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十个境界(教育最好的境界是)

所谓“教育自觉”,就是当教师真正理解了教育,具有教育自觉的情怀,即使在无人观看、无人监督的情境下,也有恰到好处的教育行为,对各种教育事件做出科学判断及处理 ,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教育的十个境界?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的十个境界(教育最好的境界是)

教育的十个境界

所谓“教育自觉”,就是当教师真正理解了教育,具有教育自觉的情怀,即使在无人观看、无人监督的情境下,也有恰到好处的教育行为,对各种教育事件做出科学判断及处理。

社会对高中名校和名校校长普遍给予很多关注,寄予很高的要求和希望,做校长任重道远、如履薄冰。对我来说,自从2000年来到宁波市镇海中学以来,我认为我给镇海中学带来的最大变化,便是带领学校在原有基础上更加开放,让更多学生走向了更宽广的人生平台。工作40多年来,我始终没有离开过教育,我也在实践中不断理解教育,做真教育。

努力学做校长、做好校长

我是土生土长的浙江镇海人,1974年初中毕业时,尽管我的学习成绩不错,但在那个靠推荐读高中的年代,我因家庭成分是“上中农”没有获得推荐资格,就回到了农村老家务农。1977年恢复高考时,我并不清楚要考什么内容,也不知道能考什么学校,凭着能考就应该去考一考、搏一搏的心态报了名。苍天不负有心人,经过初试、复试和政审等环节,我顺利考上了宁波师范慈溪分校(后改为慈溪师范)。

1980年春季,我被分配到镇海县临江中学任教,担任该校最后一届高中毕业班的化学教师。此后,得益于组织的信任和自己的努力,我两次通过考试分别进入当时的绍兴师专和杭州大学脱产深造,并于1994年担任了镇海区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在短时间内把这所师资薄弱、生源差、校风学风欠佳的学校改造得面目一新,扭转了当时人们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看法。1996年初,我被任命为镇海区教委副主任,我这人最大的特点是实战实干,不喜欢夸夸其谈,在镇海区教委任职期间,我尽职尽责,并得到了大家的肯定。

2000年8月,组织上委派我出任宁波市镇海中学校长,面对这所建校近90年的高中名校已有的发展高度以及面临的种种困难、挑战,缺乏普高类学校管理经验的我迎难而上,下决心要将学校办得更好。

20多年来,出于对镇海中学的由衷尊重以及对教育本质规律、理想状态的不懈追求,我全身心投入学校的守正创新大业,努力学做校长、做好校长,不仅致力于成为勇于改革、务实高效的“办学实践能手”,而且还致力于成为善于创新、睿智深刻的“教育思想达人”。我通过学习与实践,借助各种平台,不断探索、实践、提炼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与管理模式,提出了“教育,重在自觉”的理念和实践体系,引领学校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做教师、当校长属于良心活,靠自觉而非强制

我始终认为,无论是做教师还是当校长,都属于良心活。做好良心活,必须靠自觉而非强制,所以我常说“教育,重在自觉”。

所谓自觉,就是个体不需要刻意思考便能自动做出有效反应的行为模式。具体到“教育自觉”,我认为,就是当教师真正理解了教育,具有教育自觉的情怀,即使在无人观看、无人监督的情境下,也有恰到好处的教育行为,对各种教育事件做出科学判断及处理。

2000年我到任镇海中学后,我认为我的使命是让原本已经相当优秀的镇海中学走向卓越,让镇海的孩子们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最好的教育,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有用之才。于是,我提出了“梓材荫泽,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这一理念直指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因为如果教师没有建立在自觉自愿自发基础上的教育情怀、教育理想和职业行为,很难将教书育人的职责履行到位,更别说追求卓越了。

在具体举措上,学校实施至今的弹性坐班制可谓典型。镇海中学没有严格的教师作息规定,但有两句耳熟能详的话,叫“学生在,老师在”和“弹性坐班制”。这两句看似自相矛盾的话,却在这里得到了有机统一,成为学校教师作息的特色。学校教师每周至少有2到3个晚上是在学校度过的,为的是给学生提供有温度的陪伴。每天晚自习的第二节课,是固定的教师答疑时间,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向教师请教。

记得一次晚自习,我走到物理组办公室,看到一位教师的女儿正在写作业,我便问她:“你知道爸爸为什么每天这么晚下班吗?”她回答:“因为爸爸是老师啊。”一个小学生的回答让我和在座的教师们都很感动。

