引起了舆论的浪潮。
对于这本书,也有作家表示,这本书只能看其轮廓,不能看其内容,因为其中大多数所谓作者亲临的表述都无从考证。
并且现有文献记载证明,其中对满清末期的背景描写刻画,的确将一个行将就木的王朝,以及那段光绪与慈禧之间的历史故事呈现于世人面前,但很大一部分的历史理解和认知,还是要取决于读者本身。
虚构还是写实,是这本书自问世以来一直存在的问题,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书中所反映的那个时代,确实刻画得生动传神,且有许多事件的发生也比较契合当时历史背景下的社会风气。
如果说,真的有所考量,这本书将成为一本无价的史料,但是根据现阶段的证明来看,大多数的证据都指向了文学虚构这一边。
其实,更多地看客在了解这本书时,也是抱着对慈禧的好奇罢了,因为作者在其中花了很多笔墨来描写他与太后之间的不正当关系。
至少在当时的背景下,慈禧可以说已经是最高的领导人,虽然巴恪思是英国男爵,但是在北京他仅仅是一名老师,怎么可能与位高权重的慈禧太后碰上面呢?
根据专家解读说,巴恪思想要见到慈禧确实是有可能的,但是要想进一步接触,巴恪思可能并没有这样的机会。
因为当年慈禧从西安重返北京的时候,开展了积极的外交以稳固自己的统治,希望外国人能帮助自己让西方试图了解到满清王朝,她也曾表明:
“量中国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外交外交,就不免与外国人们打交道,而巴恪思曾是英国外务处专员,由此也有机会与慈禧打个照面,但是在封建王朝,那个时期的思想束缚着许多人,而作为保守派的慈禧更是不例外。
值得注意的是,在慈禧太后去世的两年后,巴恪思曾与记者普兰德合撰了一本《慈禧外传》,和《太后与我》不同,这本书中的慈禧却不是温婉清丽的“情人”。
相反,甚至更甚,这里面的慈禧邪恶堕落,荒淫无度,完全和《太后与我》中的内容写照相反。
据巴恪思说,自己是根据一本叫做《景善日记》的著作写就的这本书,然而当被问及《景善日记》原稿时,他却推辞表示,原稿已经售卖,也就是说,他的话语无从考证。
专家也表示:“孤证不论史”,巴恪思不能提供证据,那么他的著作也只能看作是传奇小说。
其中的种种内容,也都不过是巴恪思个人的杜撰与想象罢了。一本书极尽美誉,一本书披露丑恶,两本书来还原一个立体的人物,反而更能去证明这个人的实在性。
埃德蒙·巴恪思
巴恪思做到了,将慈禧的形象尽数展现在世人面前,人所有的好奇心,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表面上看,是巴恪思在写于清廷的见闻,实际上是将这些所谓秘辛写出来,让世人加以品味,而这种未知的、无可考量的东西,反而更能引发人们讨论与猜测。
即使放眼现在21世纪,人们仍旧无法判断书中内容的真假,如果未曾经历,便能写就一个立体的清廷,一个饱满的历史人物,至少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巴恪思是成功的,这些作品也可以归为天才级想象之作。
但是再言之,巴恪思真真切切在清廷待过,感受过皇宫中的那些人、那些事儿,那么,这本书中不管内容究竟是真是假,在这真假参半的内容里,在历史学中也是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的。
当然,这也是为何这部作品时至今日依旧在被讨论和争辩的原因。相信,随着历史尘封的古迹被进一步地发掘,真相也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
但是无论如何,对待历史作品,都要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去分析,不要让主观臆断占据了全部,至少文字本身是没有错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