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三首(索古探今话诗眼)

#2021开年演讲#

索古探今话诗眼

付伯平

盘古开天地,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驱逐共工拓母系 ; 伏羲狩猎驯兽、钻木取火、结绳记事、畜牧耘耕制嫁娶 ; 大禹治水谋幸福, 仓颉造字展宏图。

华夏文明八千里,九柱殿耸大地湾。修养生息人亢奋,民间对歌花儿甜。《诗经》拓启新概念,《离骚》耘耕牧诗田,《九歌》乍起向《天问》,汉赋古风意非凡。唐诗三百首,平仄粘对、四声八病愈千年。诗余渐进长短句,豪放婉约颓放颓媚花间流韵入大戏。放眼四海垦八荒,成吉思汗弯弓射雕吟散曲。明清诗文桃花灿,新文化远动花烂漫,诗歌兴,韵儿甜,撒向人间亮诗眼。

亮诗眼,耘心田,托物言志结世缘。古风败,雅韵兴,入派三声最分明 ; 平分阴阳千代事,平水相逢佩文奇,词林正韵今古贵,中原音韵片片飞。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华新韵风烈烈。

眼儿媚,眼儿美,眼儿有诗才让乾坤大挪移。打开天窗说亮话,睁开慧眼闯天下!今日个我来谈诗眼,恳请诗朋词友做个伴。

说诗眼,道诗眼,诗眼就是诗词的胆。诗眼明,准燃情,静中有动动中静,余音绕梁中华颂,炎黄子孙在征程。万众一心同携手,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践行中国梦!

一、 论谈“诗眼”

眼者,镜也 ; 眼者,魂也!诗眼者,诗镜也 ; 诗眼者,诗魂也!无魂,形同草木、行尸走肉,乏灵气、少动力,味同嚼蜡 ; 魂在,灵生秀气,秀蕴真言,动生活力,静养情志,荡气回肠,韵味十足。是故,诗言志,歌咏情,诗眼使然。眼明,自秀; 眼明,自翔 ; 眼明,自强!

横观纵看,诗眼,是诗词曲的灵魂、中心和关健所在,诗词曲,因眼而明、而灵、而秀,而有嚼头。作者若抓住了诗眼或者文章的关键字句,就等于抓住了全诗、全词、全曲的中心和基本点,也就带动了全篇,完成对诗词曲作的欣赏和品鉴。

诗眼存在于中心句或出现在标题上,这一点很重要,大家千万要要记住在炼字上下苦功,炼好关健字,一首作品自然灵气十足,荡气回肠。诗眼虽小,但很耀眼,眼明行万里,眼阔贯古今。诗朋词友,学海无涯,愿我们携手并肩,共创辉煌,为创作满意的诗词曲歌而努力吧!

鉴于此,就让我们走进诗词王国找寻和了解一下诗眼的前世今生吧!

(一)诗眼的简约释义

(元)杨载说:“诗要炼字,字者眼也。”(《诗法家数》)(清)刘熙载日:“所谓眼者,仍不过某字工,某句警耳。余谓眼乃神光所聚。”“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艺概.词曲概》)

这些论述,表明“诗眼”即诗句中的紧要处,在这“眼”的地方,精心锤炼,可以提高诗的艺术表现力。

研究"诗眼”的意义,在于提示诗人在创作时,哪些地方是关键之处, 哪些地方应着力思考,注意提高语言的表现力。

(二)诗眼的详细释义

(1)诗眼是诗人的赏鉴能力、观察力。

宋·苏轼《次韵吴传正<枯木歌>》:“君虽不作丹青手,诗眼亦自工识拔。”金.元好问《继愚轩和党承旨雪诗》之四:“愚轩具诗眼,论文贵天然。”明袁宏道《与伯修书》:“近来诗学大进,诗集大饶,诗肠大宽,诗眼大阔。”

(2)诗眼指的是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

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词句子,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由于有了这个字词或句子,而使形象鲜活,神情飞动,意味深长,引人深思,富于艺术魅力,称为一篇诗词的眼目。

诗眼的获得,需要提炼字句,务必要使提炼的字词和词句,最能表现特定的生活情景,能最充分、最真切地表达诗人对这些事物的思想和情感。而且这样的词句,要在诗词的关键部位,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

所以,诗眼的锤炼,要立足于全篇,不可孤立地在字句上下功夫。

例如: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通过描写晚春时节海棠花的凋谢,抒发了词人的感伤情绪。最后一句“应是绿肥红瘦”是这首词的词眼。

开头两句描绘了一个抑郁的情境。夜来风雨骤起,烦闷愁人,于是借酒浇愁,昏昏睡去,但一觉醒来,酒意并为消尽。三四两句,写在酒意朦胧中,记起了昨夜的风雨,它是否摧折了园中的海棠呢?于是深情地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回答却是漫不经心的,居然说“海棠依旧”。

这时,女主人不无嗔怪地连声反问“知否?知否?”紧接着道出那最精彩的一句:“应是绿肥红瘦”。这几个寻常字眼,经李清照这门一组合,其色泽和韵味便油然而生。这只是就对风雨后的海棠树的描绘而言。