大约在2005年秋天,有位兄弟学校的领导来校蹲点交流。他曾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多次来校考察,对学校教师的爱岗敬业留下深刻印象。十多年过去了,他发现镇海中学的教师队伍呈现出更为积极、阳光、勤奋的状态。

这也成为我后来形成“教育——追求自觉的境界”这一办学思想的一个出发点。后来,我深入梳理自己的办学脉络和学校的现实状况后,提炼了学校精神,即“敬业奉献、博雅沉静、创新卓越、和谐自主、开放合作”。

社会在发展,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多元价值的冲突,都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然而,在诸多挑战面前,我们更需要坚守自己的价值选择和精神内核,才能在洪流之中屹立不倒。教育肩负着“使人成为人”的使命,每个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有这样一种“自觉”的教育情怀。我觉得,这种“自觉”是百十年来镇海中学的历史选择,我也相信,这也将成为一代代镇中人不断坚持和追求的目标。

坚持不盲目扩招、不搬迁,办学坚守教育规律

在担任镇海中学校长20余年的时间里,在“教育自觉”思想引领下,我在办学实践上做了很多像学科兴趣活动、教育教学资源开放等具有开创性和突破性的工作,但在那些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及学校发展规律的事上,我一以贯之地坚持。

一是坚持不盲目扩招,保持适度的办学规模。世纪之交,受大学扩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少高中尤其是一些县中纷纷扩大办学规模,以增强办学效益。我到镇海中学初期,一些政府官员和部分老百姓也要求我们扩大办学规模。他们的想法我是完全理解的,但我还是坚持不扩招,每年维持8个班左右的办学规模。

这样的坚持主要基于三个认识:其一,镇海区是一个人口小区,当时的户籍人口只有20.5万,生源基数远远不及那些动辄上百万户籍人口的同类学校;其二,镇海中学的办学定位是高水平的学术型普通高中,生源质量必须维持在一个相对高位的水平线上,才能确保质量,彰显特色;其三,与正在扩招的同类学校所在地学生高中入学的难易程度相比,镇海区学龄学生入读镇海中学已经相对更容易。

二是坚持不搬迁,赓续千年文脉。也是在我任镇海中学校长前后,社会上还掀起了与扩招风相仿的迁校风,很多普通高中纷纷异地新建,这样一来可以大大改善陈旧落后的办学条件,二来能够呼应政府的新城建设,促进城市化和经济发展。自然也有不少人提出要把镇海中学搬迁至镇海新城区。

我从学校历史、发展现状、教师工作生活便利性和学生学习生活舒适度等方面考虑,觉得镇海中学无论如何不能搬:一则,因为学校校园面积和空间基本够用,并未捉襟见肘;二则,学校现址是镇海千年文脉所在,有形无形的文化积淀非常丰厚,更重要的是,校园中汇聚了抗倭、抗英、抗法、抗日及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遗迹共18处,其中3处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对于教育而言是一笔得天独厚的财富,是镇海中学教育的文化标签和精神基因。同时,当时学校教师基本都住在学校附近,有利于教师们做到“学生在,教师在”。

三是坚持有效教学的基础是有效的德育和体育。我一直确信,有效教学必须建立在有效德育和有效体育之上。这中间的逻辑关系十分简单明了:学生如果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持续的学习动力,有效教学就会大打折扣;学生如果没有强健的身心素质,有效教学就成了空中楼阁。

因此,在组织开展学校各种教育教学工作时,我始终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一决定高三”“学会做人方能做事、做学问”“让学生掌握一两项受用终身的文体爱好”等基本原则,特别注重学生良好文明道德、个性品格、学习习惯和文体特长等的养成,着力发展学生的“学习力、创造力、领导力、审美力和自治力”,努力促进学生在高水平基础上的差异发展。

四是坚持强校必先强师,强师必先强师德师风。2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教师如果没有一种建立在自觉自愿自发基础之上的教育情怀、教育理想和职业行为,他是很难当好一名教师的,很难将教书育人的职责履行到位,更别说做到极致、臻至卓越,而学校管理者也很难通过外在的强制手段来收回他们那颗不安于教育的“心”。所以在我的校长生涯中,首先关注的是教师的职业意识、职业情怀,强调更多的是师德师风。正因为这样,多年来镇海中学的教师队伍一直都备受同行的肯定,他们的优良师德师风在社会上有很高的美誉度和辨识度。教师队伍的“德艺双馨、整体强盛”也成为镇海中学保持高位运行、屡攀高峰的最大基石。

(作者系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2年10月19日第7版

作者:吴国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