在描绘中还有更深一层的情意在。这就是随着对海棠花谢的深入描绘,词人的惜春怜花的情绪也达到了高潮,在这种对春光的留恋与惜别中,委婉地寄寓着对自己青春将逝的烦闷与苦恼。

可见,这一句是含义丰富的情景交融的彩笔,是这首词的点睛之笔,从而成为历代人们传诵的佳句。

(3)“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范成大也在诗中写到过“诗眼”:“道眼已尽诗眼在,梅花欲动雪花稀”。

(三)诗眼的作用

诗眼在句中的作用不一而足,以下是几种典型作用:

(1)用以翻出新意。

如:“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中的“恨”改为“幸”,“恨太平”是对天下太平的不满,“幸太平”是因天下太平而感到幸福,一字之改诗意迥同。

(2)借以增添情趣。

如:“白玉堂中曾草诏,水晶宫里近题诗”之“中”改为“深”,“里”改为“冷”,,使得原来只是用以指示方位的“白玉堂”,“水晶宫”,转眼间显得雍容华贵,超凡脱俗。

(3)靠它增强形象性。

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秦观的“山抹微云,天连衰草”是取“抹”“连”的动作勾画出的线条轮廓。

(4)有的诗眼关乎诗意的精确。

如:一首咏早梅的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梅。”若将“数”改为“一”,“一枝”与“早”丝丝入扣。

诗歌的特点是高度简洁凝练,因而它的语言更是高度个性化,经常通过比喻、通感、双关等表达语意,从而使人感到含蓄、朦胧、多义。

在诗词的语味中,要善于寻找最明亮的那颗珍珠,即警句,这是不可忽视的。“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警策之言俗称诗眼,它是诗中最凝练、最精神、最准确地传达主旨的字句,最理清诗词脉络的盘节,是掌握诗歌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

又如:

柯岩的《周总理啊,你在哪里》的诗眼是“找”字,从高山找到大海,从北国找到南疆,呼喊周总理,反复出现的“他刚离去,他刚离去”的回声,浓重地演染了极度哀痛与深切的思念之情。

再如:

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爱”字就是诗眼,诗人借鸟儿对土地的眷恋和深沉执著的爱,表达了热爱祖国并为之献身的思想。

二、诗眼的位置与词性

(一)诗眼的位置

潘大临言:“七言诗第五字要响,如 ‘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 翻字、失字是响字也。五言诗第三字要响,如 ‘ 园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 ’ ,浮字、落字是响字也。所谓响者,致力处也。”(吕本中(童蒙诗训》)

潘氏提出诗眼的位置应在七言的第五字,五言的第三字,从例句可看出诗眼是动词。

(二)诗眼的词性

其实,从分析例句的诗眼可以看出,诗眼的位置在多处,作为诗眼的词,虽多动词、形容词,因这些词显示事物的动态、性质,具有连缀词组的作用,但亦有名词、虚词作为诗眼起到神光照映的动能。

1.实词诗眼

(1)动词、形容词诗眼

诗句中的动词能够使描写对象生动、传神,而形容词能够使描写对象的性质更加鲜明。一般情况下,诗句中的“动词、形容词”往往是“诗眼”。

比如: 张元幹《卜算子》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两句,上句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气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一个“湿”字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下句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一个“迷”字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湿”“迷”二字分别是两句诗的“诗眼”。

注1:“湿”“迷”二字,为形容词。

又如:岑参(客舍》

孤灯然客梦,寒杵捣乡愁。

第一句中,然同“燃”,燃烧、照亮,动词;第二句中,捣,敲打,古人洗衣服用棒槌砸,动词。意思是说,(旅店房间里)一盏微弱的油灯照着诗人客居他乡的幽梦,(远处)洗衣妇在寒秋中洗衣的棒槌声敲打着我的乡愁。但诗的妙处在于动词的运用,动词往往并不支配宾语,也就是说,客居他乡的梦并非孤灯能“然(燃)”的,诗人的乡愁也不是棒槌能“捣”的。动词的这类作用都是借用某种环境,起到烘托作用。所以,在理解这句诗时,可按意译,解释为:我的幽梦只有一盏孤灯伴随,我的乡愁被不时传来的捣衣声唤起。

注2:“燃”字、“捣”字均为动词。

再如:许浑《赠何押衙》

万里山川分晓梦,四邻歌舞送春愁。

这两句是把集贤阁比之汉代的天禄阁,藏书很多;此阁正处在月华门外的一条风景线上,风景十分优美。写天禄阁藏书之多,写月华西风景之美,与刘禹锡之任职吻合,且以刘禹锡比扬雄,赞其贤能渊博。诗句运辞巧妙,周密细微。

注3:“分”字、“送”字,均为动词。

又再如:杜甫《晚出左掖》

退朝花底散,归院柳边迷。

这两句意思是说,唐时殿廷,多植花柳,故初退朝班,从花底而分散,各归院舍,至柳边而遮迷。

注4:“散”字、“迷”字,均为动词。

又再如:韦应物《滁州西涧》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二句讲,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不多,此刻更加无人。因此,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倘使在要津,则傍晚雨中潮涨,正是渡船大用之时,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后二句中,诗人都用了对比手法,并用“急”、“横”这样醒目的字眼加以强调,应当说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注5:“急”字、“横”字,均为动词。

再又如:杜甫《登高》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两句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注6:“萧萧”词、“滚滚”词,均为形容词。

名词诗眼

如:

万水千山路,孤舟尽日程。(贾岛《送耿处士》)

这两句是说,诗人与耿道士道别,因分别的仓促,有好多话都未来得急讲,看到朋友将要渡万水、翻千山,孤舟远行,想着这一别,真不知何时才能重逢,心里未免有些酸处、怅然若失。

注7:“路”字、“程”字,均为名词。

又如: 迥碛沙衔日,长河水接天。(贾岛《送友人游塞》)

其中,“沙”、“水”二字是名词作主语 ; “日”、“天”二字也是名词,作宾语,与“日”、“天”二字前呼后应,更显得迥碛沙雄壮和豪迈 ; “衔”、“接”二字是动词,作谓语,将静景灵动起来,将动景平静下来。上下句紧密衔接,不留痕迹,给人宽弘威武雄壮的景象,让人眼前洞天大淌,心境无比舒畅。

注8:“沙”字、“水”字,均为名词。

(3)数量词诗眼

诗句中的某些数量词能够通过数量的比较表现诗句或诗篇的情感、景物特色等。

比如:王之涣《凉州词》

“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一片”表现了这座城处境的孤危,以此勾画出一幅孤寒、萧索的景象,衬托出征人戍守边塞的凄凉幽怨的心情,进而巧妙地点题。

注9:“一片”,为数量词。

(二)虚词诗眼

虚词能够疏通文气,突出景物本身的特点等。

(1)副词诗眼

比如:

杜甫《绝句二首(其二)》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的“逾”“欲”两字,“逾”将水鸟借 江水的碧绿衬底而欲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欲”在拟人中赋予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突出了鲜花的红艳、灿烂。

注10:“逾”“欲”二字,为程度副词。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这两句意思是说,离家万里,悲叹自己经常漂泊他乡,衰老多病,寒秋中独自登临高台。

注11:“常”字、“独”字,均为副词。

(2)方位词诗眼

远山芳草外,流水落花中。(司空曙《鲜于秋林园》)

这两句话的意思里极目望去,远处的青山,历历在目,为这林园增添了无限风光;

注12:“外”字、“中”字,均为方位词

诗眼就是诗句中最关紧要的字,因此,炼的目的是把眼搞活,有创作经验的人,多主张“长炼如不炼”,在锤炼时,要不露斧凿痕迹,要用常见字组成新意象,发挥“警策”的作用。

(清)沈德潜说:“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说诗晬语》)

如 :“旧国别多日,故人无少年。”(贾岛《旅游》),

《诗人玉屑》举出这两句为诗中眼,这两句无难字、僻字。“别" 字、“无”字是常见字,

《瀛奎律髓汇评》方回评:“颔联十字谓别乡之久,故人皆老成,真奇语也。”

再如:“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贾岛《送邹明府游灵武》)

此诗写邹氏官期满秩归家情状,以剑抵债,唯载书而归。书剑漂零,不只状其清,且状其雅、其豪。“与”、“归”二字为诗眼,字虽平常,而含义颇深。

《瀛奎律髓汇评》方回曰:“极佳。今宰邑者能如此,何患世之不治耶?” 此结社会状况,点出诗 可“炼”得佳妙。

三、品析诗眼

1、品析诗眼应知人论世。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和李德裕的《登崖州城作》两诗都着一“望”字。

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

柳诗之“望”有何作用?读这两首诗必须了解当时背景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

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如果我们不了解创作背景,就不可能准确把握。

2、品析诗眼要联系诗中的形象把握诗中的思想感情。

如: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从全诗意思看,它紧承前文“鸟飞绝”、“人踪灭”、“孤舟”,勾画出一幅“冰雪独钓图”:千山耸立,万径纵横,但山无鸟飞,径无人行,只有一只孤舟,一个孤独的垂钓者。从诗歌形象上看,“独”字准确形象的刻画出钓者远离尘俗,清高脱俗、傲岸不群的个性特征。

从本诗的写作背景看,“独”字准确的展示出作者“永贞革新”失败后连遭贬斥的孤独景况,也展现了作者始终顽强不屈的精神状态。

统观全诗,“独”字笼罩全篇,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堪为诗眼。

又如: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此诗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为警句,其中“绿”字诗思深沉、情思浩荡: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春风和煦、百草逐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之景,又在盎然生机中展示出作者当时奉诏回京的喜悦,还流露出作者经历第一次罢相之后,虽被再次征召回朝,但不能不产生的层层忧虑。作者丰富的表现力,的确让人津津称道,难怪王安石不厌其烦,易十许字,始定为绿”。

3、品析诗眼要仔细体悟修辞和表现手法。

如:

题玉泉溪

唐 * 湘驿女子

红数醉秋色,碧溪弹夜弦。

佳期不可再,风雨杳如年。

诗中“弹”字精练传神,写出了溪水声,富有音乐性。以动写静,将万籁俱寂的夜色烘托得更加幽静 ; 同时,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玉泉溪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

又如: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起句“海畔尖山似剑芒”不仅道出了桂林山的秀丽,而且为下句“秋来处处割愁肠”作了有力的铺垫。由于有了上句,才能有依有托地咏出“割愁肠”的苦闷。第二句在承接起句上又进一步丰富了主题。绝句的三、四句艺术地运用了佛教中化身的说法,虚化地伸展了自己在诗中的感情:倘若自己能化身为千万个柳宗元,就可以站在千万个峰头上远眺自己的邦乡了。诗人把思念故乡、思念亲友之情,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出来。

这首诗是他任柳州刺史时所作。当时,他正当壮盛之年,“一斥不复,群飞刺天”(韩愈《祭柳子厚文》),政治上不断遭受到沉重的打击,使得他心情愤激不平,终年生活在忧危愁苦之中。

这诗里一连串的奇异的想象,正是他那“堙厄感郁”心情的写照。他之所以“自放山泽间”,为的是借山水以消遣愁怀;然而借山水以消遣愁怀,特别是那秋天季节,草木变衰,自然界一片荒凉,登山临水,触目伤怀,更使人百端交感,愁肠欲断。

诗人从肠断这一意念出发,于是耸峙在四周围的崇山峻岭,着眼点就在于它的巉削陡峭,在于它的“尖”,从而使群山的形象,转化为无数利剑的锋芒,这“愁肠”仿佛就是被它们割断似的。说“海畔尖山”,正以见地处西南滨海,去故乡之远。身在贬所,“望故乡”而不能归,当然是痛苦的;然而“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古乐府《悲歌行》),却又能从痛苦中得到某种满足。于是在无可奈何的矛盾心情的支配下,他就尽情的望去,唯恐其望得不够。这无数的象“剑芒”一样的“尖山”,山山都可以望故乡,可是自己只有一个身子,一双眼睛,该怎么办呢?

柳宗元是精通佛典的,在一种微妙的启示下,于是他就想入非非,想到用“化身千亿”的形象思维来揭示自己的内心世界的。  

再如: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比较两首诗,不难发现两诗都着一“望”字,一首一尾,望而合,合而不同。

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

柳诗之望在尾句,身在贬所,“望故乡”而不能归,当然是痛苦的;然而“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古乐府《悲歌行》),却又能从痛苦中得到某种满足。于是在无可奈何的矛盾心情的支配下,他就尽情的望去,唯恐其望得不够。

比前划后,不难看出,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就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和点金。

为此,谋篇炼字就成了诗人追求的境界,约定俗成,镶诗眼自然而然就成了成就力作大篇的关键之所在和必备所需。

四、诗家话诗眼

中国古典诗话中常有“以一字论工拙”的说法,这一字就是诗人诗中的眼,文人文中的眼。也就是说,“文有文眼,诗有诗眼”。

1. 诗家赵西恒眼中的诗眼

诗眼是古诗中最能开拓意旨、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是一首诗思想感情的凝聚点和点睛之笔。找出诗眼,结合诗歌的意象加以分析,便能整体把握诗人的巧妙构思和情感态度,用一个字或词将整首诗的主旨感情串联起来,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

眼睛是人面部表情中最传神、最生动的地方,也是人心理状态、思想情感最容易自然流露出来的地方,所以,眼睛被比作心灵的窗户。

全诗的“诗眼”,或一个字、词,也或一句诗,点明全诗的主旨,陡增全诗的“文采”。

杜甫的《春夜喜雨》,诗眼是题目中的“喜”字,表达作者见春雨应时节所需而随风洒落润物无声的喜悦之情。

于谦的《石灰吟》,诗眼应是“清白”一词,表达作者为国尽忠,不怕牺牲,要把高洁情操留在人世间的决心。

郑燮的《竹石》,诗眼应该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一句,点明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高洁志向。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第三句的“绿”字应为诗眼。既描绘江南春色,寄托诗人情思,又极富表现力。

宋祁的《玉楼春•春景》,“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将烂漫的大好春光描绘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自然是全诗的“诗眼”。

李白《早发白帝城》,“轻舟已过万重山”中的“轻”字,以江山的壮丽多姿和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来衬托自己流放途中遇赦返回重获自由的心情。

无论是“诗中眼”,还是“句中眼”,都是诗人情到真处、话到理处的点睛之笔。不管是沉吟良久推敲而得,还是妙笔生花灵感一现,都是诗人的馈赠,读者须细品慢得,不可辜负。

2.诗家刘芳眼中的诗眼

眼睛是人类心灵的窗户,望之,可窥其心智。而文章有眼睛吗?当然有。如:《京剧趣谈》“趣”之一字,独领风骚。一场又一场的片段式表演围绕着“趣”字引人入胜;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围绕着“趣”字粉墨登场;一个又一个举手投足间的讲究围绕着“趣”字神采飞扬。

诗歌有眼睛吗?亦是有的。豪放词创始人苏轼曾言:“君虽不做丹青手,诗眼亦自工识拔。”诗眼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分布在诗歌的位置也各有不同。

诗眼在诗题。

如:《稚子弄冰》中“稚子”的童声童趣先入为主丰富了画面:早取冰,穿丝线;敲银钲,穿林响;只听得水玉落地清脆声,原是冰摔地面一场空。

又如:杜牧的《长安秋望》中“秋”之赞歌。秋高气爽、天明如镜;清澄如洗、莹澈透明。

诗眼在诗中。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中“愁”之一字的解读。“霜满天”的意象;“乌鸦啼叫”的意境;“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意味,羁旅客的思、羁旅客的念、羁旅客的忧,全都呈于脑,会于心。

又如: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中“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不怕”逶迤的五岭;“不怕”磅礴的乌蒙;“不怕”金沙江;“不怕”大渡河。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困难艰险全在弹指一挥间,乐观的革命精神,今朝的风流人物不是他,还能是谁!

3. 诗家李静眼中的诗眼

诗眼,最能表现特定的生活情景,能最充分、最真切地表达诗人对这些事物的思想和情感。

以《芙蓉楼送辛渐》为例。作为送别诗,其主旨大多是表达对友人的依依惜别,或是抒发对友人的美好祝愿。而王昌龄与好友辛渐的送别,却打破了送别诗的“惯例”。仕途浮沉稀松平常,但面对人生的第一次遭贬,王昌龄内心的寒意如窗外的秋雨,雨滴落入江水,与江水融为一体。远离家乡,独守江宁,如同这楚山一般孤寂。他乡遇故知,王昌龄与好友辛渐推杯换盏,一吐心中不快。清晨破晓道离别,王昌龄却将自己内心那份对自我的坚持表白家人,更表白世人!千里相隔,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壶”告慰远方亲人,不论浮沉,我还是我,这便是最好的家书!

4.诗家马程程眼中的诗眼

“诗眼”是师者的虚心涵泳。面对语言如此高度凝练的诗词作品,宛如透过时光倾听诗人的内心独白。往往一个字却蕴含着诗人多样的情感。

如:《元日》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一个“暖”字不仅揭示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更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要想成为诗人的“知心人”,不仅要拥有丰厚的知识储备,还要有对生活的见解与感悟。这样才能练就对于文字的敏感,并能阐述出自己独到的体会。作为教师应当沉浸在美轮美奂的诗词海洋中,为学生还原文字的力量之美!

5.诗家何芮眼中的诗眼

阅读鉴赏古诗时,只有学会巧抓“诗眼”和体会“诗眼”,才能更好地领悟诗的丰富含义,感受诗的无穷魅力。如郑燮的《竹石》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一个“任”字,突出了坚韧、坚定不移的精神。作者以物喻人,实写竹子,赞颂的却是自己正直倔强的性格,绝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6.诗家郭雅静眼中的诗眼

提起陆游,映入脑海非“爱国”二字莫属,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士,生逢北宋灭亡之际,成长于南宋偏安之时,他一生笔耕不辍。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他的组诗作品,在第二首诗中,前两句尽展大好河山之壮丽,后两句饱含遗民泪尽之绝望。全诗以“望”为诗眼。68岁高龄的陆放翁,此时此刻在“望”什么呢?他年年岁岁都在盼望着南宋军队能够出师北伐吧,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只有他一个人在“望”吗?不是,千千万万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遗民在苦苦地等待。这一“望”又是多久呢?六十多年了,一年又一年过去,还是望不见南宋王师收复中原,真可谓心死久矣。然而即便这样,在失望中依然时时盼望,在绝望中仍然心怀希望。

7.诗家王璐瑶眼中的诗眼

古诗语言凝练简洁,很多古诗作品都可通过抓诗眼的方式理出其盘结的脉络,牵一发而动全身。《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一个“望”字写出了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陆游眺望国家之现状,“三万里河”“五千仞岳”,这大好河山如今却沦为金人之手,他们无情地侵占着北宋的土地。金兵横行,遗民在马蹄之下被践踏,哀声遍野,生灵涂炭,凄凄惨惨戚戚!

第二层次,陆游盼望南宋之王师,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日日推杯换盏,纵情声色,北方遗民望眼欲穿,泪已流尽,日日盼望南宋军队收复中原,统一祖国山河,心情焦灼。苦苦盼望,一次次失望,又重拾希望,“望”字之中诗人的爱国之情、忧国忧民之情展现的淋漓尽致。

8.诗家付伯平眼中的诗眼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大有不得警句死不休的意谓。其中贾岛是典型的倒子,贾岛作诗推敲可谓达到炉火纯青,他这首《题诗后》就是最真挚感情的流露和表述。

题诗后

唐*贾岛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这首诗系心得感悟诗,交待了诗人为炼字可谓是不遗余于、精益求精,透过字眼便会联想到诗人捋断须、苦觅思、凝双眸、目光滞、晃脑袋的形象顿时蹦跃纸上,不由人感动敬仰!

如:

泊船瓜洲

宋朝·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中的“绿”字,诗人多次推敲、多面思考,融汇了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唯物辩证法思维,将形容词动词化,语言彰显精微,炼字表现张力,一个“绿”字激活了诗意,点明了春天来临的速度和作者欢欣喜乐的心情。

这首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为警句,其中“绿”字为诗眼,画龙点睛,点亮了春风过后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欢快景象。

又如:

唐*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读者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这首诗中,“疑是地上霜”为警句,其中,“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 ; “霜”字更得其妙,为本诗的诗眼,诗人在形容了月光的皎洁的同时,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同时还烘托出了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

再如:

商山早行

唐朝·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 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这是一首抒发个人仕途失意的感慨之作。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诗人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浅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开头两句写早行引起了对故乡遥念。中间四句写景,处处突现一个“早”字。末尾二句说虽然途中观赏着景色,但头脑中却在回想着“凫雁满回塘”的“杜陵梦”境,表达了对长安的留恋之情和孤独失意之感。

这首诗中,“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为警句,其中,“霜”字为诗眼,表达了诗人心知“好出门不如薄家里”的生话现实,偏又出门逢黑店,加上世人情冷、刻薄、世故,为防遭不测,加上路途遥远、崎岖不平,便闻鸡借月赶路。一个“霜”字,点透了当时诗人凄冷、慌张、不安的心情,借临晨的月光作衬,更觉出世态炎凉和人情的冷血及自己的失落酸处!

又再如:

宋代有个陈舍人。一天,他偶然得到一部版本很旧的《杜甫诗集》。其中《送蔡都尉》一诗中有“身轻一鸟□”一句,书中末尾那个字已看不清了。

杜诗“身轻一鸟□,枪急万人呼。”中脱落的这个字引起陈舍人的众家亲友揣摩,看法虽然各异,”为“疾”、“落”、“起”、“下”、“过”。但探讨后觉着还是差强人意,最终都否定了。

陈舍人有些不舍,于是,找来一本《杜甫诗集》一查,便知漏掉的是一个“过”字。陈舍人思索了一番,觉得这“过”字出神入化,用得恰到好处,仿佛蔡都尉就像一只鸟在眼前飞过一般。他告诉朋友们漏掉的是“过”字时,朋友们佩服地说:“杜甫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就是这一个字的功夫,我们这么多人也不容易做到啊!”

这首诗中,“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为中心句,而“身轻一鸟过”警句,其中的“过”字为诗眼,这个“过”字出神入化、恰到好处,表达了蔡都尉功夫了得、身轻如燕,向鸟一样眨眼间便飞向远方。

综上所述,可以肯定的告诉大家,诗眼凝聚诗人的用字之精巧,融汇语言的精微,传达诗人的所思所感,极具表现力。

同时,诗眼也为初学者品悟全诗、赏析经典开拓的一个窗口。导师要尽精微之妙,利用诗眼教学法引导初学者品词析句,感受诗词独特的音韵美、意境美、情感美以及语言美、构架养,让初学者在品鉴中感受情感的熏陶和韵味的浸渗。

五、诗眼的安排

一首诗里,有时候会有一句非常关键的话,对理解全篇的结构脉络或者是作品的主旨,起着非常重要的昭示的作用,这就是诗眼。有人说诗眼就是炼字,某句话里的某个字炼的好,使得全句增色,这个字就是诗眼。

比如:

王安石的诗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但我以为,这不是诗眼,这只是眼字。

有时由于诗的结构过于复杂,需要在某个地方加以提示,以帮助读者理清作品的思路。

有时,由于作者的思想或者诗的主题不好明确交代,需要在某个地方加以提醒或暗示。这样的情况,就需要诗眼。

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那就是并不是每一首诗都需要诗眼。大多数诗是没有也不需要诗眼的。

诗眼只根据需要而使用,不需要特意安排。 一首诗的诗眼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在合适的地方加以安置。

以律诗为例,分四联,因此,诗眼可以安排在诗的任何一联里。

我们举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

(1)首联安排诗眼

比如:

《秋兴二》

家在最高楼上住,惯听天外淌秋声。

边城鼓角几时起,朔漠悲笳何处鸣。

司马书来先泪下,沈园柳老倍心惊。

诗人自是多情客,且为情多痛一生。

这首诗,起的高古,后面不知道转哪去了。其实在首联里已经安排了诗眼,读懂了首联,相信全篇皆通。因为家在最高楼上住,所以夸张地说:惯听天外秋声。其实地球上分四季,天外秋声为何物?此说似乎不通。因此这里暗指的是一种幻觉,说的是历史长河里的旷古之音,也就是说在感怀历史。

明白了这一层,你就可以很清晰地理解了接下来的两联,是四个典故,都是与诗人有关的,一个讲边塞之苦,一个讲去国怀乡之痛,一个讲朋友相思之苦,一个讲悼亡之痛。结尾的两句边转边收,就更容易理解了。

(2)颈联安排诗眼

比如:

江西熊盛元先生写河西走廊的诗。

不到河西旧走廊,更从何处味苍凉。

一川沙石驼铃碎,万里风烟塞草荒。

云缀天心难化雨,愁生芒角欲撑肠。

萧萧红柳今如昔,只有衣裳异汉唐。

这首诗初看以为就是一首记游的诗,其实不然。关键的地方在于第五句,那“云缀天心难化雨”,写的不是自然现象,是在讽刺历代的统治者都喊着要重视边疆,却空有好的政策,最终落实不了,致使这里到今天还是如此荒凉。这一句交代了作者写作的真实目的,看不透,全篇朦胧,欣赏便只能处于低层境界。

颔联包含诗眼的情况比较少,盖因大多以承接为主,顺其自然地交代下来的缘故。

又如: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其实就可以看作是颔联包含诗眼的代表,读者不妨自己找来对照一下。

(3)尾联安排诗眼

尾联安排的诗眼比较多,既然开了头,干脆就再举一个笔者自己的例子。

比如:

《秋兴三》

时逢三五怕团圆,酒欲消愁今更难。

两地清宵期共度,一天明月好同看。

花前顾影怜卿瘦,柳下偎人觉臂寒。

梦醒但余环佩响,最高楼上夜犹阑。

怕团圆,是怕别人团圆而自己不得团圆,中秋团圆日便格外寂寞,因而借酒销愁。

期待共度自然却又不能共度,只能寄希望于诗中,但接下来的花前顾影和柳下偎人又是怎么回事呢?答案在结尾。

梦醒之后犹觉闻得环佩响,说明那其实只是梦中的情节。联系前面的借酒销愁,自然是酒后入梦。有人说“环佩”二字泥古了,因为现在没人再戴环佩。先不说此说是否成立,单就梦中情节,其实是不能与现实相比拟的。梦中情节多怪诞,现实中的相会幻想在梦中,今人变成了古人的形象,醒后如闻环佩之音,无论如何是说得通的。

六、诗眼的捕捉

(一)捕捉诗眼

1.判断诗句中的哪个字传神

所谓“传神”,是指这个字能够使诗句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比如:

岑参《早上五盘岭》“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

首先点明了诗句的“诗眼”内容,然后要求赏析这两个字。这两个字被认为是诗眼的具体原因是:“斗”字,描写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由此可以看出,判断诗句中的“诗眼”是哪个字,就要注重分析诗句中哪个字能够生动传神地描写出景物的特征。

2.判断诗句中的哪个字新奇

所谓“新奇”主要指的是诗句中的某个字有创新意义,能够把诗句的境界和意蕴体现出来。

比如:

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中“过”和“随”两个字。这两个字之所以被认定是诗歌的“诗眼”,是因为诗句用“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景色显现了出来,用词新奇有趣;而“随”字形象地表现了山道峰回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探幽的遐想。

再如:

贾岛《送邹明府游灵武》

“边雪藏行径”中的“藏”要比“掩”、“覆”、“没”等字新颖别致,一个“藏”字,不仅将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的景象写了出来,而且还赋予雪以灵性与情态。

3.判断诗句中的哪个字警策

《陆机·文赋》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警策”形容文句精炼扼要而含义深刻。

如: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句被前人评为“未尝锤炼,自然精警”,之所以精警,“蒸”、“撼”功不可没。气“蒸”写出洞庭湖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洞庭湖的滋养哺育,波“撼”则衬托洞庭湖的澎湃动荡,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充满活力,表现出洞庭湖的气势。

(二)赏析诗眼

学会了捕捉“诗眼”,下面就讲讲如何赏析“诗眼”。

赏析“诗眼”,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出发

1. 理解“诗眼”含义

从整篇诗歌以及具体的诗句入手,分析“诗眼”的具体含义,注重分析“诗眼”的词典义以及在诗篇中的意义。比如:“江回两崖斗”中的“斗”字,本义是“争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两岸崖石耸峙”。

2. 品味“诗眼”修辞

注重分析“诗眼”使用的修辞手法,从修辞的角度把握“诗眼”表达的效果。

比如:

杨万里《最爱东山晴后雪》

“软红光里涌银山”的“涌”字,使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的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再如:

张先《天仙子》

“云破月来花弄影”,一个“弄”字而境界全出。“弄”将人的感情、动作移之于花,表现花的精神、活力。天上,云在流,地下,花影在动:都暗示有风,为以下“遮灯”“满径”埋下伏笔。

3. 赏析“诗眼”效果

所谓效果就是“诗眼”在刻画人物、描写景物、抒发情感或营造意境等方面的作用。

如:

赵执信《秋暮吟望》

颔联“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中“常”“偏”两字的妙处:“常”字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著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心绪与情感。

再如:

罗邺《早发》

“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背”字描写了诗人和大雁相背而行的情境,使诗人向北向寒和大雁向南向暖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诗人旅程的艰辛和心情的愁苦。

七、怎样锤炼诗眼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通俗的讲,诗眼指的是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

1.诗眼的表现形式

(1)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 ;

(2)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词句子,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

由于有了这个字词或句子,而使形象鲜活,神情飞动,意味深长,引人深思,富于艺术魅力,称为一篇诗词的眼目,诗眼的获得,需要提炼字句,务必要使提炼的字词和词句,最能表现特定的生活情景,能最充分、最真切地表达诗人对这些事物的思想和情感。而且这样的词句,要在诗词的关键部位,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

宋朝苏轼《次韵吴传正<枯木歌>》:君虽不作丹青手,诗眼亦自工识拔。金元好问《继愚轩和党承旨雪诗》之四:“愚轩具诗眼,论文贵天然。明袁宏道《与伯修书》:“近来诗学大进,诗集大饶,诗肠大宽,诗眼大阔。

2.诗眼的锤炼

(1)弄清“诗眼”的位置。

对于近体诗来说,五言诗通常以第三字为诗眼,七言诗通常以第五字为诗眼。

如:

“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岑参)

“危峰入鸟道,深谷写猿声”(郑世翼)

“万里山川分晓梦,四邻歌管送春愁”(许浑)

“莺传旧语娇春日,花学严妆妒晓风”(章孝标)

上四联中,诗眼分别为:“燃”、“捣” 、“入”、“写”、“分”、“送”、“娇”、“妒”字。

这是因为,五言诗的节奏多为上二下三,如“孤灯燃客梦”,其语法结构通常是上两字为主语(孤灯),第三字为动词谓语(燃);七言诗的节奏多为上四下三,如“万里山川|分晓梦”,其语法结构通常是上四字为主语(万里山川),第五字为动词谓语(分)。

由于动词是叙事、写景、状物、抒情的“关键字”,因而锤炼诗眼要在五言诗的第三字、七言诗的第五字上下功夫。

就一般情况而言,由于近体诗的语法结构多种多样,因而“诗眼”也并不局限于第三字或第五字上。像“身轻一鸟过”、“白玉堂深曾草诏”,其“诗眼”就不在第三字和第五字,而分别在第五字(过)和第四字(深)上。所以,锤炼诗眼也要因诗而异,灵活掌握。

(2)锤炼“诗眼”要运用多种修辞方式。

修辞方式很多,本身并无高下之分,运用之妙全在于恰到好处地叙事、状物、传情。但相比较而言,在诗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则是“比喻”、“比拟”、“夸张”和“通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既“能以奴仆命风月”,又“能与花草共忧乐”。“风月”、“花草”,在诗人眼中莫不可以被人格化,因而拟人的辞格被广泛地运用于诗词之中。

如:

“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崔道融),“衔”字一经入诗,“黑云”便具有了生命,犹如神龙一般活动了起来。这里的“衔”字就是运用“比拟”辞格锤炼出来的“诗眼”。

另外,“夸张”、“通感”等修辞方式,在锤炼“诗眼”时也常为诗人所瞩目。

如:

“寺多红叶烧人眼”、“红杏枝头春意闹”等诗句,之所以动人心目,印象强烈,正是由于诗人巧用夸张、通感的辞格,锤炼出了“烧”、“闹”等“诗眼”的结果。

(3)大量掌握词汇,精通词类的活用,对于锤炼“诗眼”也是至关重要的。

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为例,如果王安石不掌握“到”、“过”、“入”、“满”、“绿”等十多个意义相近或相关的词,就难 以在比较的基础上锤炼出“绿”字。王安石的这句诗,既是词类的活用,又是通过比较来选定“诗眼”。

这种通过比较而选定“诗眼”的方法,谢榛形象而风趣地称之为“戴帽法”。谢榛说:“譬人急买帽子入市,出其若干,一一试之,必有个恰好者。能用戴帽之法,则诗眼靡不工矣。”

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在众多的词类中,动词由于其特殊的性能,固然应该成为锤炼的重点,但对于其他词类,即使是无足轻重的虚词,也不可轻易放过。

如:

阴铿写自己为友人送行,因为去迟了一会儿,友人已走,送行人也都离去,只见“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诗中连用“空”、“已”两个虚词,看似不经意地用于诗中,实则是诗人锤炼出的“诗眼”。“空”、“已”二字,对于描画诗人惘然若失的情状,有着画龙点睛的妙用。

应该说,锤炼“诗眼”,并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模式。要写出好诗,要锤炼出足以振聋发聩的“诗眼”,最根本的还在于作者胸中有丘壑,眼底有性情。如果置真情实景于不顾,而只是在字句上掂斤论两,那么,对于“诗眼”的追求是一定会落空的,这是因为,“形式”与“内容”相比,“内容”必竟是第一位的。

天水市民间文学研究会推荐

寻隐者不遇三首(索古探今话诗眼)(1)

寻隐者不遇三首(索古探今话诗眼)(2)

寻隐者不遇三首(索古探今话诗眼)(3)

寻隐者不遇三首(索古探今话诗眼)(4)

寻隐者不遇三首(索古探今话诗眼)(5)

寻隐者不遇三首(索古探今话诗眼)(6)

寻隐者不遇三首(索古探今话诗眼)(7)

寻隐者不遇三首(索古探今话诗眼)(8)

寻隐者不遇三首(索古探今话诗眼)(9)

寻隐者不遇三首(索古探今话诗眼)(10)

寻隐者不遇三首(索古探今话诗眼)(11)

寻隐者不遇三首(索古探今话诗眼)(12)

寻隐者不遇三首(索古探今话诗眼)(13)

寻隐者不遇三首(索古探今话诗眼)(14)

寻隐者不遇三首(索古探今话诗眼)(15)

寻隐者不遇三首(索古探今话诗眼)(16)

寻隐者不遇三首(索古探今话诗眼)(17)

寻隐者不遇三首(索古探今话诗眼)(18)

寻隐者不遇三首(索古探今话诗眼)(19)

寻隐者不遇三首(索古探今话诗眼)(20)

寻隐者不遇三首(索古探今话诗眼)(2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